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高人为峰

2015-11-11高晓晖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潜江市潜江皮影戏

高晓晖

“我是潜江人。”这是曹禺先生晚年对故乡的表白。这份朴素的表白,饱含着曹禺先生对故乡的血脉认同,饱含着先生叶落归根的依恋与期待。潜江,如何让从未谋面的游子“远隔千里心同”呢?有趣的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潜江人来说,“我是潜江人”不再只是游子思乡的表白,进而转化成了一面旗帜,一面书写着自信与骄傲的旗帜。潜江与潜江人,成为了一种血脉相通,互为表里的生命共同体,不可分离也无法分离。

潜江这一方水土,这一位乳汁丰厚的慈母,一代一代养育着如曹禺先生一般执守“恋母情结”的潜江人。

我一次一次造访潜江,也一次又一次切身感受到潜江人深入骨髓的“恋母情结”。2014年9月,彭家洪的新诗集《在潜江》举办首发式,家洪的作派让我惊诧,我发现他把整整一大本诗集写成了“潜江之歌”,他直接用“潜江八景”作了诗集的分辑标题,他用心良苦也理直气壮。关于爱的边界,他自信地划定了一个自我约束的大圆圈:

我爱潜江。“这不是模模糊糊的几个字”

我爱潜江,是因为

我是地地道道的潜江人。从小到大

吃着潜江的米喝着潜江的水

是因为,其他的地方我都不爱

我只爱我的父母之邦

湖北潜江

(《我爱潜江》)

给爱一个边界:“只爱潜江!”这当然不是家洪的首创,往更远处追溯,许穆夫人在《诗经·载驰》中所表达的,就只有一个信念:她只爱卫国。屈原的《离骚》也是这样,他只爱楚国。勇于为爱划一个边界,需要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你必须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做一个潜江赤子,家洪表现出了他特别的毅然决然,也表现出十分的诚笃和坚定。

舒敏女士为《在潜江》作序,题为《爱上一座城》,她毫不隐晦地表达了爱上潜江这座城的种种理由:她爱这里的历史文化,爱这里的红色记忆,爱这里的自然生态,爱这里的物产矿藏,爱这里的创业创造……她说:“不惑之年,我来到这座城市。不知不觉中,爱上这里的每一个日夜,每一片土地,每一泓清泉,每一株草木,每一处人群。”舒敏女士这份真诚,很令人动容。

更早些时,准确地说,是2009年10月20日,毛道海先生将其“人见人爱,纸贵一时”的《潜江风情录》(武汉出版社2009年1月版)“签名本”寄赠给我,毛先生的签名有些特别,在名字之前还冠有“潜江”二字,即“潜江毛道海”。这个签名正好签在扉页上,而扉页上用粗大的字体标有“谨以此书献给养育我的潜江父老乡亲”的献词,这句话比书名更醒目,它无意中成了他“特别”之签名的注脚。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一个生命个体与一片生命热土之间的骨肉之亲,可见一斑。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人与土地极其紧密的关联,毛道海先生这样一位自诩为“瘦里吧唧满身是病的老头子”十多年如一日,“攥一支秃笔不肯放下”,又有谁能做得到呢?

作家黄明山先生有一首创作歌词《故土情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点点滴滴难舍那份不了情/故土情深,故土情深/一千年一万年我还是故乡的人。”黄明山是土生土长的潜江人,他对潜江文化有颇为深入的研究,他“品味潜江”,品出了一个“憨”字,这个“憨”字里,有无怨无悔的执着,有不声不响的大智慧!

因参与“中国作家写潜江”采风活动,再次来到潜江,出乎意料的是,主办方《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和潜江市委宣传部安排我采访潜江非遗保护工作,这是一次完完全全的突然袭击。说来惭愧,和火爆非常的“龙虾文化”相比,在潜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能算是冷门中的冷门。都市的喧嚣或者龙虾食客们的鼓噪,形成巨大的声浪,一波盖过一波,以致在我心目中,潜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知有何物,潜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知何人所为。

