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对策研究
2015-11-12蔡振春王文远
蔡振春 王文远
摘 要:就业,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级政府和各个高校甚至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对策层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为解决这一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所助益,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所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242-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改革任务,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今社会,就业是维系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繁荣,还是公民个人的发展、价值的实现,都与就业有着密切的关连。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中做出明确规定。国家之所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财力促进就业,足以体现就业的重要价值。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有数据显示证明,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率很不理想,特别是2005年之后,甚至有持续下降的趋势。部分高校在对待就业率这一问题上,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往往采用一些虚假材料,用实习协议或实习合同代替正式就业协议书,或者让学生随意去家族企业签订一份劳动合同,以便应付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这样的就业率含有很大的“水分”,这样的就业率是值得怀疑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大学生“跳槽率”高,一年多达四、五家单位,特别是90后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特别挑剔,稍不满意就更换。大学生工作的不稳定既有自身的原因,又有用人单位的责任。在学生方面,很多大学生刚走出大学校门,在找工作过程中显得过于浮躁,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着要跳槽,因此常常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在用人单位方面,很多单位对于大学生的潜能不太理解,只是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总想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被其压榨,不愿被当做是廉价劳动力,这同样也会导致大学生总是频繁调换工作岗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类型日益多样化,各行各业都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身影。很多大学在读大学之初就没明确的目标,有的是因为父母要求而读大学的,有的只是为了拿张文凭而读书,还有的是高中毕业后看同学读大学也跟着读了,大学生就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从众心理,看别人进什么单位就跟着进,或者是按照家人的意愿就业,或者直接由家人安排上岗。这样的就业往往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实际所从事的职业发生矛盾,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第一,择业意愿单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基本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有着独特的成长经历,衣食无忧,一直生长在父母的羽翼下。在找工作过程中就业意愿也比较单一,不能灵活应对。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希望到东南沿海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很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贫穷落后的家乡或者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城市市场需求大,发展机会多,但市场不可能无限制的接纳全国的毕业生,这就很容易造成“僧多粥少”的现象。在就业部门选择上,大学生更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2013年某高校的调查显示,53.6℅的学生选择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21.7℅的大学生选择国企,9.6℅的学生选择外企,5.5℅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就业薪酬方面,大学生的期望值普遍偏高,甚至宁愿选择待业,也不愿选择略低于自己期望值的工作。
第二,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就业部门最为看重的,然而这正是大学生比较欠缺的。很多大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往往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结果把工作弄成一盘散沙。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但许多大學生具有的只是学习能力,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些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第三,学生创业水平需要加强。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自身的社会经验和创业心理准备明显不足,虽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素质,也敢于拼搏,但普遍缺乏吃苦精神。由于我国创业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还不够成熟,国家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虽有优惠,但还未普及,系统化程度不高,而且在税务制度、企业用人制度、人事制度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创业并非一路绿灯,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的原因。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深远。目前,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配备方面,很多高校做得还不够,仅仅把就业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师资队伍主体,由于这些教师专业性不强,多数未接受过职业培训,对学生职业教育指导上成效并不理想。另外,高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力度还不够,很多学校只是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对待,致使学生从心理上就对其轻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要提高认识度,配置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特别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加大力度。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对学生就业观的引导。高校既要通过课堂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也要增强课外与学生沟通交流;既可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讲座进行政策宣讲,也可以让学生去公司企业实地考察、实习。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要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相适应,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二,改变择业标准,引导学生寻找正确就业方向。在就业单位选择上,无论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只要具有发展潜力,只要能为国家创造财富,只要能实现自身价值,都可以考虑,不一定非得挤破头去考公务员;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不一定非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更为旺盛;在薪酬待遇上,大学生的期望值要结合自身实力和职业定位来决定,可以先走上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而不是预先设定;在行业选择上,大学生不要追求专业与岗位的绝对匹配,能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固然好,但找不到也不能灰心丧气,只要自己有兴趣、有能力,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没必要为了一个行业而放弃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引导毕业生寻找正确就业方向上,要教育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进行定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的专业、技能、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使他们敢于排除各种外界干扰,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总之,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在确定自己就业方向的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这就要求大学生摆正心态,积极地迎接各种挑战。
(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首先,要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可以借助于学生会、班集体以及社团开展一系列与专业实践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再次,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去公司企业实习,参加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而增强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二,增强学生适应能力。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提高学生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特定专业技能;再次,使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促进学生自主创业
第一,营造优良创业氛围。政府、高校要借助社会各种力量积极营造氛围,努力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和教育。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得创业政策深入人心,并将创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切实的优惠服务。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对创业成功的典型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其发挥示范作用,借此来进一步激发创业者的激情。各级新闻媒体也可以开展系列大学生创业专栏宣传,及时传递政府关心、帮扶创业者的声音,宣传报道各职能部门支持、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及时反映大学生激情创业的生动实践,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把创业理念真正植入大学生的心中。
第二,提供创业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环境,健全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将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培训以及创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整合就业的政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在市场准入和企业设立以及投融資方面的支持。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保障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加强基础设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第三,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创业服务体系时,可以扩大创业中心总体规模,扩大受益群体范围,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创业服务质量,全力搭建共性服务平台。在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时,可以对大学生创业实施专业孵化。同时加强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孵化企业。
参考文献:
〔1〕孙海,林玲.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就业结果的实证研究[J].高校前沿,2011,(6).
〔2〕任珊.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9).
〔3〕张婉娟.浅谈大学生就业难及对策[J].就业(上旬刊),2011,(9).
〔4〕王海龙.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J].人力资源,2011,(4).
〔5〕邱柳.浅析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因素[J].科技与社会,2011,(1).
〔6〕苏锟,胡金连.浅谈大学生就业[J].科教论坛,2011,(2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