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潜江的选择
2015-11-11王伟举
王伟举
序
“荷兰病”预警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概念引发关注
拥有资源是许多城市的骄傲与自豪,20世纪60年代的荷兰因为发现了天然气而迅速繁荣,天然气开采加工行业一业独大打击了其它产业,当天然气采尽资源枯竭时,荷兰国家经济迅速衰退,陷入了无力自拔的怪圈,因此,西方经济学家们把过度依赖资源终将盛极而衰的现象称作了“荷兰病”,“荷兰病”也由此进入了国际经济学的词典。
在中国美丽富饶的辽阔大地上,也有许多座的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发现之初,我们是多么兴奋和自豪!靠着这些深埋地下亿万年的宝贵矿产,支撑着我们国家从贫弱到富强的民族复兴之路。回望新中国的建设史,许多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慷慨献出地下宝藏,为行进中的中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当年它们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曾经照亮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闪射出无比璀灿的光芒。
然而,巨大的地下财富成就了许多城市的光荣与梦想,也留下了裸露的河山和满地的疮痍。繁华到鼎盛便意味着衰退的开始。资源的枯竭和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使这些当年的明星城市面临巨大的危机。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这些城市的地下资源逐渐被掏空,过度透支性付出使它们身上的光环逐渐暗淡,如同过度劳作的老人渐显疲态。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在中国大小600多个城市中,与资源关联度较高城市有262座,资源接近枯竭型城市达118座。国家发改委先后于2008、2009、2011年分三批公布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第一批12个,第二批32个,第三批25个,共计69座。国家将这批城市分批列入了政策扶持转型的行列,其中许多都是当年令人羡慕的名城。在提及这些名字时往往都在前面冠上资源的美称,如煤都阜新、油城玉门、铁城大冶,铜都东川、锡都个旧、瓷都景德镇、磷都钟祥市……
如今,这些曾经身披耀眼光环的名城共同拥有一个令人悲怆的称谓——“资源枯竭型城市”。
进入21世纪之后,“荷兰病”向我国依赖资源发展的城市发出黄色预警,“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个新概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国家对这些城市的衰退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接连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财政政策,一些往昔的名城纷纷向国家提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认证申请。值得人深思的是,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竟然引发了“申请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热潮,这就是所谓的“申枯”竞争。
然而更多的资源型城市则选择了主动提前化解危机,积极迎接挑战,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用改革和创新培植新的产业,创造出多种模式,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促进城市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引导当地经济社会进入生态环保型发展的新常态。本文介绍的湖北省潜江市,就是一个主动转型成功的范例。
这座原来一业独大的石油化工城转型中已经从一业独大变为多极支撑。原有的重化工行业中的一批重点企业经过改造升级为循环节能的环保型新型产业体系,一批电子、服装、食品、家具等新型产业迅速崛起,最引人瞩目的是文化旅游等三产服务业逐渐上升为主导型的新型支柱。昔日的石油化工城,如今已经被“绿色生态之城”、“水乡园林城市”、“中国戏剧之都”、“中国小龙虾之乡”等美誉所替代。潜江模式已经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群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本文这篇潜江产业转型的调查报告或许会能给正在探索转型升级的同类城市一些有益的启示。
资源面临枯竭——潜江积极选择——转型先人一步
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属于古云梦大泽的组成部分,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网纵横交织,林木葱郁茂盛,尤以水杉最为著名。20世纪70年代初,一部反映潜江风貌的纪录片《水乡园林》在联合国公映,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作家碧野生前曾盛赞潜江:“这是一座绿色的城!”潜江不仅风景美丽,物产也十分丰富。2000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海拔均在26-31米之间,地势平坦、大小湖泊星落棋布,沃野一览无边。“地上粮棉油,地下油气盐”(石油、天然气、岩盐)是潜江人的骄傲,在外人眼里,潜江是名副其实的“江汉明珠”。
潜江原属荆州地区管辖,1965年石油堪探处在潜江高石碑钟市村打出第一口油井之后,潜江的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当时对工业化的向往和对资源的依赖,潜江经济由传统农业大县转向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强县,随着江汉油田的年产达到160万吨和江汉石油管理局总部在潜江的成立助推了石油化工及其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确定了潜江石油化工之城的地位。1988年潜江撤县设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潜江市于1994年升格为湖北省直管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对石油化工产品需求巨大,产能不断扩张。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在本市经济中的占比达到56%,而其中重化工比重高达70%以上!无论GDP总量、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排名上,潜江在湖北的位置不断上升。2008年潜江就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级市。除去没有可比性的大武汉,潜江GDP排位直追省域副中心宜昌和地级市鄂州。在外人眼里,潜江俨然是一个靠地下石油资源吃饭的城市。