天不作美,出门采访,大雨如注。好在市委宣传部给我安排了一个重量级的向导:潜江市文化旅游局戏工室主任杨代林先生。杨先生是湖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当然是“自家人”。并且,他离开潜江市群艺馆时间不长,关键是,在市群艺馆时,他就是潜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负责人之一。来市群艺馆采访,杨先生当然是熟门熟路,车开进一个小小的院落,楼群四合,院子小如天井,视野里呈现的是狭小而破旧的景观,并不那么赏心悦目。从后门有窄小的通道进入市群艺馆的办公楼,虽不见豪华,但也有豁然开朗之感。非遗保护中心的展示厅(兼会议室)和传习馆就设在二楼,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项目,有图文介绍,有的还是实物展示。一条潜江草把龙,高悬在展厅之上,栩栩如生。采访就在非遗展示厅进行,我能感觉到那条悬在空中的草把龙一直在旁听访谈,兴致盎然。市群艺馆的罗发红馆长是个洒脱人,本来做向导的杨代林先生一到展厅,就得到了罗馆长的授权,反客为主,一五一十地介绍起潜江非遗保护的来龙去脉。杨先生不愧为研究地域文化的专家,关于潜江的文化建设,他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人。非遗保护,当然是他关注的重点。听他介绍潜江草把龙,说此一独特的非遗品类,发生何地、何时盛行,如何扎制,何人传承,如此这般,细枝末节,一清二楚。翻阅他的文稿,论及潜江民俗的篇什,无不精彩,比如潜江木雕、潜江唢呐、潜江花灯、潜江清明吊子,等等。因为杨先生深知这些民俗的文化价值,很自然他会为它们与时代渐行渐远,乃至列入“濒危”而揪心。谈及木雕,他说:“我们不知道,是否江汉平原上的这一朵奇葩——潜江木雕,最终将退缩为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静止的点,以后保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只是一种记忆而已?这绝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现实。”

就在我们访谈的同时,一门之隔的非遗传习馆里锣鼓声一阵紧接一阵,一次次盖过我们的访谈。好在不多时,市群艺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常务副主任李彬女士应约赶来,接过了杨代林先生的话头。李彬快人快语,一看就是位干练利落的能干人。她发现我们的访谈受到传习馆锣鼓声的干扰,当即决定转场访谈。上到群艺馆三楼,是非遗保护中心的办公室,办公室分里外两间,置有电脑及文件柜,虽不算宽敞,但也窗明几净,秩序井然。李彬还特意让中心同事打开保险柜,“显摆”了一下中心的宝贝,那是非遗中心搜集非遗数据资料使用的录音、照相和摄像设备,这些家当是近几年馆里添置的。据介绍,中心已添置了专业设备7套,电脑和网络设备6套,田野调查工作车1台。还购买了固定IP地址以及百兆专用光纤宽带数据网络。不难看出,这是位很会治“家”的女人,非遗中心这个“家”,要走得好走得远,还真少不了这些家当。

访谈进行了一上午,李彬如数家珍,把潜江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脉落梳理得清楚明白。在我脑海里,三个突出印象初步形成:一是潜江市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二是潜江市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三是潜江市非遗保护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专有名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出了权威的定义:“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主要形式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在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定义更加明确。相关的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各具特色的学术定位。我想,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就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智慧创造的结晶么?不就是祖先恪守的精神家园中最可触可感的风景么?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重要衍生地,水土与人文,在天人合一的历史演进中,该有多少由潜江人独创的智慧和精神的遗存呢?所以,从资源的角度考量,潜江的非遗项目,应该属于富矿之域。据初步调查,截止2015年初,潜江非遗有10大类1633个项目。

尽管潜江非遗资源丰厚,但潜江的非遗保护工作正式展开相对较晚。2005年才在市群众艺术馆挂牌成立潜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谢先明、罗发红两任馆长先后兼任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由于非遗保护工作专业性较强,保护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人手不够,两位馆长免不了要为保护中心“当差”。 罗发红馆长自封为中心的“后勤兼司机”,这些年,他不仅跟踪指导非遗保护的各项工作,还经常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接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下乡普查、采集资料等,馆长以身作则,支持非遗保护工作,给工作团队莫大的鼓舞。保护中心是个弱势机构,开展工作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支持,也离不开群艺馆同仁的群策群力,还需要结合社会力量,与各艺术领域多位专家团结合作。保护中心自身虽弱,但合力很强,不到10年的时间,取得的成果令人惊叹。截止2015年,潜江市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包括: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民歌、草把龙等,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级代表作名录9项,包括:潜江木雕、潜江唢呐、潜江鼓歌、高台舞狮、潜江锣鼓、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潜江花灯、传统酱品制作技艺、园林青酿酒技艺等;还有市级代表作名录共69项。已确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6人。

