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等”书记陈行甲

2015-11-11束继泉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巴东县委书记小明

束继泉

八百里山峦对峙,八百里沟壑交错……这是位于湖北省西部恩施州境内的巴东县的真实写照。尽管八百里巴东美如画,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有限的耕地资源,使得巴东一直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不过,最近有一件事,倒是让50万巴东人民觉得特别富有:他们44岁的县委书记陈行甲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不少网民纷纷在网站论坛上,为他们心中的“甲书记”发帖点赞。

“我们称他为‘甲书记是一语双关,除了他名字中带个‘甲字,更主要的是老百姓普遍认为他是一个‘甲等的好书记!”当地不少干部群众这样表达他们对于县委书记的情感。

“穷亲戚”遍布每个角落

这些穷乡亲在等待着我们!他们期待的目光早已穿越万水千山,风霜雪雨。我们奔向他们的脚步,大地会聆听。

置身巴东,步步为景。巴东俨然一个大景区,神农溪是景区中的核心。

这一天,陈行甲早早出门,驱车来到30多公里外的神农溪景区,现场办公为景区漂流项目所需的蓄水坝选址。紧张忙碌的一天,开始于轻雾缭绕的山涧中。

作为县委书记,陈行甲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但只要是下乡,他都会忙里偷闲到就近的“穷亲戚”家里去看看。他的“穷亲戚”遍布巴东的每一个角落,凡是县、镇两级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的“穷亲戚”,都是他关注的对象。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贫穷,不敢向贫穷宣战。”2011年10月,陈行甲就任巴东任县委书记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发动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广泛开展“结穷亲”活动。3年多来,这把火温暖了很多贫穷老百姓的心窝,也点亮了不少人脱贫致富的道路。

上午11时许,神农溪景区现场办公结束后,陈行甲来到沿渡河镇罗溪坝村二组65岁的邱婆婆家,这是他第二次跨进这个特困的家庭。几年前,邱婆婆的女儿女婿相继去世,留下一个外孙女与她相依为命。一名副镇长与邱婆婆家结对后,除帮忙解决生活困难外,还筹钱让其孙女重返课堂。

虽然住的是土坯房,但寒门出骄子,2013年,邱婆婆的孙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大学,目前读大二的她成绩优秀,下一步的目标是准备考研究生。“这样争气的孩子,读到哪一步,我们就帮到哪一步。”临走时,陈行甲从自己口袋里掏出几百元钱,塞到了邱婆婆手中。

“下一家不用给钱了,这是一个通过帮扶实现大翻身的典型,你就是再给钱,他们也不会要的。”说话间,陈行甲步行来到罗溪坝村九组农妇郑光玉家。这是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黄光辉的结对联系户,此前陈行甲利用下乡的机会已走了两次“搭亲戚”,因此他对这个家庭的情况也非常熟悉。

几年前,这个家庭非常贫困,男主人得重病去世后留下一屁股债,导致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在黄光辉的结对帮扶下,郑光玉家的3亩地种上了经济作物,儿子外出打工赚钱,老房子去年推倒重建,她也重新组建了家庭,现在的爱人有修电器的手艺,农闲时走村串户揽生意收入还不错。

从郑光玉家的新房子出来,陈行甲立即掏出手机给黄光辉发了一条微信:光辉,我又到你亲戚家走“搭亲戚”了。

点开长江巴东网的“干部结穷亲”专题,卷首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这些穷乡亲在等待着我们!他们期待的目光早已穿越万水千山,风霜雪雨。我们奔向他们的脚步,大地会聆听。人间最冷的不是冰寒,而是麻木!你不是太阳,但你可以发出比太阳更温暖的光芒!”

