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的“炫坏”行为及教育引导
2015-11-12涂桂梅张锐
涂桂梅 张锐
部分青少年学生因为缺少必要的关注和价值满足,常以偏离主流价值的“炫坏”行为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对生命的抗争,对此要正确地区分“炫坏”行为与一般问题行为、正常的炫耀行为,从青少年学生的需求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其健康成长。
“炫坏”行为 价值需求 教育引导
青少年学生常常有炫耀的心理与行为,大多以财富、能力、权力作为资本,不过也有部分青少年喜欢将偏离主流价值甚至不良的行为作为“炫耀”的资本,笔者将之界定为“炫坏”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属于问题行为,但与一般的问题行为有所不同,若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保证教育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表现、特点、成因和教育策略进行分析,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一、“炫坏”行为的表现形式
要想正确区分青少年学生的“炫坏”行为,就须要了解其基本表现形式。笔者认为,青少年学生的“炫坏”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投射性“炫坏”
在一些表现不佳的学生身上,由于自身缺少正常炫耀的资本,多是将家人、熟人不良的行为表现作为资本,如经常炫耀自己的哥们、姐妹或者其他人多么牛气,多么霸气,或者多少人怕他们等等。似乎别人的“本事”就是自己的“本事”,以此为自豪。
2.夸张性“炫坏”
有些学生遇事后,不是按照正常的方式处理,而是夸大行为的后果,扩大矛盾事态,明显与事件本身的处理方式不相符。如同学间无意中发生碰撞或冲突,这类学生往往会从争论指责发展到谩骂,甚至是简单的事件升级为打群架。似乎有这么多“朋友”帮忙,既能找回面子,又能显示自己人缘不错。也有学生表现为身体的自残、刺字,通过这种夸张的表现方式,显示自己胆子大、敢对自己下手,有时会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如致人伤残等。
3.折腾性“炫坏”
尽管很多时候事不关己,但有些学生还是会故意找茬,这种现象多发生在课堂中或教育过程中。如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弄点恶作剧,或者喝倒彩、与老师故意对着干等。具有这种行为方式的学生觉得别的学生都不敢与教师对着干,自己有本身,敢这么做。
4.另类式“炫坏”
有些学生故意以“另类”的方式表现出与别人不同,如穿奇装异服,或者交往中故意说脏话、说大话等等,学生希望以这种另类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得应有的价值满足。似乎只有这些表现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
二、“炫坏”行为的主要特点
青少年学生的“炫坏”行为偏离主流价值和管理的规范,且常常表现在问题学生身上,一般都是当成问题行为处理。实际分析一下,“炫坏”行为与一般问题行为还有着不同的特点。
1.外显性
炫耀是很多学生正常的心理,由于这些学生缺少正常的炫耀资本,也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才会用这种“炫坏”的方式来展示自己所谓的能力和素质。“炫坏”行为须要通过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是夸张性的表现,否则就不足以称作“炫”。“炫坏”行为的重点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炫”上,这是“炫坏”行为与问题行为较为明显的区别。有些问题行为带有实质性的破坏,或者明显违反校规班纪,学生未必一定显现出来,甚至很多问题行为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如学生私自拿别人的东西,很少有学生公开宣称自己是小偷。
2.宣泄性
青少年学生的“炫坏”行为一定与预期的需求未能获得满足有关,或者表现对某种预期价值的渴望,或者表现出对自己权利的抗争等,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学生都是为了宣泄出内心的情绪、需求等等。一般问题行为虽然也有这些表现,但前提未必就是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原因引起,比如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也许仅仅是因为听不懂。所以,从学生行为的价值追求上也可以对是否“炫坏”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
3.攻击性
既然“炫坏”的目的在“炫”,那么常常会有激烈的外部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对自身行为的攻击,包括自残甚至自杀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表现出对他人的攻击,包括强烈的躯体攻击,如动刀子甚至打群架等等。“炫坏”行为的攻击性不仅强烈,而且明显地超出事件本身应该采取的方式,一旦教师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恶性事件,应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视。
4.团体性
“炫”的行为实施后常有人注意、欣赏,也就说有一定的存在市场,同伴欣赏、接纳其行为表现,能够让“炫”者获得预期的价值和满足,不然学生就不会再“炫”下去。成人认为不适当的行为方式,在特定的群体中未必如此。如学生上课故意捣乱,常会在受到忽视的学生群体中得到认可。一般问题行为尽管也违反纪律,比如未完成作业,可能就没有这种团体性的特点。
5.消极性
任何问题行为都有一定的消极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炫坏”行为也是如此。与一般问题行为不同,“炫坏”行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破坏性,这与行为的外显、夸张以及攻击等特点相对应。二是极易造成不良的班级氛围,这与团体性的特点相对应,一旦其行为方式成为班级的主流,很容易引起班级舆论导向的偏差。从这一点上看,班主任应正确地辨别学生的“炫坏”行为,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三、“炫坏”行为的产生原因
“炫坏”行为大多表现在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身上,既然如此,有必要从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教育方式以及其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为后续的教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特定阶段的行为方式
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时期,成人感增强,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和应有的价值地位,然而现实中,有些学生没有足以炫耀的光耀资本,加之教育的统一性要求和排序的评价方式也让不少青少年缺少应有的尊重和价值。在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行为方式与主流的价值观有所偏离,而在朋辈群体中,其“炫坏”行为能够得到这个圈子的认可,被看作是有本事的表现,实质上也诱发了青少年学生“炫坏”行为的产生和延续。