通过抢救性记录保护,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共普查项目千余项,并据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传承人的认定、命名工作,建立起了国家、省、市、镇四级名录体系。采集整理各类非遗项目艺术电子档案资料8T,采集整理视频资料2000余小时;图片3万余张;录音800余小时;文字逾900万字,收集实物资料260件,登记在册1200多件。

创建了非遗项目综合展厅1个,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出厅1个,江汉平原皮影展示厅1个,潜江民歌传习所1个,小型非遗活动多功能厅1个,综合面积2600平方米,常年向市民及传承人免费开放。此外,全市各乡镇,以项目传承人所在地为基础,创建了25个各类不同项目的传习所,并制定了传习所工作计划,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检查传习结果。

编辑出版了《潜江民歌》、《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汤格皮影》、《灯影阑珊》和《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精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著,录制发行了《潜江民歌》、《江汉平原皮影传统剧目辑》以及《潜江非遗项目专题片系列》等一批非遗项目音像制品。

非遗保护中心以其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多种荣誉,仅2014年一年间,就先后荣获4项大奖。分别是:2014年2月,获潜江市文化旅游局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2014年6月,组织剧目参加湖北省第二届皮影戏调演,获最佳皮影团队奖,严祖斌、罗银娥获最佳演出个人奖。2014年3月,李彬获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工作者。2014年5月,非遗保护中心获潜江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

潜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工作还有更大的空间。无论是新的代表作申报、还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与扶持,无论是对传承场馆的创建还是传承活动“活态”推广,无论是对非遗项目相关资料的抢救性搜集、整理和数字化收藏,还是非遗项目的保护性应用与推广,如此等等,潜江非遗保护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但是,潜江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令我感慨、感动且尤为振奋。采访结束时,李彬安排我与正在二楼市群艺馆皮影演示厅排练的皮影艺人们见面。当时的排练,竟有两班人马,一班是皮影戏传承艺人,一班是潜江市老干部艺术团的乐手。两班人马进行着一场配器试验,他们想在皮影戏的锣鼓乐音中配置老干艺术团中的扬琴等器乐,使皮影戏的配乐更丰富更热闹。两班人马现场演示一出15分钟的即兴皮影短剧,我虽然无法评价其中门道,但艺人们的热情与认真,那种全身心的投入,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一种气场,在这个气场里充盈着的是执着的坚守和忘我的奉献。在这个气场里,理想主义的旗帜在猎猎飘动着,散发着令人沉醉的辉光。

有专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化”和“活态化”。“无形化”和“活态化”,实质上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的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不属于实物,而强调的是人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完成过程,特别是某种特殊技能的表达过程。这种表达过程是完全依赖于人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严酷的现实就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

正是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特性的深切体悟,李彬在访谈中,特别强调的,还是传承人的保护。 她说,保护非遗的“活态化”最关键的关键就是保护好传承人。关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她强调的是,既要满足传承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的传习活动保障,更要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保护传承人的荣誉和尊严。

李彬之所以如此强调保护传承人的荣誉和尊严,是因为她对非遗传承人这个群体的弱势现状深有感触。潜江的非遗传承人,八成以上是农民,农民本身就是一个弱势阶层,但非遗传承人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因为他们大多年老体弱,要守住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清贫和寂寞,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但是,非遗传承人并不在意生活过得清贫和寂寞,他们最担心的却是:守了一辈子的手艺,谁来传承?也因此,传承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他们的手艺作为非遗项目得到国家的认可,受到国家的保护,祖宗的手艺不会在他们手中失传!

作为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李彬与各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她工作的动力与热情,不仅来自对非遗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来自接触、了解非遗传承人的思想、情感之后收获的感动与敬重。李彬对非遗传承人的执着坚守,十分感慨,她说,非遗传承人对手艺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他们的付出,不是一时一刻,是整个生命!所谓传承,就意味着融入生命的全部!

