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工传
2015-11-11陈德耀章广贤
陈德耀++章广贤
他总说自己只是个瓦工。
1967年初中毕业,“文革”革掉了招生考试制度,只好回家种田。一年之后,父亲让他去学瓦工。拜师那天,师傅递给他一张瓦刀,就算是收下了这个徒弟,从此与瓦刀为伴,苦练三年,满师之后就成了个地道的瓦工。
但是,凡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民营企业家,身兼几个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还是南通市人大代表、如皋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奉贤区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
于是,我们发现在连接“瓦工”与“企业家”的命运之链上缀满了传奇而感人的故事,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折射出生命的光芒!
一
1978年深秋时节,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一天,张德璜率领60名员工登上了开往无锡的班车,这是他第二次率队出征。在此之前,他曾率40名工人远赴内蒙古承建塞汉塔拉木材公司的围墙和储量60吨、高35米的水塔,工程进行得很顺利,可他却得了关节炎,国庆节之后领导强令他回家治疗。回来一个星期后,恰逢如皋县建筑工程管理局需要60人去无锡锅炉厂承担修建任务,他主动请缨,迅速组建队伍,不顾病体未愈,甚至来不及掸去塞外归来的一路风尘就匆匆出发了。
汽车飞驰,市场经济大潮初起的江南大地上生机勃勃,栉比鳞次的楼群,高高耸立的脚手架牵动着他的思绪,他想起了三年学徒生活的艰辛,想起了刚进建筑站与16位兄弟组建服务小组的无奈,想起了远赴内蒙古的遗憾……他问自己这次的无锡之行能够如愿以偿吗?
队伍进驻无锡锅炉厂,人生地疏,困难重重,传统的偏见使厂方从领导到工人都看不起这支苏北农民工队伍,言语中常含轻蔑之意,而所谓工程,只不过是些修修补补的零杂活儿,于是少数工人埋怨:早知如此,还不如在家乡打零工自在方便。张德璜也急,但他知道气可鼓而不可泄,他真诚地对大伙说:“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到大城市的国营大厂来是为了开眼界,长见识,再苦再累也值。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后面的路还长着哩!”他身先士卒,脏活累活抢着干,带领大家艰苦奋斗,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以诚实劳动感动了厂方的每一位职工,终于在无锡站稳了脚跟,并且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员工增至300多人,还添置了中小型机械,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了事业发展的曙光,从而坚定了勇往直前的信念。
1979年,组织正式任命他为无锡施工队队长,全面负责无锡锅炉厂扬名新村四栋职工住宅楼,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的工程施工。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德璜上任心静如水,不是故作深沉,是他心里明白,眼下这支队伍承包这么大的工程有多大风险。他向领导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选派作风正派、管理能力强的同志充实无锡队的领导班子;二是对施工队进行全面整顿,实行优化组合,把责任分解到班组;三是筹措资金,购置必要的机械设备。领导同意了他的方案并立即付诸实施,工程按时上马。
整个工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他调兵遣将,排阵布局,与工友们摸爬滚打在一起,他的组织才能和稳健、踏实的工作作风得到领导和全体员工的一致好评。他和他的工程队连续被县建工局评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这个当年的小瓦工开始在同行中崭露头角!
198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提拔为林梓建筑站副站长。
二
1982年,单位委派他外出考察,开辟新市场。先去湖北,继而赴贵州、山东、辽宁,走南闯北,行程万里,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的壮丽画卷,他热血沸腾,踌躇满志,心胸格外开阔,眼光格外高远!
