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15-11-12覃雪梅
覃雪梅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土地政策,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有效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了农民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初步形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体系,使党逐渐在农村生根、开花,开辟出一块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也从大革命时期的宣传群众,开展以抗租、减租为主的农民运动转变为发动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和组织农民参加武装暴动以建立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以培育阶级意识为中心,通过土地革命的开展、军民共建鱼水情、政治宣传动员和思想文化教育等形式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增强了革命意识,坚定了革命信念,从思想上彻底改造农民,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军。
一、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动员群众是保障革命成功的关键。动员农民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了解农民的心理,有的放矢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关心最紧要的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正是抓住了农民的这一心理。
早在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文件就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的要求,应当列成一种农民问题纲要,其最终的目标,应当没收大地主军阀官僚庙宇的田地交给农民。”[1]“如果农民得不着他们最主要的要求——耕地农有,他们还是不能成为革命的拥护者。”[2]在大会上发表的《告农民书》中提出“解决农民的困苦,根本是要实行‘耕地农有的办法。”[3]中共五大也指出了“中国的军阀吮吸全国的精髓,外国帝国主义阻碍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他们两者的根据地都是农村中的封建组织。所以中国民众欲达到打倒军阀及帝国主义的目的,基本的条件就是肃清农村中封建势力的残余及宗法社会式的政权。急剧的变更土地所有制度,是国民革命中唯一的原则”。因此,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紧急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共产党人一面宣传、发动群众,一面打土豪分田地。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这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土地革命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在经济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方面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打消了农民的思想疑虑,开始全心全意支持共产党。伴随土地革命,共产党所倡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公平、人人平等、反对封建迷信等新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农民心里,促使农民在思想上觉醒。因此,土地革命从根本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最具冲击力、最为成功的一次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二、军民共建鱼水情,巩固大后方
红色政权要想在农村立足,并且以星星之火燎原全中国,就必须把农村革命根据地变成革命的大后方,把农民群众变成最可靠的同盟军。因此,处理好工农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关系尤为重要。为此,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和老百姓共建鱼水般的感情。
刚开始,老百姓对红军队伍是心存疑虑甚至恐惧的,态度是冷漠的。毛泽东带领部队挨家挨户登门做工作,济贫问苦,帮群众搞生产,号召群众起来闹革命,并将打土豪得来的粮食、布匹、衣物等分给贫苦农民,不断消除农民心里的疑虑,使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来帮助他们,解放他们的。毛泽东要求军队官兵,时时处处尊重和热爱人民,与根据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了区别于旧军队,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共产党人制定了严明的军队纪律,先是1927年10月,在上井冈山之前的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宣布了三大纪律:行动听从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初,又规定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29年又增加了两项注意: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写进了1930年9月25日红一方面军政治部颁布的《红军士兵会章程》,后来成为全军和地方武装的纪律。
红军一方面用严明的纪律约束自己,一方面不厌其烦的向老百姓宣传红军的各项政策,解开百姓疑虑的心结,让他们真正认识红军。如红四军建立了宣传兵制度,每个机关均派5人担任宣传工作,分成两组。一组为演讲组,担任口头宣传,凡红军所到之处,均手持红旗和标语传单向群众宣传;另一组为文字宣传组,凡部队经过的地方,都要在墙壁上写满标语。此外,红军官兵还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增加百姓的负担,不扰民,而且还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1933年2月,毛泽东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关于政府工作人员实行帮助春耕并自己种菜的训令,规定:“凡属政府工作人员(从中央政府到乡政府)均须在不妨碍政府日常工作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动员起来,亲自下田,去帮助政府普遍的红军家属及缺乏劳动力的贫苦农民群众耕田。各级政府更须迅即采定旁近政府的空地或荒田,辟为菜园种菜。”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说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由于红军注意自我约束,政治宣传工作到位,能够处处为百姓着想,使得农民群众对红军由疑虑到信任,由冷漠到热情,军民之间形成了鱼水般的感情,农民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政治改造,成为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根据地也得以长期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最坚强的后盾,保证了当时战争形势下一个巩固的后方。
三、开展政治宣传,培养农民阶级意识
由于农村传统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农民缺乏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因此,对于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政治宣传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为了有效的开展政治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首先对党组织进行改造和发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此,毛泽东对苏区边界地方党组织进行了重建和恢复。据中共江西省委统计,截至1932年4月底,全省14个县(石城县未统计)共设有1089个乡,建有998个党支部。此外,还督促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为了厘清党内错误思想,毛泽东还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通过学习教育,解决了边界地方党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打造了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使党组织成为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领导机关。
其次,将政治宣传寓于各类教育当中。当时苏区的教育包括免费的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无论哪一类教育,政治教育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比如短期的政治学校办学宗旨就是“提高青年和成年群众的政治水平,主要的整理斗争经验,了解实际问题,同时联系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4]列宁小学的政治教育“第一要从儿童本身利害上来引起阶级仇恨,就算要从儿童生活中来了解地主资产阶级对于儿童和其家庭的剥削压迫。第二要使儿童了解政府学校群众团体与儿童的家庭关系,随时在斗争中利用各种机会,使他们了解这种关系,使他们对苏维埃、对群众团体、对学校有相当的认识,自觉地起来维护,自动地参加工作。”[5]苏维埃政府也强调,“各级文化部各种赤色学校不是单纯读书机关,要成为苏维埃共产党的宣传者。共产党苏维埃的政纲法令和各种决议,教职员应该告诉学生,由学生传达到家庭及广大工农群众中去,并要经常定标语画画报。”[6]由此可见,苏区的教育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着重培养阶级意识,以唤醒农民的革命意识为目标,为根据地战争形势服务的政治宣传教育。
第三,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为了有效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共产党采取了多种多样老百姓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宣传方式。包括深入农户谈心、写标语、出画报、出版的政治读物和社会科学书籍,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演话剧、活报剧、地方戏、歌谣等形式。在中央苏区,创办了大批红色报刊、杂志,成立各级各类出版机构,翻印和出版马列主义著作,并通过重大节日的庆祝和纪念活动,推动政治学习与宣传。印制了《革命歌曲》、《红军歌集》等,《动员歌》、《雇工苦》、《倒苦水》、《送郎当红军》、《十送红军》、《活着就跟共产党》、《冲锋歌》、《胜利歌》等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歌曲在苏区广泛传唱。
通过这些政治宣传,广大农民群众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大为增强,思想觉悟得到极大地提高。
四、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是发展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11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建之时,《江西省苏维埃临时政纲》就提出了“实行普及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注重工农成年补习教育及职业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提高乡村文化,发展社会教育,提高普通文化程度”等成人教育[7]。1933年8月,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夜校办法大纲。1933年10月,苏维埃教育建设大会做出了消灭文盲的决议。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苏维埃政府用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并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文化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8]为此,苏维埃政府各处开设小学。并先后兴办了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大学、中央列宁师范学校、中央红军护士学校、卫生学校、无线电通讯学校、戏剧学校等一大批大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通过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使农民克服了自私自利的思想,表现出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传统宗族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受到了冲击,农民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意识,社会观念和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促进了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总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土地政策,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党逐渐在农村生根、开花,开辟出一块块红色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党对农民问题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胆地进行了实践,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对今后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注释]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62.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12.
[3]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159.
[4]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5]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一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6]陈元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一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5.
[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8.
[8]腾纯,轩辕轲,蒋伟杰.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15.
[参考文献]
[1]杨会清.论土地革命时期的教育政治化运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张学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1(12).
[3]周耀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
[4]刘雅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项目(YB2014219)“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201010LX236)“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