然而,对地下资源过度依赖、傻大黑粗型的炼油加工业,老旧落后的设备和工艺,能源消耗巨大,废水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浓烟滚滚,污水遍地。潜江以水乡园林著称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工业污染的严峻考验。况且地下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潜江地下油气资源经过几十年强力开采已经渐近枯竭。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上,湖北潜江市赫然在列。
潜江市决策层对潜江过于依赖重化工的经济结构早已心存忧虑。当改革开放走完30年的里程时,市委市政府就开始了调整产业结构的研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强调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要调结构,转换增长方式。潜江市委市政府不再犹豫,他们果断地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向。较早预感到了一业独大的风险与危机。市委决策层在危机中警醒,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地下油气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等不来,也熬不起。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界、社会团体、媒体、市民群众纷纷参与到潜江产业怎样合理调整、未来潜江经济怎样发展的讨论中来。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事关整个城市的产景,潜江的经济转型大计,牵动着百万潜江儿女的心。
每次经济工作会议,每年的市委全会和人大、政协两会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都是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你献出荆山之玉,我奉上灵蛇之珠。潜江全市子民及海外侨胞们的各种智慧在产业转型上聚集,百万人民群策群力共同规划潜江未来。
既要发展高新产业,又不能完全抛开几十年积累的传统工业,既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大胆创新,又要发扬已经形成系统的成熟工业优势。
其实,不止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急于转型,整个中国都需要转型。但是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决不是喊喊口号,发发文章,表表决心就能实现的。因为一个产业的形成是历史和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就说潜江的重化工吧,在六十年代的中国,制度上早已是社会主义,可是经济上还处在落后的农耕时代。尽快实现工业化是执政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向往。1958年出现的大炼钢铁全民狂热实际上正是这种向往工业化的急切表现。潜江在发现油气资源后迅速着力发展重化工是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与人在极度饥饿时顾不上选择食物是一个道理。因为解决温饱维系生命是第一位的。潜江发展重化工也是当年经济起步时别无选择的捷径。重化工确实给潜江环境和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但是几十年来潜江的税收和财政也一直靠石油化工产业支撑着,在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的时候一下子将油气工业割舍掉并不现实。
潜江市委决策层认为转型不能脱离现实,人不能握着头发离开地球。石油就算真的枯竭了,天然气和岩盐加工也还有丰富的储藏量,而同样是化工企业。其产品也是社会生活必须的物资。所以转型不应是对原有产业一刀切地彻底抛开,而是要依托多年形成的产业基础。需要摒弃的是老旧设备和工艺,而不是产业本身。潜江决策者们是清醒的。虽然世界面临新的产业革命,新型产业层出不穷,但潜江人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能够做好什么,作为一个省管县级城市,在城市建设发展和产业规划上决不可脱离实际,更不能以制造泡沫光环的形式哗众取宠。产业转型一定要脚踏实地。
潜江没有好高骛远去提什么“区域中心城市”甚至“国际化大都市”之类的荒唐规划。潜江没有人去捣弄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而是对本土各种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新认识,对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进行分析,在立足于潜江历史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潜江自己的道路。继承传统,将升级转型结合起来,以自然和文化资源引商、以商招商、以商引商,以产业创新促进城市品格、以产业优势提升城市形象,以优势产业打造城市品牌。这就是令潜江人自信并且自豪的潜江模式。
潜江模式——当代中国转型大潮中务实而智慧的选择。
技改升级传统化工破蛹化蝶
开发区内老树逢春喜发新芽
(采访地点:潜江经济开发区)
这次到潜江采访,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这就是潜江的机关干部都很懂经济。因为我的选题是产业升级,杂志社主编便安排了市委宣传部的常委副部长王春平做向导。王春平身在宣传部,知识面却很宽泛。他说,现在的宣传部干部不再是过去那种只会写写稿子,办办报纸、抓抓学习、只有空洞理论只会纸上谈兵的秀才。他认为今天的县市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导舆论,就必须懂点经济。在王春平的言谈中不时冒出一些很专业的经济学名词。他对新时期的经济和产业都很内行,对市内各个行业和主要企业都十分熟悉。当然这跟他的经历有关。他最早是给分管工业的市领导当秘书,后来担任过市政府副秘书长和招商局长,因此知识面很宽。
在潜江市发改委,向我介绍产业情况的副主任刘克森更像个经济专家。他介绍潜江工业转型根本不需要看材料,却熟练地将全市在产业转型方面的努力和一二三产业的变化简明扼要地说得清楚明白,并且条分缕细层次分明。
据刘主任介绍,转型升级给全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以2014年为例,工业总产值突破了千亿关口,增长速度达到18%,实现利税总额73.86亿元,年增长13.7%,利润总额27.46亿元,同比增长达119.3%,增速位列湖北全省第一!