“这段话是我自己写的。”陈行甲欣慰地说,“结穷亲”活动持续了3年多,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全县参与此活动的副科级以上干部1210人,一般干部137人,企业家和社会人士73人,结对穷困家庭1420户,直接受益困难群众4000人左右,其中不少人已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只要他还在,

只要我还在”

这辈子我最欣慰的事,就是因为我的存在,改变了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命运。

陈行甲的“穷亲情结”,从他参加工作起就开始了。16年前,他在兴山县水月寺镇当镇长时,曾经结过一个叫向琼的“穷亲”,这个家庭非常贫困和不幸。他调离水月寺镇后,先后换了6个地方,但依旧每年至少去看她一次,有时还带爱人和孩子一起去。

“这辈子我最欣慰的事,就是因为我的存在,改变了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命运。”陈行甲常常以此鼓励同事们多为“穷亲戚”而付出。他在巴东结的“穷亲戚”小明的命运,就是他帮着改变的。

2012年元旦前,陈行甲在清太坪镇八字岩村走访时,发现失学在家的小明。当时小明只有8岁多,其母亲因艾滋病去世后,他也因艾滋病发作而全身疱疹。由于受到歧视,小明没上几天学便被“退”回家了。为养家糊口,小明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家里没钱给小明看病,爷爷奶奶只能眼睁睁看着孙子“一天天走上母亲的老路”。

看到小明满身的脓疮,陈行甲心疼不已,当即带着他去医院就诊,并支付了全部的医疗费。经过治疗和药物控制,小明的病情有所好转,并重新回到了课堂,笑容又回到了这张幼小的脸上。

在随后召开的全县“干部结穷亲”动员大会上,陈行甲公开承诺:“以后这一家人就是我亲戚了,即便将来我离开巴东了,小明的事我也要一直管下去,只要他还在,只要我还在。”

说到做到,虽然小明家离县城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但只要有机会,陈行甲就会去看望他,给他带去药物和学习、生活用品。

“结穷亲”第一年的大年三十,陈行甲带着腊肉鲜鱼、衣物糖果等,冒着大雪来给小明的爷爷奶奶拜年,并给小明包了压岁钱。

“过年走亲戚,我来和亲戚一起吃顿团年饭。”陈行甲的一句话,让小明的爷爷奶奶既意外又感动,邻居们也连忙赶过来帮着张罗年夜饭。而就在县委书记认下这个“穷亲”前,村里的人谈“艾”色变,根本不敢走近这一家人。

“县委书记都不怕传染,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帮着做饭的邻居说。

在小明家吃完团年饭出来,已将近下午两点,陈行甲连忙驱车赶往宜昌,家里人还等着他回去吃团年饭。“当车驶上高速公路,看到整个路上只有我们一辆车的时候,我心里特别为自己感动。”每当回忆起那次大年三十“走亲戚”的情景,陈行甲都感慨万千。

不仅自己常常“走亲戚”,陈行甲有时还会带着爱人和儿子一起去看小明一家人。儿子如今已读大学,读高一那年的暑假,他曾独自一人从宜昌坐车前往小明家,不仅带去了篮球、羽毛球和一些学习用品,还陪小明玩了两天。这事陈行甲后来才知道,他为此给儿子伸出了两个大拇指。

如今,小明在陈行甲联系的一家设在云南的国际慈善机构里,一边接受免费治疗,一边快乐地学习,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文化成绩也非常优秀。每隔一两个星期,陈行甲就要打电话了解其学习和身体情况。

“小家伙现在养得白白胖胖的,身上一点疤痕都没有了,跟三年前完全大变样了。”陈行甲的手机相册里,存有100多幅与小明有关的图片,还有他和小明自拍的合影。

“艾滋村”里的头号新闻

陈行甲还委托村干部杀了一头猪,在一名患者的家门口摆了三桌酒席,和20多名艾滋病人一起吃饭聊天“过节日”。

除了小明外,陈行甲还和很多艾滋病人成了朋友,这在当地很多村民眼里“简直不敢想象”。

20世纪90年代,由于一些家庭穷困的人到外地卖血遭感染,导致巴东逐渐成为艾滋病重灾区。其中位于茶店子镇号称“艾滋第一村”的一个小山村,就同时有20多名艾滋病感染者。由于得不到有效治疗,又备受歧视,这些病人一度处于绝望状态,甚至有少部分病人被人利用,破罐子破摔,走上了收钱“替人暴力讨债”的歪路。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陈行甲非常震惊,同时也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2011年11月30日,就在世界艾滋病日前一天,刚到巴东履职一个半月的陈行甲,带着县卫生局局长和医疗专家来到“艾滋第一村”,逐一看望村里的艾滋病人,和他们握手、近距离交谈,为他们检查身体。

