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语境下“四个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遵循
2015-11-12田树洋田玉嵚
田树洋 田玉嵚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精神,研判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格局,统筹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相继提出了“新常态”和“四个全面”等重要思想。“新常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研判。“四个全面”是新常态下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阐释和价值定位,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新的奋斗目标,顺利步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路径。
[关键词]四个全面;新常态;马克思主义
一、经济“新常态”和“四个全面”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北京APEC会议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国外媒体将之称为“Pinormal”,即“习近平常态”)。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
“新常态”是我国向世界宣示的决心和政策主张,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深刻领悟和主动作为,主要回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向,侧重从经济层面回答如何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议题。“新常态”是一个“全面性”的概念,[2]不仅关乎经济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乎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治体制、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的结构体系,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从战略目标、发展动力、制度保障、政治保证四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主要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四个全面”阐释了“新常态”的中心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利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严密结合,形成动力系统,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确保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定了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前景的信心、对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二、“新常态”语境下“四个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遵循
“新常态”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准确研判;“四个全面”体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是新常态下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阐释和价值定位,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四个全面”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以其顽强的斗志、和平愿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步入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征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新常态”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新常态”语境下“四个全面”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理论创新和现实关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中存在着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两对矛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贯穿始终。其中,作为更为根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然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站在历史观的角度看,“新常态”语境下的“四个全面”着眼于当前和长远,不仅是对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新特征“社会主义理性化”的一种理论阐释、价值定位和社会发展图景的清晰呈现,而且明确了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社会变迁”的方向。
第二、“四个全面”遵循“马克思主义系统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及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存在、构成的统一体。“四个全面”是对人民期待的根本取向,蕴含着系统性改革的“发展框架”。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3]这为我们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四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进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横向维度上,“四个全面”体现出“目标——路径”的二分逻辑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布局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政治保证。改革动力、法治保障、政治保证三者之间全面协调运转,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路径。纵向维度上,“四个全面”体现出“领导——路径——目标”的三分逻辑结构。“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紧紧依靠人民、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因素、根本所在。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之间协同推进、相辅相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面性、协调性、整体性,形成逻辑缜密、内涵丰富的开放体系,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之中。
第三、“四个全面”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紧紧依靠人民,基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高度,主动迎接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四个全面”回应推进科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回答了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怎样的战略布局的问题。“四个全面”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对党治国理政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必将在指导未来的实践中开创党治国理政的新局面。
三、结语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4]理论上,“新常态”语境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逻辑。实践上,“新常态”语境下的“四个全面”是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当前,我们面对的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基于中国处所的历史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判断,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和推进重要领域的改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树立新风尚、开创新局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新常态语境下的“四个全面”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确立了新的向导,为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新的奋斗目标,顺利步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路径。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也正是社会形态的演进,使这个古老而伟大民族,又一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释]
[1]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
[2]竹立家.“新改革观”与“新常态”[J].中国经济报告2015(1):15-16.
[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04/c_1114255926.htm
[4]本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M].201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