“在经济总体形势下行的情况下能有如此业绩,这都是转型升级带来的效益。”刘克森欣喜地介绍了潜江产业转型的思路和成效。
潜江的转型重点首先放在传统化工产业。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对几十年积累的家底进行升级改造,使之符合现代环保的标准,并引导化工产业链上的关联企业将实现“高新化、集群化、循环化”作为投资技改方向。
潜江产业转型具有目光远大,定位高端的特点。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推进对市内重化工企业进行重组,利用这些实力派企业的资金对本市化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升级。
思想观念决定出路,实干兴邦成就梦想。潜江的资源和工业基础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储量丰富的岩盐资源受到了众多大型企业的青睐。
山西晋煤集团50亿元建设煤盐结合的循环经济项目;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投资100亿元建设盐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
而潜江本地最大企业金澳科技集团也紧跟形势,投入巨资对设备改造升级、新建污水处理系统,将低效能、高能耗、重污染的重油化工改造升级为高效、节能、无污染、循环利用的新型化工企业。
经信委刘主任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向王春平副部长提出去看看这家全市最大的油化工企业。
潜江经济开发区是全市重油化工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区内聚集着金澳科技、仙桥化学、永安药业、相和化学等一批知名化工企业。
这里一直是潜江的经济支柱,曾经一直被引为潜江的骄傲。然而随着多年的粗放型生产管理,区内不少企业生产废水废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潜江绿色城市和生态潜江的建设,也对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
潜江产业转型升级大幕开启以来,这批化工企业主动在环保上自我加压,严格遵守市政府在环境保护上划出的红钱,自觉树立严防死守的底线意识。从源头上严控,各厂家污水处理设施在环保部门督促下全部达标,还自觉在生化处理池加盖集气,堵住了污水废气排放污染源头,使潜江经济开发区附近的生态环境恢复转化,效果显著。
金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是潜江经济开发区内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中国民营经济中的500强,集团销售总额260多亿元,具有60万立方米的油品库容设施,所有装置全部采用DCS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其产品囊括了市场常见的97#、93#、90#车用汽油,-10#、0#柴油,聚炳烯、精品烯、丙烷、MTBE、液化气、石油焦、硫磺等化工产品。这样规模的化工企业,废水废气排放不可避免地危及到周边环境。多年来在政府引导下,企业一直致力于治理污水废水,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和技术改造。在潜江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承担起了龙头引领的责任。
金澳科技(湖北)公司董事长舒心是全国政协委员,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企业转型升级中他表现得主动积极。
“宁可企业不赚钱,也要环保和安全。”舒心的这句名言已经成为整个潜江企业界的共识。转型成为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金澳科技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自身发展需要。公司始终把安全、环保和质量当作生命线,先后投入3.8亿元对设备进行四次大的技术改造。2014年9月又投资7.2亿元进行110万吨/年柴油加氢改质及配套制氢项目,建立了与省市环保系统直接联网的24小时废水、废气排放在线监测,“三废”处理达标,内控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在政府的引导下,污泥处置中心、华盛电厂脱硝、潜江制药雨污分流等一批环保项目进展迅速。随着城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潜江经济开发区环境得到了全面综合治理。在一批传统重油化工企业“三废”排放得到根治的情况下,政府还引导鼓励开发区内化工企业向循环经济发展。
如:金澳科技炼油中提炼的副产品是液态硫磺,而区内的永安药业恰恰需要液态硫磺,过去永安药业从外面买回固态硫磺再进行液化加工处理,而金澳产生的液态硫磺要运到外地销售却要加工成固态。在转型过程中通过政府的协调和市场的作用,这两家化工产品实现了区内循环。金澳的硫磺直接供应永安药业,双方都实现了节能增效目的。这种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效仿,开发区内化工企业纷纷投资技改转型,更新了一批生产设备,完善了一批生产工艺,新建了一批按国家新标准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开发区化工厂家排放的废水都达到了3类水的标准,并在厂区内循环使用。重油化工的转型升级终于还清了历史上的环境欠账。围绕化工资源的集约利用,形成了盐化工氢、氯资源的高值消纳,硫铁资源循环利用,化工固废综合利用三条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2004年被确认为湖北省唯一上榜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
王春平介绍说,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潜江市的转型升级加深了人们对化工产业的再认识。
正是基于这个思路,市里出台了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意见的政府文件,建成了全天候水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坚持“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的原则,引导开发区内重油化工企业向高新型、环保型、循环型发展,使大部分化工企业开始向“油头、化身、高化尾”的转型。这批骨干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开发区周边民众也改变了“谈化色变”的心态,转而支持高新化工的发展。产业园区在一批循环化改造示范项目引领下,更多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高新项目雨后春笋般破茧而出。
山西晋煤集团投资50亿元的煤盐结合循环经济项目;
海为化学二氧化硫尾气闭路循环利用项目;
方圆钛白红石膏综合利用项目;
园区化学品输送管廊项目;
园区循环经济统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热电联产项目;