在李彬的脑子里,传承人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从非遗保护这份事业考虑,传承人关系着事业的未来。没有传承人,非遗就失去了“活态”,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标本。要保护非遗的“活态”,就必须保护传承人的传承活态。她把传承人看得“金贵”,除了这种理性的考虑之外,更多的是情感因素。她与传承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情感牵挂,形成了一种忧乐与共的情感共同体。在与李彬的访谈中,她对传承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她津津乐道的全都是传承人的事迹。

潜江市王场镇的汤先成先生,是江汉平原皮影鼻祖“汤格皮影”的第八代传人,是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江汉平原皮影雕刻的领头人,拥有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潜江市皮影艺术协会名誉主席等头衔,出版过《汤格皮影》等著作,还多次代表潜江市参加全国各地展示交流活动。汤先成先生有他的绝活,不用划线,直接手雕皮影,别人无法仿作。皮影雕刻制作,一套工艺非常复杂,付出的心血和得到的回报完全不成比例,但汤先生乐此不疲。这些年,他一直在实实在在做手艺,认认真真带徒弟。他的儿子汤瑞华,在父亲的教导下,也成了汤格皮影的新一辈传承人。

潜江市熊口镇的严祖斌先生,是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一位靠养鳝鱼谋生的农民,却能唱出堪称国宝的江汉平原皮影戏“鸡鸣腔”。“鸡鸣腔”是古老的荆楚阳歌,唱腔高亢宛转,圆润激昂,演唱技巧很难掌握。可喜的是,严先生带出了一批徒弟,使几近失传的“鸡鸣腔”焕发了生机。2014年严先生被评为潜江市文化行业领军人物。他还撰写《江汉平原皮影表演艺术》一书,将他独特的皮影表演艺术传之后人。

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振新先生,家住潜江市竹根滩镇。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带头人。作为潜江市皮影艺术协会副主席,他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展演、比赛,也获得过多项奖励,还创作出版专著《灯影阑珊》。人们只知道张先生又带徒弟又演出,是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的活跃分子。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儿子因中风多年卧床不起,每年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住在医院里。张先生既要照顾重病的儿子,还要安排一家人的生活。生活的重压,并没有冲淡他对皮影戏的热爱,他说是皮影艺术让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非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守钦先生,在潜江市园林镇经营拖把生意。为传承皮影艺术,他是全家总动员。他把经营场地改成了皮影表演传习所,并让几个孩子都拜张振新先生为师,学习皮影表演艺术。他常年免费送皮影戏进社区、进乡镇,这不仅使皮影戏拥有更多的观众,而且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刘家的皮影戏班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欢迎和喜爱。

潜江市总口镇的潘凤娥祖上是河南人,面塑手艺是她的家传,传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潘凤娥从小喜欢面塑,她把中原的面塑传统工艺继承下来,又融入江汉平原水乡风味,她的面塑作品精巧灵动,别具一格。像红楼人物“金陵十二钗”,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她都一一琢磨,讲究形神兼备尤重神韵天成。作为非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工艺美术师、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她参加过省内外各类展演活动。展演现场,一个面团,在她手上几经捏弄,很快就变成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像变魔术一般。她的面塑捏制表演,场场都是很吸人眼球的奇异风景。

在潜江市群艺馆的非遗展示厅,我看到有潘凤娥的面塑作品展示,这些生动传神的面塑人物,出自一位并未经过专业美术训练的民间工艺师之手,我不能不感叹非遗的神奇。

从李彬那里得到的关于传承人的故事,远不只这些,从李彬的介绍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她对传承人这个群体的珍视与珍爱。也正是基于这种珍视和珍爱的情感,李彬情愿为服务这个群体付出更多。潜江市非遗中心一班人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无疑是他们努力和付出的结果。李彬说,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任务很重,如果对整体的工作总量进行切分的话,大概有40%的工作量要用于对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保护。抢救,针对的是那些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抢救,是和时间赛跑。“人亡艺绝”随时都可能发生,他们必须抢时间,对每一个项目进行数据记录,包括录音、录像、图片拍摄、文字解说等等。获取数据难度大,要求高,编辑整理数据,工作量也十分可观。还有40%的工作量得用于组织非遗传承活动,使每一个非遗项目都能保持一种传承的“活态”。比如组织皮影戏经典剧目的复排和巡演,从整理剧本、规范唱腔到安排演出,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那得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余下20%的工作量,是进行非遗宣传、推介和对外交流。每年6月的“文化遗产日”当然是非遗宣传的节日,必须对非遗进行全社会的普及性的宣传,推介非遗的整体形象,中心人员得大忙特忙。逢年过节,也是进行非遗宣传的最佳时节,中心人员还是得大忙特忙。还有全国性的乃至世界性舞台,比如文博会、世博会,潜江非遗的展示也没有缺席。