同时,陈行甲还委托村干部杀了一头猪,在一名患者的家门口摆了三桌酒席,和20多名艾滋病人一起吃饭聊天“过节日”。有人还点燃了鞭炮,提前感受过年的气氛。

县委书记和艾滋病人同桌吃饭、相互夹菜,成为当年这个村里的头号新闻。陈行甲用自己的行动,抹去了村民们心头曾经挥之不去的阴影。从此,村里的人不再谈“艾”色变,艾滋病人们不再被人当瘟神一样躲避,他们也主动抛弃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不再自暴自弃,开始有尊严地活下去。

2013年6月18日,著名演员濮存昕“从电视上走下来”,以全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的身份,来到“艾滋第一村”与艾滋病人面对面交流,鼓励大家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同时向村民们宣传艾滋病防控知识。来自北京的医疗专家还现场为艾滋病人义诊,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

濮存昕来到“艾滋第一村”,这又是一个头号新闻!虽然当天陈行甲由于其他事情未能陪同前往,但村民们心里清楚,这一定是县委书记刻意安排的。

“濮存昕的确是我联系的。”陈行甲说,他曾在清华大学读过研究生,是通过北京的同学辗转联系上濮存昕的。令他非常感动的是,濮存昕和其团队不仅没要一分钱报酬,就连差旅费用都是自掏腰包。

如今,这个村子依旧是陈行甲自定的驻村联系点,他也成了村里的常客。

放在办公室里的母亲遗像

我之所以见不得穷人,看到他们就想尽量帮助他们,与我母亲从小对我的言传身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桌一椅一对沙发,大一点的是一个书柜,陈行甲的办公室不大,布置得也很简单。让人印象颇深又大惑不解的是,书柜里面端端正正放着其母亲的遗像。

“我之所以见不得穷人,看到他们就想尽量帮助他们,与我母亲从小对我的言传身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提到母亲,陈行甲不觉眼眶湿润,话语哽咽。

陈行甲1971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农村,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他和姐姐从小跟母亲在农村长大。母亲对姐弟俩管得很严,对左邻右舍和过往行人却非常好。陈行甲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经常有过路背客坐在他家门前的石凳上歇脚吃午饭,随便找一截小木棍折断成两半当筷子,拿出背篓里的饭往嘴里扒,吃完了就继续赶路。

每天一大早,母亲总是把石凳擦得干干净净的,遇到过路歇脚的,就主动递上一双筷子和一杯茶水。看到母亲经常这样做,陈行甲也养成了善待这些过路人的习惯。

对待村子里的人,母亲更是舍得。陈行甲记得有一个他喊王姨的邻居家里特别穷,有七八个孩子,丈夫又病死了,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因为王姨嘴巴不讨人喜欢,且长期蓬头垢面的,很多人都不愿意与她打交道。家里缺盐缺米时,她唯一能借到的地方,就是陈行甲家里,母亲太善良,也非常怜悯她,事实上她借这些东西也从来没有还过。

母亲常对姐弟俩说:“要是我不借给她,她就再没别的地方可借了。我们家里条件好一点,能帮人家一下,也算是积德行善。”

印象最深的,是30多年前的一个深夜,王姨敲开陈行甲家的门,突然没头没脑地开始哭泣。母亲好言相劝,才得知王姨哭泣的缘由,原来其三女儿次日要到婆家过门,却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虽然王姨没有开口,但母亲体谅她不好开口的难处,从衣柜里拿出一件暗红格子的确良衬衣,放到了她手里。这是母亲最贵也最喜欢的衣服,她自己一直舍不得穿。