金澳科技产品加氢提质续建120万吨/年连续提振芳烃抽提项目;
仙侨化学15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
金华润化肥尿素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
邱氏高新69.5万m3/年石墨模塑板项目;
凌安科技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项目;
新硅科技年产3万吨光纤级高纯四氯化硅项目;
俄罗斯八月公司与江苏农用激素研究所项目;
……
这些“两转型一提升项目”都经过严格的环境评估论证,符合新型化工“三高一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污染)的入园要求。新项目都属于高精尖类绿色循环型企业,行业竞争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现在潜江经济开发区内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互为产业链条的可喜局面。
潜江的重化工产业在经历了艰难阵痛之后,最终实现凤凰涅槃后的升华。
大众创业鄂商还乡新气象,万众创新产业园区播希望
(采访地点:潜江食品产业园区)
潜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本地资源优势吸引那些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型产业来潜江,以减少或替代对传统化工产业的依赖。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湖北省领导提出“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重商亲商理念,号召具有家乡情结的鄂籍企业家返回家乡创业。
潜江市政府将这视为产业经济第二次腾飞的机遇。着力打造具有产业吸附力的新型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潜江改变了内地城市过去饥不择食,拼土地、拼政策的恶性竞争方式。政府着眼于立足于本土资源环境优势,打造完整产业链条、转变政府职能,廉洁高效的优质服务吸引投资。
潜江在外创业成功的商人陈彪在回潜江考察时,切身感受到了家乡投资环境的改善,特别是省市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热切期盼和真诚。陈彪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曾在长沙经贸学校当过教师。陈彪是那种知识型的创业人才。他这代人与早年下海闯荡江湖的前辈们大不一样。前辈们依靠胆大,舍得花钱搞关系,而陈彪这代人不再靠这些。他们的决策来源于自己对市场的了解与认识,对行业前景和资源、市场配套环境等产业链条等多因素了解与把握。陈彪经营食品多年,食品行业发展的各个要素都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陈彪向潜江市政府建议利用潜江优质稻米和麦面以及湖泊水源鱼虾养殖业发达的优势,兴办食品科技产业园区。
潜江市委市政府决策者们对这个建议十分重视。潜江兴办食品科技产业的优势确实很突出。潜江有着大武汉城市圈的区位优势,同时交通便捷,还有优良的粮油和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在农产品中尤其以大豆最为著名。据专家介绍,大豆有很多品级,以蛋白质含量决定质量的高低。比如美国的大豆就只能用来榨油,而潜江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极高,被行业内部冠以奢侈品的美誉。在我国“神舟十号”飞天时,搭载的实验生物中就有潜江大豆。在市场上一直受到纽崔来、安妮这些著名美容产品厂商的青睐。这些国外知名品牌将潜江大豆加工后销回国内,每公斤都在百元以上。潜江湖泊众多,水产种类多,质地好,潜江小龙虾更是形成了国际品牌。
潜江食品科技产业园起点高,功能全,配套完善,在建设经营上也有创新。产业园不再是以往那种政府一揽子包干,既当建设者又当经营管理者的保姆式模式,而是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模式。食品科技产业园区突出科技的含量,集研发与生产展销、原材料采购检验、创投培训、信息服务于一体。园区特别突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功能。小微企业单独无力承担的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营销渠道、电商物流、小额贷款等全方位服务均由园区负责。潜江市把这种园区概括为“既孵化小鸡,又培育凤凰”。这种模式在国内尚无先例。
这种模式受到了众多创业者的欢迎。规划的1000亩产业园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运营。当我们到食品科技产业园区时,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令人眼前一亮。大厅里巨大的电子示意微缩模型插满了入园企业的标识,超大的LED播放着园区的宣传广告。
陈彪接到王春平电话赶回园区来介绍情况。看到王春平与陈彪熟悉的程度,我十分感叹。陈彪笑着说,王部长在工业口工作过多年,当然对我们十分熟悉。其实不只是王部长,潜江市所有的领导干部对企业都是很熟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转变作风,每个部门的干部都很负责。陈彪说,在潜江投资办企业,处处都能感受到省委书记关于“产业第一”的理念。陈彪介绍说,这个食品科技产业园区从签协议到破土建设,包括几百户居民的拆迁安置,总共只用了二个月时间。王春平不无自豪地说,多少年前我们为深圳建设速度而惊讶,内地人都十分羡慕特区的效率。十八大以来潜江市委市政府切实转变作风,抓实的,来硬的。市直机关像一部协调紧密高速运转的机器。在我们采访所到之处无不深受感染。在潜江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蔡宗清一直在一线处理具体工作,我们待了两个小时也未能采访到他本人。高附加值的食品工业不仅带活了潜江的产业,也将带动本地农业产业的升级,带动农民致富。
“好彩头”食品、闽台食品、味宝食品、七多实业、蜂之宝、万物生、虾乡食品、吉爽食品、马帮食品、正雄实业等一批知名食品已经入驻。“思味特”等公司很快投产,仅“好彩头”食品一家就投资16亿元,每年将创造30亿元的产值。产品展示柜上“小样”、“抓鱼猫”、“马帮猪蹄”“馋尚香辣鸭翅”、“百合莲子”等与市场切合度很高的各种袋装小吃琳琅满目。
采访中,陈彪不仅对食品产业园区的建设速度满意,还对政府机关的作风转变也赞不绝口。陈彪不无感慨地说,这样大的工程,要在过去,别说两个月,就是两三年也不一定能进入实质性建设,而且关关卡卡方方面面打点不知多麻烦呢。现在到潜江市的各个部门办事都感到顺利便捷。政府各部门的人除了上门服务解决问题,没事从不到园区来打扰。陈彪的感慨令我欣慰。正是由于潜江市政府的转型才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转型。在今天的潜江,像上海自贸区一样,实行环境生态“负面清单”,在程序上尽可能简化,“一颗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潜江才在产业转型中成为了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采访地点:潜江华中家具产业园)