2.当前的教育教学偏差
从教育的目标看,理应让每个人都喜欢学习并且获得有价值的体验,然而在目前过分看重学业成绩并将其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的现实情况下,大量灌输式、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有时教师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习差、不努力学习的学生,学生无法满足内在的需求和获得有价值的过程体验。在苛刻的控制下,很容易表现出一种逆反心理,很多青少年学生会表现出“炫坏”行为,以对抗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和显示自我的存在。
3.学校管理方式的问题
学校和班级作为一个群体性组织,一定要有相应的规则和制度,从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出发,也应该通过相应的制度作出约束和规范。问题是,当这些处罚偏离了正常的程度,而成为一种控制时,学生不仅会表现出抗争,甚至会以故意破坏纪律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同时,教育如果缺少了理解和关注,仅仅成为制度和规则的执行者,青少年学生就不能在遵守制度中体验到应有的价值。既然在学习上获得不了成功,又处在一种高压的制度约束下,“炫坏”行为实际上是在严厉的制度管理中争得了一定的自由和空间。
四、对“炫坏”行为的教育引导
“炫坏”行为多表现在问题学生身上,简单地按照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有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然,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正常的价值体验。然而这些措施往往涉及到教育体制的变革并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要求班主任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针对已出现的“炫坏”行为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1.转换视角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
青少年学生未必不想有良好的表现和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些学生虽然自身努力却依然找不到应有的价值,这些学生在正常的学习生活氛围中多是体验到挫败,只好通过与主流价值不符的“炫坏”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对生命的抗争。笔者认为,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偏差的行为方式,这也是必经的一个阶段。当然,同一行为在不同的视角下有着不同的价值定位和处理方式,在传统的视角下,这些行为本身是从负面的角度加以界定和描述的,教师对这些行为也会采取强压或控制的教育方式。教师面对学业成绩不良或者有问题的学生,常常会贴上不良的标签,这种标签的存在既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发展与需求,也会影响到后续的行为表现。在这种视角下,学生会以不同的抗争方式来表现个体的需求和价值,当青少年正常的需求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接纳时,很容易诱发青少年的“炫坏”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理性地看待学生的行为,从优势的视角看待每一种行为背后的合理性,理解学生的需求表达方式,注重给予青少年应有的尊重,满足其合理的要求,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炫坏”行为的出现。
2.寻求替代性行为方式
青少年学生“炫坏”行为的实质是为了获得价值和内心的满足,学校进行整体的改革既然有难度,作为班主任就要从自身的权限范围内寻求有效的替代性行为,让学生找到应有的价值感和满足感。从差异的视角看学生,有些学生在学业上不能获得成功,未必没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只要班主任善于观察和了解,总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培养,如针对体育或其他方面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活动或其他方式给予必要的关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炫坏”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认可,那么班主任就要为学生搭建才能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空间,当学生有了可以显示自身价值的空间后,大多数学生就不会采取“炫坏”的方式。
3.恰当辨别和处理“炫坏”行为
“炫坏”行为的出现与学生的需求和价值有关,但是由于其多以“问题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根据“炫坏”行为的特点以及学生行为的动机做出合理的区分,并根据表现的程度和成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是最后的补救性措施,以避免“炫坏”行为造成恶性事件,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分析出学生的行为属于“炫坏”行为后,班主任有两项工作须要进一步落实。一是要从班级氛围入手,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在一种正向的、健康的班级舆论氛围中,学生的“炫坏”行为就没有市场,这样,学生就不会继续采取这种方式。因此,班主任要注意班级的舆论导向,着力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二是针对“炫坏”行为的心理动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如学生因为受到忽视而期望引起注意,此时教师的批评、教育都会强化这种预期价值的实现,教师可以暂时忽视学生的行为表现,转而在以后的交往中关注、了解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机会。如学生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伤害时,就要分析具体的原因,属于教师的原因,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是学生自身原因,要注意分析引导。如学生自认为失去面子或者没有价值,教师就要反思处理问题的方式,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给予一定的展示机会。这样,从成因上解决问题,也可以避免持续性的“炫坏”行为。
“炫坏”行为是特定阶段学生采取的特定表达方式,对教育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对班级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不能简单地沿用常规的问题处理方式,而是要认识到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处在该情境中的学生表达方式的合理性,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优化教育环境,寻求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