他把目光聚焦大上海。
1984年春节刚过,他率领54名工人赶赴上海,承建上海市委招待所两栋6000多平方米住宅楼双包工程。单位给他的除了54名工人之外,只有20多吨脚手钢管、2台井架、1台搅拌机,没有拨给一分钱流动资金。他四处协调关系,在上海市建八公司和八〇五处强有力的支持下昂首起步。10个月后,两栋六层住宅楼提前竣工交付,经市建八公司以及其他职能部门验收,全部被评为优良工程。由此获得市建工局驻上海办事处先进工程队的光荣称号。
年底他们奉命移师奉贤,承建奉贤县农业银行大楼工程,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规模大、工期短、造价低、结构复杂、内外装潢要求高、施工场地狭窄。张德璜知道这是对他和他领导的这支刚组建的年轻施工队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提高领导班子管理水平和职工队伍素质的极好机会。全体干部立下军令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全队上下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4个月完成了这幢全框架结构的六层综合楼工程。竣工之日,奉贤县政府及各部门的领导都参加了隆重的竣工典礼。这支苏北的农民建筑队伍在奉贤建筑市场树起了一块速度快、质量好、文明施工的牌子。
形势喜人,主动上门要求签约的客户接踵而至,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最后选择了奉贤县政府开发的贝港小区11栋住宅楼工程,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规模大了,人员多了,他的压力更大了,经过几年的磨砺,此时的张德璜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指挥者。他调兵遣将,精心组织,14个月后,11栋大楼在贝港小区拔地而起,如期竣工,其中10栋被评为优良工程,又一次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不懈追求,永不止步是张德璜不变的性格。他率队乘势而上,先后承接了奉贤运河小区、洪庙小区、横泾小区、江海小区、古华小区的住宅工程。而此时,上海建筑市场门户大开,各地的强师劲旅纷纷登场,张德璜深知故步自封必然落伍,只有把握机遇,扩大战果才能把握未来。于是从大局出发,他让奉贤工程队衍生出三个支队:即市内队、闵行队、奉新队,三支队伍成掎角之势,都有各自的管理系统和完善的机械设备,完全可以独立作战,必要时也能整体联动。此时,他的建筑团队以更加朝气蓬勃的姿态,屹立于竞争激烈的上海建筑市场上!
三
1987年,正当张德璜领导的上海施工队蓬勃发展之际,建筑站领导班子内部意见分歧,相互猜忌,导致管理混乱。工人、技术人员纷纷外流,湖北和无锡两地工场受损尤为严重,效益滑坡,一个好端端的乡办企业,濒临倒闭。针对这种形势,乡党委、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彻底整顿,重新组建领导班子,任命张德璜为林梓建筑站站长兼党支部书记。
他临危受命,勇敢地挑起了负重拼搏、重新创业的重担。凭借多年来坚持在第一线指挥施工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战略眼光,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首先,强化内部管理,制订和完善了企业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从职工中提拔思想作风过硬,技术素质拔尖的骨干充实到管理第一线;其次是抓住机遇,全方位施展公关策略,着力巩固经济效益好的建筑市场,努力扩大开发新的建筑市场,提出放弃湖北工场、稳住无锡工场、大力开发上海市场的战略目标;此外,加大机械设备的投入,提升科技含量以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强调领导班子深入第一线,狠抓现场管理,抓安全,抓质量,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分配;严格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
新班子开始运作,一艘濒临沉没的航船又重新扬帆起航!
从1991年至1994年张德璜任一把手的4年间,建筑站实现了4年4大步的发展目标。1989年企业亏损40多万元,到1994年全站利润达112.7万元,职工人数从610人增至1500人,年总产值从850万元增加到1个亿,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5000元提高到56000元,人均分配从3323元增加到12000元,集体年提留从35.9万元上升到600万元,固定资产从210万元增变为1500万元,工程能力从承建单栋工程发展到一次性承建10万平方米小区工程,从承建一栋高层发展到一次性承建多栋高层。
1994年8月,如皋市政府批准林梓建筑站组建“如皋市林梓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同时,江苏省和南通市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司为国家建筑施工二级企业。这是林梓建筑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也为张德璜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人说,是建筑站成全了张德璜,但更多的人却说,是张德璜挽救了建筑站。孰是孰非,上面一组组数字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因为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都是当年张德璜率领他的团队南征北战、艰苦创业的最好见证。今天的人们重读这些数字依然倍受鼓舞,对那些无私奉献,敢于拼搏的劳动者油然而生敬意。于是,我们很想知道藏在这些数字后面的感人故事,可是张德璜守口如瓶,问多了,他只是淡淡一笑,一言以蔽之曰:“功劳是大家的”。
低调做人是他一贯的风格!