如果说走近潜江食品科技产业园的规模让我眼前一亮,那么在潜江华中家具产业园采访给我的感觉就要用惊讶来表达了。虽然规划为4000亩的大型园区尚只是个雏型,令人震撼的是这个园区的发展目标和人员的高素质。这里将是潜江城市提升的样板,一个象征潜江未来的“高大上”产业园区。我曾采访过被称作国际名家具之都的东莞厚街。厚街集聚了众多世界级的名家具,形成了从设计、原材料、制作、展览、物流完整的产业链条。每年春秋两季的展销会十分火爆。厚街镇上已有六家五星酒店和数以百计的商务酒店,却仍是一房难求。在展览会期间谁手上有一间高档酒店的钥匙就是身份象征。厚街家具产业的兴盛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客流和物流。当年站在国际名家具展览中心,我曾为之深深震撼。然而后起之秀的潜江将来一定会与东莞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东莞。东莞依托的是临近港澳的先发先势。产业构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潜江家具产业园则是由国际先进理念的规划设计公司按照国际先进的理念整体创意的。
家具产业园区原来是国营总口农场。农业和农村的不断改革使原归属于省农垦局的国营农场体制处在了尴尬的地位。既没有城市的社保,又没有农民享受的许多惠农政策。管属权下放到潜江后,市政府将各大国营农场根据特点和区位作了长远战略规划。总口农场无疑是最令人鼓舞的。
据王春平介绍,总口农场面积大,是市委主要领导的联系单位。招商引资责任人党委书记饶开洲说,总口国营农场能够变身为华中家具产业园区,正是干部转变作风给招商引资带来的成果。
在招商引资热潮中,每个干部无时无刻都留心着招商引资的信息。饶开洲偶然得知他所在的农场职工中有一个远房亲戚在河北香河做家具生意。这就是富华楚商投资公司的老板张富华。张富华与东北多个森林工业集团长年合作,以优质木材制造时尚家具。这个人很有眼光,定位高端市场,在意大利开有分公司,时刻掌握着世界最前卫的家具理念和样式,设计观念新颖,因此在家具行业很有名声。更重要的是张总有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魏总。魏总旗下华鑫集团在全国各大区域的重要城市都有卖场,这两人在家具行业深耕多年,一个有前卫的家具产品,一个有成熟的销售网络,互相配合得很好,实力雄厚,行业内知名度很高。
饶开洲得知了这个信息,就与手下职工一起去北京找张富华联系。向他宣传湖北省的鄂商扶持计划和潜江市委市政府打造国际产业名城的决心和高效诚挚的服务作风。希望张总和魏总能来潜江投资建设华中家具产业园。
张富华本身就是湖北商人,对潜江本来也了解。实地考察之后他确实真切感受到了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作风转变、全力推升湖北经济,着力打造中部产业高低的决心。特别满意潜江的地理区位和政府的办事高效、全力服务企业的氛围。他们更看中了总口农场这片3万亩的黄金宝地,有志于在华中重镇武汉附近开拓一片新天地。两下一拍即合,同心协力要把原来的国营总口农场打造成华中家具产业城。
潜江市委市政府对这个项目十分重视,他们不满足于出让土地租用权的方式,而是以市场的方式共同参与,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先后七个月,华中家具产业园区就风生水起了。
在市政府支持下,总口农场和富华投资双方共同成立了一个华伽投资公司。总口农场代表政府入股1亿元。以资产收购的方式对总口农场实行战略重组。市委根据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思想,将华中家具产业城定位于全球化的高基点。
听到一个省直管县级城市着眼于全球化,我很有些惊讶。因为这些年听惯了许多三四线城市动辄打造什么流域中心城市或者区域中心城市甚至国际化都市的高调,我不由得将疑惑的眼光转向王春平。王部长笑笑说,你心里可能对全球定位打了问号,这是作家们的习惯思维。但是你看了潜江几个产业园了,应该对潜江人做事风格有所了解。先听听他们介绍再说吧。
饶开洲说,“请作家听听我们规划设计总监的介绍吧”。这时坐在他身边的一位面目清秀的年轻人开始了讲述。年轻人名叫高飞,先后在大连轻工学院设计艺术系读本科、北京大学读广告学第二学位,然后在山东大学读工商硕士、澳门大学读投资规划博士,多次在欧美交流学习,他的讲述思维清晰、目光高远、并且充满自信。
高飞说他们的规划不是东莞那种家具生产展销商的模式。高飞提出了泛家具的新概念,凡是与居家过日子有关的服务和产品这里都将提供。未来的华中家具产业园将家具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衔接起来,打造成一个集原辅材料供应、设计生产、家居博览、信息物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泛家居产业新区。
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五大平台:
一是资本运营平台:让资本发挥驱动经济的应有价值;
二是提供金融平台(P2P):在社会闲散资金和急需发展的项目或企业之间架起桥梁;
三是人才平台:为产业园区各厂家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帮助区内企业代理人才引进、落户手续等琐细事务;
四是产业规划平台:将整个产业城科学规划,按产业规律布局。形成一个科学的产业生态园区;
五是对接政策服务的平台:为产业园区内的众多创业小微企业提供涉及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的咨询和代理服务。
高飞充满信心地说,华中家具产业将打造成为国际4.0版的产业生态园区,在家具研发设计生产的同时,发展成为集工业旅游、农业观光、名家具汇展国际博览,环球泛家具交易,环球科技研发创意等五大中心,并将潜江本土文化植入家具产业链条之中,引入当今最先进的CFO(预订单)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O2O),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每笔业务可跟踪查询。据了解,这是当今物联网时代最先进的模式了。
华中家具产业园的顶层设计是打造“家具硅谷、产业新城”。其3万亩园区的庞大体量足以与东莞厚街“国际名家具之都”比肩。三分之一的区域已全面开建,已有93家企业签约入园,31家正在紧张建设中,17家企业已经投产试运营。其中行业“带头大哥”四川全友、成都好迪最早入驻。
……
高飞的介绍让我十分着迷,特别是“P2P”、“O2O”、“P2P”这些新名词,我真正激动起来。我对王春平说:“王部长,产业转型升级之后,将来潜江还是潜江吗?”
王春平说:“潜江当然不会去凑改名字的热闹,不过,却是不同于靠资源生存的石油化工城了,而将是一个新型产业聚集的创新型城市。”
“你在潜江看了几天,应该知道潜江人的性情。潜江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都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情,从不提虚无缥缈的中心城市之类的口号。但是很多产业却可以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的中心。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某个行业产业的中心。”
这位宣传部副部长的话让我心生敬佩。因为我想起了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要改变中国很容易,有了Internet(互联网),一切都OK了!”