“对王姨这样的穷苦人家而言,我母亲是她们一家人最后的尊严。”陈行甲说,虽然母亲只读了两年半的书,但母亲用言行举止教给他的东西,远远胜过了一切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当初取名字时,堂兄中有叫陈行乙、陈行丙和陈行丁的,母亲却给他取了“陈行甲”这个名字。没文化的母亲说起话来挺有文化味:“甲乙丙丁,要做就做甲,争当第一。”他也很喜欢母亲给自己取的这个名字,并时常提醒自己尽可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在陈行甲心中,母亲不仅心地善良,而且面容也十分美丽。母亲2006年不幸因病去世时,定格在63岁的那张遗像,依旧写满善良与美丽。他之所以每到一处工作,都将母亲的遗像带着,并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主要缘于母亲生前的一句话:“你无论调到哪里工作,都要把妈妈带上,这样我可以照顾一下你的生活。”

母亲去世时,陈行甲给她做了一本纪念画册,至今一直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工作累的时候、心里烦的时候,他会拿出来翻一翻,感觉疲劳和烦恼顿时就消失了。

后来看到有企业家朋友为自己已故的母亲竖了一尊雕像,陈行甲也萌生了一个想法,等将来有机会做慈善事业时,用母亲的名字“吴治杰”这三个字,命名一个小型慈善基金,让母亲的善良和爱心永远流传下去。

带上干粮和帐篷出发

山路凹凸不平,森林里蚊虫多,脚板走出了血泡,身上被咬出了大包,他依旧咬牙坚持。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陈行甲说,自己身上善良的一面来自母亲,正直的一面则来自父亲。

今年74岁的父亲和他同一天生日,父亲工作一辈子清清白白,从不担心儿子走弯路走错路。1992年从湖北大学毕业到兴山县燃化局上班第一天,陈行甲曾向父亲请教“工作是什么”,父亲脱口而出:“吃苦加吃亏。”这五个字让他终身受益。

在巴东很多干部群众心中,陈行甲的确很能吃苦。2012年和2013年,他曾两次徒步穿越小神农架,每次耗时都将近一个星期。小神农架位于沿渡河镇送子园村境内,属于巴东最北区域,毗邻著名的神农架景区,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旅游景点。

旅游是巴东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正是出于这一定位,陈行甲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一次考察小神农架的旅游资源,他分别约了宣传部和旅游局的干部,带上帐篷和干粮,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穿越原始森林中的无人区。路上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方便面和饼干,晚上他就睡在帐篷里,遇到下雨就找山洞将就一晚。

一路上除了走走看看,陈行甲还要用随身带的相机拍照取景,用笔记本记录沿途见闻。山路凹凸不平,森林里蚊虫多,脚板走出了血泡,身上被咬出了大包,他依旧咬牙坚持。回去后,他亲自撰写了小神农架景点开发策划书,并利用一切机会对外推介。

第二次徒步穿越小神农架,是为了考察送子园村的整体搬迁事宜,使数百村民脱离交通死角和滑坡危险区域,目前这项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曾经为陈行甲当向导带路的一名村民说,小神农架一般当地村民都不敢轻易涉足,县委书记敢于吃这样的苦,其决心和勇气确实令人佩服。如今,已经搬迁到交通便利、远离危险区域的送子园村村民,只要提到县委书记陈行甲,总会感恩一番。

不仅仅是送子园村,还有很多边远村落的村民,都见到过陈行甲本人,都对他赞不绝口。2012年春节刚过,陈行甲就给自己出了一道“县委书记走边界”的命题,他要用一年时间,走遍巴东县20多个与邻县接壤的边界村,了解全县县情,了解边界风土人情,同时也让这些偏远地区的村民们知道,县委县政府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很关心。

2月21日,第一站,是地处巴东最南端的金果坪乡连天村,此前很少有县级领导来到这里。此行,陈行甲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看望隐居在深山村落里的全国劳模覃遵荣先生。这位闻名全国教育界的退休教师卧病在床,陈行甲硬是坐在他床边,和他拉了一个多小时的家常。如今,覃遵荣已经去世了,但其家人一直记得陈行甲这位“到他们家里的最大的官”。