为他看病的医生至今还记得,他住院时,一边打吊针,一边审阅施工方案的画面,还记得未经医生许可,自己拔掉针头,溜出医院的动人情景;为他开车的司机至今还记得,那时他一天中要跑好几个工场,汽车成了他的办公室,许多重大决策都是他把有关人员请到车上,在行车路上通过的,而他的睡眠也常常安排在路上。
他的妻子张翠兰说起那个时期的丈夫感慨最多:“那阵儿他忘了自己是父亲、是儿子,一家五六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可他心里哪有这个家啊,十天半月回家一次,看上一眼抬脚就走。1988年,建筑站最困难的时候,他当站长,碰巧我们家建房,他却什么也不问,简单交代几句,就去忙他的工作,可背后还有人说我们家起房子沾了建筑站的光,乡里派审查组对他进行审查,结果还了他清白,我们一家人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当年一个普通共产党员,集体事业的基层干部纯洁而美丽的灵魂,宽广而无私的胸怀至今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四
1994年春,华夏大地生机盎然,市场经济的大潮涛飞浪涌,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审时度势,张德璜决定辞去站长及支部书记职务,留下3140万元资产让后继人发展,只身到上海创业。
1995年1月,张德璜在上海奉贤县注册成立“上海地通建筑工程公司”,经行业主管部门核定为“工民建三级企业”,2000年晋升为二级企业,管理步入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事业蒸蒸日上。
1994年至2000年,6年间地通公司施工面积总计725272平方米,平均每年施工120878平方米,优良工程70%以上。固定职工从150人增加到1000人,工程技术人员从38人增加到156人,注册资金从243万元增加到2500万元,固定资产从零积累到累计3500万元,年施工能力20万平方米,施工年总产值2亿元。
奉南公寓、兰桥大厦、育秀公寓、阳光花园、阳光名邸……一座座高楼大厦矗立在奉贤大地上,沐浴着江风海韵,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位苏北瓦工跨过滔滔长江,在这江海交汇处留下的动人篇章!
6年打拼,张德璜实现了个人创业的梦想。有人问张总今后有何打算,他只是笑笑:“发展是硬道理”,短短一句话却掷地有声!
于是“地通建筑公司”更名为“上海地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并拥有宇露建筑工程公司、地通钢窗厂、地通材料公司、地通建筑配件厂5个子公司以及商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同时,他又将儿子张志熔于1994年在上海创办的“弘耘置业公司”招至麾下,组建了“上海阳光集团开发公司”。此后,阳光集团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均由地通公司施工,其中大多数项目以“阳光”冠名。在上海有阳光西班牙、阳光美景城、阳光建华城、阳光巴黎、新虹桥绿园等40余幢,在北京有中国阳光,在天津有阳光星期八、阳光波尔多、彩石路等,在沈阳有阳光尚城,在哈尔滨有哈尔滨星期八,在无锡有第一国际,在常熟有上海花园……好一派阳光风景!
2003年,地通建设集团获国家建设部颁发的“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证书”。2006年,地通建设集团,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所有项目部都贯彻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2008年,地通建设集团向国家建设部申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
企业资质一天天攀升,企业规模一天天扩大,至2007年,地通公司有固定职工1500人,有技术职称的311人,其中中级以上102人,注册资金3亿元,净资产1.12亿元,各种周转材料,大中小型机械设备齐全先进,可供15万平方米工场同时开工,平均每年开工面积可保持在80—100万平方米。
张德璜是个瓦工,也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懂得建筑,因而更懂得“九层之台,始于垒土”的道理。他带领他的团队在理想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辉煌,稳扎稳打,一步步攀登新的高峰。他青年时代崛起于乡村,继而立足于大都市,中年之后,欣逢盛世,他要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他要走向世界!
五
滚滚长江,万里奔腾,在即将入海前放慢了脚步,于是江心长出一块绿洲,当地人称之为长青沙。潮涨潮落,多少年过去,这块风水宝地无人问津。直到改革开放,东方风来,如皋的智者才发现了它,并划为经济开发区。2003年5月,情系家乡的张德璜父子回乡考察来到这里。烟波浩渺,涛声如歌,张志熔这个泛舟商海,志在走出国门的年轻人,慧眼独具,怦然心动:这里是天赐的造船基地,何不在这里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造船企业呢?他把想法告诉父亲,征求父亲的意见,谁知父子俩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即拍板:做回弄潮人,让家乡的巨轮扬帆四海!
不久,一个以“熔盛重工集团”冠名的大型企业横空出世!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熔盛重工筹建期间是张德璜最忙碌的日子,也是最兴奋的日子,他殚精竭虑上下协调,带领以陈强总裁为首的核心团队,夜以继日,高效运转,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造船精英加盟。其间得到如皋市委、市政府及江苏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工程于2005年10月28日开工,从打桩奠基到首船交付仅用了28个月时间,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奇迹,创下了世界造船史上的新纪录!