的确,在互联网普遍升到4G的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先人一步的潜江肯定会成为多种新型产业的中心。
“小龙虾”做成大品牌
“文化潜江”名扬天下
(采访地点:潜江生态龙虾城)
往昔一提到潜江人们就会想到江汉油田。麦田里的油井、城市里冒浓烟的炼化工业。当年潜江的骄傲是“地上绿油油,地下黑油油”。而今天的潜江,除了地下资源之外,却获得了许多美称。以弘扬曹禺文化为载体的“戏剧之乡”、“小龙虾”等美誉已经名满天下。
如果说曹禺是本土出生的名人效应,是前辈赐与的文化遗产,那么小龙虾则完全是潜江人自己在新的消费环境下的产业创新。
其实这种虾过去是一种被农民视为害虫的生物,长长的两只大钳张牙舞爪,寄生在稻田里,经常剪断田里的秧苗。农民们欲根除而不得法。便有好事者将其捕捞后辅以辣椒、八角茴、桂皮、花椒等各种香料烹煮,没想到这小东西烹熟后通体红亮,麻辣鲜香,老远就闻到诱人的香气,剥开后肉质细嫩,口感极佳。且这虾不仅口感好,营养也极好,蛋白含量极高。特别是夏天的夜晚,邀约三五好友或带上家人在餐馆要上一大盆虾,就着冰镇的啤酒,简直就是人间最美的享受了。潜江的虾很快出名了,吃虾的人多了,捕虾的、烹虾的也自然多了。本地有文人根据这虾的形体,给它起了个霸气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小龙虾”。潜江小龙虾渐渐就传播开来。随着外地美食者慕名而来,以“潜江小龙虾”冠名的餐馆也一日日多了起来。原来令农民生厌的大虾很快成了宝贝,光靠稻田河沟里的虾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时候,政府这只有力的推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支点!”
市委政府的决策者们敏感地意识到这是潜江农业转型和提升三产服务业的绝好支点。
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在舆论宣传和品牌打造传播上大力扶持。对养虾的虾农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在提升知名度上突出“潜江小龙虾”的城市整体性,以市场的方式共同打造“潜江小龙虾”这个大品牌。
一切围绕一个目标,培植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首先是鼓励农民摸索稻虾连作的模式。市政府从一个村支部书记的偶然尝试上得到启示,便积极向农民们推广。
几年前,积玉口镇宝湾村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把承包的耕地撂荒了。村党支部书记刘主权看着土地抛荒,心里很是焦虑。为了防止农田抛荒,带头承包了村民弃耕的60亩低湖田。因为地势低洼,这片田常常被淹,这也是农民们撂荒土地的主要原因。怎么才能让这片低洼冷浸田增收呢?刘主权围绕冷浸田动起了脑子。
这时候潜江城里的小龙虾生意逐渐红火起来。虾的价钱越炒越高,由斤价从1元涨到10元。想到城里红红火火的吃虾场面,刘主权脑子里一道灵光闪过。虾价高涨是因为供求矛盾突出,虾源不足是因为虾的季节性很强。能不能反季节养虾呢?能不能将大片稻田利用起来养虾呢?虾吃稻秧决定了虾稻不能同时种养,但是稻子收割以后的稻田里食物丰富,水源充足,夏秋之交的气候也适宜小龙虾的生长。他就开始了稻虾连作的尝试。他尝试买了150公斤小龙虾仔放进稻田。次年春,他捕捞了1500公斤小龙虾,卖了5000元钱。随后,他琢磨出了“虾稻连作”的种养模式——低洼田里的中稻收割后,将小龙虾苗投放下田,利用稻田的天然饵料生长,次年春耕前捕捞小龙虾,正好赶上春夏之交吃虾的旺季。龙虾卖完了接着再种植水稻。
第二年秋,刘主权买了400公斤野虾投入稻田里,次年春季,他一次捕捞1万公斤小龙虾,卖了4万多元。紧接着他又种水稻,卖了2万多元。刘主权逐年扩大面积,仅是由他带起来的基地就已经有1000多亩。
看到刘主权用虾稻间作的模式赚了钱,当地农民纷纷效仿。“虾稻连作”模式一下子火了起来,当年被视为包袱的低湖田成了抢手货。
此后,随着农民和科技人员的不断摸索,政府产业发展研究机构对稻田养虾的技术模式给予了肯定,有意识地引导农民专业种植户培育并逐步扩大。在创新和实践中,潜江的虾稻连作在逐渐成熟日臻完善。稻香虾肥、增产增收的“钱”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其中。一种新的稻虾连作模式很快成为潜江的独创发明。潜江市政府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将这种模式与生态农业与培养扶持“小龙虾”餐饮和食品产业链接起来。
为了让农民做大养虾产业,市政府通过推动土地流转等方式,集中连片建设了一批基地,承包给农民进行生产。例如后湖张家窑虾稻共作基地有个叫左绪林的专业户,他连续承包80亩稻田和水面养殖小龙虾已经有4年历史了。左绪林对收入十分满意并且为之自豪。他从不隐瞒收入。他诚实地说,“稻田养虾是一条好路子,都是在政府引导下我们才能做起来,每亩地一年光小龙虾就可以收350斤,每斤10多元,再加上水稻的收入,这片地一年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
更可喜的是虾田的扩大不仅没有减少稻田面积,反倒助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因为小龙虾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再加上小龙虾生长对稻田水质的要求较高,虾农为了养虾不再施用农药,对稻禾采用原生态的方式防病治虫,这样出产的稻米品质明显优于普通稻米。在食品产业园我们曾看到过“虾乡稻”的展示样品,这种生态稻米的市场售价每斤更是高达20元以上。
