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心理预防
2015-11-13彭科莲
彭科莲
摘 要 大学作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成才的神圣使命。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知识、文明的殿堂。可是,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制造的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暴力血案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从源头探讨其犯罪心理形成机制,通过净化校园环境,加强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中潜在的高危个体实施心理干预,构建校园暴力犯罪心理预防机制,是预防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暴力犯罪 心理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0.082
The Reasons and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iolent Crime
PENG Kelian
(Hu'nan Police Academy, Changsha, Hu'nan 410138)
Abstract College as an important place of student community, shouldering the sacred 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campus is the temple of the pure land, knowledge, civilization.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violent murder of a pile manufacturing appalling.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iolent crime, from the source to investigate the crime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mechanism, by purifying the campus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lif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human sexuality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potentially high-risk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uild campus violent crime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mechanis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college students' violent crim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violent crime;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mechanism
暴力犯罪泛指暴力作为犯罪手段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暴力犯罪案件频发,突发性强,社会危害大,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2014年10月11日,北京首钢工学院男生宿舍内,3名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起冲突,1名男生持刀扎死2名同学;2015年6月10日,邵阳学院大四男生魏某因求爱遭拒,持刀将本校一名大三女生杀害等等。这些案件警示着人们,大學生暴力犯罪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避免在校大学生走入暴力犯罪的畸途,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每一所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高校任教多年,2010年长沙机场大巴纵火案后一直关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情况,现就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预防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导致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暴力犯罪与其年龄特征相关。我国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7~23岁之间,正值青年期,其生理基本成熟,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他们精力旺盛,但缺乏行为的支配能力;情绪兴奋性高,而控制能力低;性发育成熟,但性道德观念形成相对滞后。这些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都有的特征。在校大学生的特殊性是:他们经历十多年寒窗苦读,通过高考选拔、择优录取而来;他们身处高校象牙塔之内,接受着现代的高等教育。他们在享受着高校象牙塔之外青年不具有的优越感的同时,也会遇到许多压力与挑战。如:大一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大四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还有金钱、恋爱等问题。如果大学生长期被其中的某些问题困扰而得不到排解,轻则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重则发展成为严重暴力犯罪者。
从客观方面看,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走入社会,他们受到的环境影响主要有家庭、学校、网络媒体等。家庭是孩子成长最早、最重要的场所。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你选择的任何成人,不管是原始人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要从童年开始。他后来的生活使用着他早年创造的工具。”①客体心理学理论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造就了孩子的人格,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的人格缺陷与行为偏差,是造成孩子成年后犯罪的重要因素。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场所,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情感、社会性、认知方式、观念、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可见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学校环境相对于社会而言还是安全的。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个别教育工作者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没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还有个别高校教师行贿受贿,直接破坏了校风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甚至诱发犯罪。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发生后,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评论道:“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③当代在校大学生都是伴随着网络媒体长大的,网络媒体为他们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新窗口,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了解世界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殊性,网络的不良信息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网络游戏容易使人沉迷于其中。当前,一些大学生上课、吃饭、走路、睡觉手机不离手,被沦为“手机控”,严重影响了学习,损害了健康,甚至由此误入歧途。
2 构建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预防体系
有一个网络调查,题目为“高校命案频发是中国教育失败还是个人问题?”参与调查的4096人中,3623人认为是中国教育失败,占88.5%,473人认为是个人问题,占11.5%。④从回答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中国教育的期待。基于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行为发生的特点,要有效预防此类犯罪,学校除狠抓规范常规管理外,必须围绕其形成机制,下移防控重心,前移防控关口,构建起在校大学生心理预防机制,从源头着手,防患于未然。
2.1 净化校园环境,打造书香校园
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⑤故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预防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为此,高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倾力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大学生的心灵。
2.2 加强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融入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是预防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一道基础性防线。复旦大学投毒案、马加爵杀人案、政法大学课堂上学生杀死老师等案件,无不折射出犯罪人对生命的漠视,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一位曾经被关在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目睹了一些有学识的人制造的罪孽后,给老师们写了一封请求信,信中说道:“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既要教育学生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本领,同时又要启发学生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加强人性教育,做一个善良的人。为此,高校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关,将生命教育、人性教育等融入教学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3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对高危个体实施心理干预
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郁闷”、“变态”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这些数据反映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暴力犯罪者一般都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环境适应问题、情感障碍、自卑、焦虑等严重心理问题。故要预防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高校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高危个体实施心理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
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工作。2005年《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现代健康观念,获得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跟踪、控制和矫治一体化工作机制。从已发生的高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看,犯罪者大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认知、情感及人格等方面的障碍,如果早发现,对一般心理问题者进行疏导、对严重心理问题者实施干预,也许暴力行为就可以避免。故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跟踪、控制和矫治一体化工作机制是预防此类案件发生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第一,每年新生入学之初,由心理咨询中心牵頭,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问卷》(UPI)等对新生进行测试,建立在校生心理档案;由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对测试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项目阳性项目分较高者进行回访,确定需要重点跟踪及监控的对象;第二,建立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体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班主任的作用,在学生中成立心理协会,班级选拔心理委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利用课堂、校园网站、板报等宣传心理知识。第三,对具有人际关系差、脾气暴躁、自卑等特点的学生实施重点心理辅导,如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对于遭遇较大挫折的学生,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苗头,必要时实施重点干预。
注释
① 熊哲宏.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人民网, 2014-07-25.
③ 孟利宁.北京大学钱理群: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新浪微博, 2012-05-03.
④ 高校命案频发是中国教育失败还是个人问题?网络落叶林,2014-02-07.
⑤ 什么是破窗效应?http://www.65singapore.com/news/cnnews/2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