熔盛重工总投资119亿元人民币,其主营项目造船和海洋工程投资90亿元人民币,占地430万平方米,岸线长3700米。拥有大型船坞4座,其中139×530米的4号船坞为国内之最,在4台900吨以上的龙门吊中,一台1600吨龙门吊名列全球第一。
自主研发的7.6万吨冰区加强型散装船以及40万吨矿砂船,已成为国内首创,核心产品15.6万吨苏伊士型油轮,是目前世界航运船舶业公认的最抗风险船型,被誉为“熔盛型”。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正式签约的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总体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船舶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国际权威评估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熔盛重工手持订单量为世界船舶业第五,居国内造船业之首。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常务副省长赵克坚、中国造船协会会长张广钦等领导先后亲临考察,对熔盛寄予极高希望,定为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给了熔盛人巨大鼓舞!
就在熔盛重工高歌猛进之际,五年前阳光集团在如皋投资创办的“焯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吨重油深加工的第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这是一项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总投资3.95亿元,注册资金4.5亿元。在安徽创办的“熔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各项准备工作业已就绪,总投资44亿元。三条生产线主要制造大型船舶500万匹马力动力机,与熔盛船舶制造相匹配。
辉煌的业绩如日中天,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脱颖而出。每当夜深人静,他常常漫步海边,大海浩瀚,灿烂星光若出其里;他常常远望长江,江水滔滔,后浪推前浪滚滚东去,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六
张德璜恪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他遵纪守法,照章纳税,关心职工生活,及时发放人员工资,他的君子之德有口皆碑。
他情系家乡、不忘如皋,他常说是家乡这片热土养育了我,我要尽力回报。他投资“熔盛重工”、“焯晟石油”,就是要为振兴家乡经济助一臂之力。对故乡更是关心有加,捐款450万元建成苏北一流的乡村敬老院,并在每年春节花2万多元慰问孤寡老人。捐赠1500多万元建成“宇露大厦”、捐赠100多万元修建高阳西路、捐赠20多万元完成全镇自来水改造工程。2009年底,为家乡实现教育区域现代化,他慷慨捐赠2200万元,迁址重建了全新的阳光初级中学。他与市“残疾人服务总社”达成协议,让服务社为熔盛重工万余名职工提供全部劳保用品,为残疾人解决就业和生活上的困难。2013年,家乡政府实施“建设富裕家园,提升生活质量”的改革规划,他毅然投资2.8亿元新建“林梓镇阳光小区”。2015年春,4幢十八层格调高雅、环境宜人的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古老的小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向小康的进程中,更增添了浓浓的现代气息,显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金钱可以用数字计量,但赤子情怀却无法量化。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在他的心中早已把对家乡的“感恩”升华为对祖国、对民族的大爱,大爱无疆,他曾为汶川灾区捐款2000万元,为抗“非典”捐赠3万元,为蓝天下至爱捐赠2万元,为奉贤教育事业捐赠20万元,为佛教协会捐赠20万元,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在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民政部、中国红十字协会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上,熔盛重工向青海玉树灾区捐款1100万元。
他的仁者风范吸引了不少高精尖人才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为他的左膀右臂。“熔盛重工”创建之后,韩国一批船舶设计、制造专家陆续投奔熔盛效力,国内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也欣然加盟熔盛。熔盛重工聚集了上海,江苏和国际三地的造船精英400余人,组成了强大的企业核心团队。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他一贯的作风,早在他任建筑站长的4年期间,就先后选派300多人次到高校和相关单位学习深造,他本人也曾于1981年进江苏南通建筑工程学院进修。他常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对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倍加敬重,他告诉同事们,这些老干部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政治素质好,工作实在。市委某书记退休后被他聘为“熔安公司”总负责人,他说:“有老书记在,我就高枕无忧了。”在熔盛,他参与和过问的是重大决策,生产管理则由陈强总裁全权负责,他说:“你不给他权,人家怎么工作呀?”
张德璜没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对炼油、造船也算不上行家。然而能统帅三军的未必都是武功高强、身怀绝技的高手。汉高祖刘邦曾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多多益善”。刘邦又问:“那你为什么为我所用?”韩信回答:“大王能领将,我只能带兵”。张德璜就是一位能“领将”的帅才。他的大家风度使他在处理纷繁复杂的管理事务中游刃有余,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德璜总是强调他不过是个泥瓦工,他总是念念不忘当年师傅给他的那张瓦刀,它朴实、厚重、锋芒不露,但关键处敢担当,能决断,真可谓瓦刀如其主人,而主人亦如其瓦刀,正是这种个性特质奠定了他事业成功的基石。他的智慧、胆识、人品以及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则是瓦刀品格的升华!
在瓦工与企业家之间的那条命运之链上,我们撷取了如此美好的故事。当然,故事远远没有写完,我们期待着未来更为辉煌的篇章!
责任编辑/何武生 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