据潜江市农办介绍:尽管稻田里开挖养殖沟会占用部分面积,但因为农民积极性的增加,水稻总面积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为虾稻共作收入倍增而千方百计扩大种植面积。据统计,潜江稻田2011年45.83万亩,2012年52.45万亩,2013年增加到55.77万亩,2014年则达到了58.41万亩。2014年,潜江粮食总产53.27万吨,实现“十一连增”,首次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稻田养虾,实实在在给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使潜江小龙虾有了足够的产量。为小龙虾走出潜江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保障。省内汉江中游的另一个城市吃虾的历史要比潜江早许多年,在那个城市这种虾被称作“Y城大虾”,据说是一个三线工厂的下岗工人们尝试捣弄出来的。早在90年代就红火起来了,“Y城大虾”逐渐成为本市人引为自豪的“招牌菜”,周边市州包括省城武汉和外地人去到这城市,也一定会被邀请品尝“Y城大虾”这道“招牌菜”。但因为缺少引导,一直在自然状态原地踏步。结果这座城市的“Y城大虾”在本市周边区域十分红火,邻近城市里也有不少餐馆以“Y城大虾”为招牌吸引食客的。遗憾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大虾”在这里仍是停留在吃的层面上。自然生长的虾源毕竟有限,每到吃虾季节,各家餐馆四处僱人到处高价采购。本市的虾买完了,就到周边县市去高价收购,自然也有人到潜江收购。至今这个城市仍是停留在吃大虾有名的层面上。除了吃,再没能往远走一步,更没想过把大虾培植成产业。这两个城市我都熟悉,在潜江采访中就想起了那个最先吃大虾的城市,不由心生感慨。看来在发展经济培植产业中,政府是不能缺位的。
潜江市政府无疑是有眼光的。他们发现了人们对“小龙虾”的嗜好,发现了小虾身上潜藏的巨大商机。除了引导鼓励农民在虾稻共作生态农业上大胆探索之外,还为龙虾产业布局预留下空间。在城市建设上为“小龙虾”餐馆规划出了专门区域,在广告营销上统一造势,营造浓浓的“小龙虾”商业美食氛围。从初夏季节一到就进入了长达半年的潜江的“小龙虾季”。一到晚上,华灯初上,小龙虾美食街上万头攒动,长街两旁的餐馆吊满红灯笼,衬得香喷喷的油焖小龙虾更加红又亮、油汪汪。不仅酒店里面坐无虚席,连门外街面上也摆满了各式餐桌,桌挨桌,座挨座,人挨人,好不壮观!端菜上酒的服务员只能在人缝里踮着脚尖跳芭蕾舞一样游来游去,就是这样拥挤的街面排挡也是一座难求,要请客或自己带家人消费必须上午早早订了座位。
宣传部副部长王春平安排我去本地著名的“虾皇”酒家感受了一番。灯光明亮的餐厅人声鼎沸,红火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虾皇”餐饮有限公司是本城人气最旺、营养额也最高的餐馆,每年营业额突破亿元,纯利润几年前就过了千万。
面对眼前的喧嚣,我有些困惑,我问王部长:“潜江人这么爱吃虾吗?这多大点城市呀?每晚都这样红火喧闹,难道市民们天天都来吃吗?”
王春平笑着说:“潜江人再有钱也不至于天天来吃呀?这本地食客是一少部分,大部分都是慕名赶来吃小龙虾的外地客人。以武汉市的居多,周边荆州、荆门、天门、仙桃来的也不少。”
聪明的潜江人看到了“小龙虾”里蕴藏的巨大商业潜值。政府有意识地把养虾食虾往产业链条引导。并且在潜江小龙虾整体品牌打造上大做文章,政府除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之外,还动用政府资源和强有力的推手大张旗鼓的为“潜江小龙虾”做推介广告。将“潜江小龙虾”推介与潜江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每年如期举办以当地文化名人曹禺先生命名的“曹禺戏剧节”与“欢乐潜江农民艺术节”,国内外当红明星纷纷赶来为“文化潜江”和潜江“小龙虾”传播造势。此外,“知名戏曲家演潜江”、“知名摄影家摄潜江”、“知名歌唱家唱潜江”、“知名作家写潜江”等活动也年年举行。这是市委政府打造“文化潜江”工程的组成部分。这些节会都与潜江经济结合得十分紧密,主题就是围绕潜江文化旅游和产业的推介。这些节会最抢眼的还是每年6月份举办的“潜江小龙虾文化节”。这个节就是潜江“小龙虾”的推介促销节。每届开幕前,书记或市长都要到北京举行“潜江龙虾节暨潜江小龙虾产品推介会”。借机向国内外推介“潜江小龙虾”品牌。每年6月都是潜江小龙虾最红火的时期,每届的“潜江小龙虾节”如期举办,国内和港台一线明星都赶来热场助兴,足以吸引国内外媒体的眼球。“潜江小龙虾”品牌越叫越响。
不过,潜江人并不满足于在家门口卖龙虾,随着媒体和节会的造势,“潜江小龙虾”已经声名远播。许多精明的商家把生意做到了武汉和广州一带,在武汉的各条小吃街上,挂着“潜江大虾”店招的餐馆比比皆是。现在北京雍和宫附近的簋街上不少餐馆已经有店家挂上了“潜江小龙虾”的招牌。
更精彩的是,潜江市举全市之力把一只小虾越养越大,《农民日报》曾发表《十五年养大一只虾》的推介文章,充分肯定了潜江“小龙虾”在政府引导扶持下发展成新型产业的成功之路。现在潜江“小龙虾”已经名扬天下,聪明的潜江人将小龙虾做成了十多种味道,并且做成了冷冻熟食。具有商业头脑的温州商人已经开始在潜江投资小龙虾产业了。我们采访的最后一站,就是“潜江生态龙虾城”。
远远看见一座颇具现代感的商业新城。一下车就被一个硕大无朋的造型所吸引。仔细看时,原来是一只足有三层楼高的巨型龙虾。龙虾遍体通红,正是虾皇酒店里油焖过的诱人模样,却又栩栩如生,样子明明是油焖烹熟了的,样子却仍是张牙舞爪,招人喜欢。不少游客抢着与这只“小龙虾”合影留念。据王春平介绍,这只潜江“小龙虾”巨雕已经在申请吉尼斯纪录了。
比巨虾雕像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个生态龙虾城的老板。
“王部长,你好啊!”正当我好奇的东张西望看风景时,一个年轻小伙出来同王春平打招呼。王春平叫他“开哥”,说:“开哥,我是领了作家来采访龙虾城的。”
“开哥”忙着招呼人斟茶,他自己掏出好烟敬上。我顺口问道“小伙子,你们老板呢?我们想见见他跟他聊聊。”
王春平哈哈一笑:“作家好没眼光,开哥就是这儿的老板呀!你是看他像个小孩子不敢相信是吧?”