有一份资料对李彬和她的团队的工作状态作了简要的描述与评价:

由于非遗项目的记录保护必须遵循全面、真实、系统的原则,而很多项目的活动开展时间都有季节性,一些节令民俗活动更仅限于特定时间,一旦错过就会延误一年。为了抢救性记录我市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她(指李彬—作者注)和同事们不分寒暑、放弃节假,日晒雨淋、顶风冒雪地工作,非遗的活动在哪里,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经常是早晨天未亮就出发,晚上深夜才归来,连续工作起来,常常是数日都在外采集资料。

她总是率先垂范,从不把自己当女人。为了记录到好的镜头角度,她爬墙上房、趴地钻桌、不停奔跑,十几斤的摄像设备,她一扛就是一天。很多非遗活动没有间歇性,为了全面完整地记录,即使到了吃饭时间,她也经常是随便找点吃的填下肚子就继续。在工作中,不管有多累,她永远都是专注不停歇,只有当全天记录完成时,她才觉得浑身酸痛,双臂难抬,两腿难迈。无论是夏日的烈焰晒伤了皮肤,灼痛难忍,还是严冬的寒风冻僵了手脚,冰凉红肿,都没有阻止她和同事们非遗记录的脚步。

她已记不起多少个节假日没有在亲人身旁,多少次早出晚归没陪家人吃饭,多少次夜里返家,看着女儿心里内疚。第四批省级项目申报期间,她母亲病了,住院到出院,她都没有时间去医院照顾一次,总是电话里匆匆问上几句就挂断。“5+2”、“白加黑”是她工作的常态。2013年“三八”节的夜晚,她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家,看到自己电脑桌前有一封女儿写给她的信,信最后写着:“妈妈,我最亲爱的妈妈,你认真工作,也要好好保护身体健康,我不想再见到你桌前的那盏长明灯了……”热泪盈眶的她对着熟睡的女儿一遍遍说着:宝贝,你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不是个好妈妈,妈妈对不起你……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过的话。尽管每一位为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人,都会作出这样那样的牺牲,但想一想李彬和她的团队,“5+2”、“白加黑”忘我的工作,想一想一位女性,把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女儿放在一边,“为了记录到好的镜头角度,她爬墙上房、趴地钻桌、不停奔跑,十几斤的摄像设备,她一扛就是一天”。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不能不心生敬意!

我愿意用“出类拔萃”来评价李彬和她的团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忘我和牺牲,更因为他们对非遗保护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李彬说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追求完美。的确,只有当工作变成理想的时候,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会油然而生。只有当工作变成理想的时候,才会真正体会到“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才会真正体会到工作中的痛、苦和快乐!也只有当工作变成理想的时候,才会真正做到以个人的付出与牺牲深刻地诠释职业的尊严!

解读李彬和她的团队,再一次印证了我对潜江的感觉,我总感觉到“我是潜江人”如一曲雄壮的交响乐,在每一位潜江人的心空中回荡,我能想象数以百万计的潜江人,站在不同的方位,挥汗如雨,协力抬升潜江各项事业的“海拔”高度,就像龙湾“章华台”遗址整体抬升那样,让潜江的高度更醒目,更壮观了。

“山高人为峰!”潜江的高度,其实昭示的是潜江人的高度。这是李彬和她的团队给我的启示,也是潜江市非遗保护工作如火如荼的状态给我的启示。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潜江市潜江皮影戏
潜江小龙虾:一筐拍出28万
湖北省潜江市小龙虾营销策略研究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潜江方言疑问句研究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潜江市健身俱乐部发展态势分析
领悟潜江
潜江小龙虾发展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