我真的有点懵了。王春平介绍说,小伙子名叫胡忠开,开朗活泼,人都喊他“开哥”。胡忠开是温州人,父辈一代就在江汉平原做生意,从弹棉花小生意起家,几十年逐渐强大起来。旗下中国忠华集团拥有数十亿资本。胡忠开的父亲和哥哥投资15.6亿元创办了中部最大的棉花交易市场。35岁的胡忠开看到潜江小龙虾身上蕴藏的巨大财富。他从忠华集团争取到了潜江生态龙虾城的立项,自己一手策划设计,不到半年就将这片商业新城建造起来。我们来的这天下午,商业城一楼的一排“小龙虾”餐馆正好开张迎客。胡忠开的理念是让潜江小龙虾成为一个与旅游文化紧密结合的新型产业。大虾要成为吸引游客的高端消费品,并且是可以带走的旅游商品。在楼下“小龙虾”餐馆里,我看到的是一种最时尚的餐饮管理模式。餐厅明亮光洁,座椅一尘不染。炒菜制作间与餐厅之间是明亮的玻璃相隔,坐在外面能清晰地看到里面大厨炒菜和择菜操作的任何细节。大厅里的电视显示屏更是把灶间每个细节直播出来。
“开哥”指着正在栽种的一片热带植物说:“吃虾是一个项目,主要是游乐,我这里的热带雨林是很有特色的,虽然投资很大我还是坚持做好,主要难处是把南方的树木引种过来后怎样营造与当地同样的湿度和温度?我们在温州做过,很成功的,应该没有问题。还有小孩子们喜欢的龙虾城欢乐谷。摩天轮、鬼屋、海盗船、过山车足以留住孩子和家长玩上一整天,还有一流院线的电影城,已经与中国影院、美国华纳签好了经营协议……”
“开哥”滔滔不绝地说着,我听得如梦如幻。想象着生态龙虾城今后的繁华,一时充满向往。
“开哥”还告诉我,吃小龙虾、游欢乐谷只是生态龙虾城的一部分。“开哥”说,在这里,要把龙虾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小龙虾的壳现在都浪费了,其实最值钱的。虾壳里含的甲壳素是昂贵的医药原料。甲壳素具有抗癌抑制癌、瘤细胞转移,提高人体免疫力及护肝解毒作用。尤其适用于糖尿病、肝肾病、高血压、肥胖等症,有利于预防癌细胞病变和辅助放化疗治疗肿瘤疾病。甲壳素应用十分广泛,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植物抗病毒剂。渔业上做养鱼饲料。化妆品美容剂、毛发保护、保湿剂等。医疗用品上可做隐形眼镜、人工皮肤、缝合线、人工透析膜和人工血管等。
“小小龙虾,浑身是宝。光是吃就太浪费了。我们要把小龙虾价值全部发掘出来,吃干榨尽!”
“开哥”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是啊,小小一只虾,身上竟然有这么多宝贝。小小一只虾,带富农民千万家,小小一只虾,培养众多企业家。如今“小龙虾”已经成长起来一个产业集群,培育了华山水产、莱克水产等著名龙虾整体加工企业。这只“小龙虾”已经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链条。
为了养大这只虾,潜江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如今这只“小龙虾”竟然成为了潜江最耀眼的城市名片!
潜江是历史悠久的古县,因境内河流分流汉水入长江而得名。升格为省直管市后,潜江在改革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上不断腾跃。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年轻企业家们承担起了转型升级的重任。新型的产业如雨后春笋兴起,并以当年深圳般的速度快捷成长。今天的潜江,重油化工在工业中的占比已经由70%下降到27%;而三产服务业则上升到56%;在中国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下,潜江的选择已经成为时代的先声。一批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则如东方之朝阳,一路强劲攀升并闪射出耀眼的光芒。
沪蓉高铁的过境更是给潜江插上了钢铁的翅膀。潜江高铁站将潜江与武汉、上海、重庆、成都等特大城市紧密连结在一起。因为转型方向的正确选择,昔日的潜江已经升华为一条蛰伏的潜龙。随着新型产业的崛起,潜龙腾飞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廖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