此后,陈行甲的足迹遍布巴东边界的20多个偏僻村庄,很多老百姓第一次看到县委书记非常高兴。陈行甲则向他们连连道歉:“这说明我们并没真正深入基层。”

县委书记的“朋友圈”

在他的带动下,县领导班子成员的微信,都成为推介巴东人文风情的一个阵地。

巴东很多人都知道,县委书记陈行甲喜欢上网,当地网站上出现过他的诗歌,也经常看到他给网民的回帖。他还经常“玩微信”,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同事、朋友,也有很多普通老百姓。

他还经常利用微信办公,召集相关领域的人开“微信会议”,既方便又节约时间。在他的带动下,县领导班子成员的微信,都成为推介巴东人文风情的一个阵地。

陈行甲认为,在信息相对闭塞的贫困山区,网络是提高工作效率、畅通社情民意的最好渠道。因此,他十分重视网络,也非常愿意与网民交流互动,“我来巴东不到一个星期就成了新闻人物,就是因为网络。”

2011年10月20日,陈行甲到任才4天,恩施新闻网的论坛就出现一个长帖——《给巴东新任县委书记的公开信》。当晚,他从乡镇调研回来,浏览网络时发现此信,认真阅读两遍后实名注册,于凌晨给网友回帖表示感谢,同时公布了自己的邮箱“欢迎网友随时交流”。

本地的网民,为何不在巴东本地的网站发帖?陈行甲百思不得其解,很快他就找到了令他震惊的答案。原来,闻名全国的“邓玉娇事件”、“冉建新事件”发生后,为了防止网民发帖泄愤,有关部门早已下令关闭了当地网站的论坛。

“老百姓连话语权都没有了,那他们有情绪到哪里去发泄?有建议到哪里去提交?”陈行甲马上召集专题会议,研究网站改版、论坛恢复工作,并开通了县委书记信箱,自己亲自回答市民和网友的提问。

新任县委书记凌晨给网友回帖一事,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叫好声一片。与此同时,积压很久的大量问题出现在论坛上,也挤爆了县委书记信箱。陈行甲并不回避,每天晚上十点钟以后,就是他静下心来与网民交流的时候。

由于工作忙,网民提的问题多,陈行甲只能牺牲休息时间,来慢慢理顺大家的情绪。他的家在200公里外的宜昌,为了节约时间,他一般一个月才回去一次,最长的时候三个月才回家休息一个周末。

有一次恩施州委组织部长来巴东检查工作,问陈行甲多久回去一次,他如实作答。组织部长叹了口气:“我是该表扬你呢?还是该批评你?”

不知回了多少帖子和邮件,也不知批示解决了多少问题后,陈行甲的微信朋友圈有了大量的粉丝。每天都有很多人用微信呼他,反映问题的他会认真记录,然后转交给相关人员办理;和他打招呼的、对他点赞的,他一般以“您好”和“谢谢”回复。

有时出于工作考虑,陈行甲也应部分“粉丝”之约,与他们见面交流。前不久的一个周末,陈行甲正在办公室接待客商时,一名创客在他微信上留言,希望“耽误县委书记宝贵的十分钟见面聊聊”。他当即回话,约对方第二天来办公室面谈。

次日一大早,这名叫钱才国的90后小伙,与县委书记进行了将近一小时的面对面交流。钱才国去年从广东打工回来,自己在巴东开办了一家“创客沙发”工厂,了解到县委书记十分支持创业后,于是想请他去厂里指导指导。陈行甲很爽快地答应了钱才国的邀请,并承诺为他做强做大提供一定的帮助。

虽然微信朋友圈像钱才国这样见面的只是少数人,但陈行甲还是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人,也从他们那里听到了很多好的建议。尤其令他欣慰的是,过去那些专门发帖“攻击”县委县政府的“大V”们,如今也开始为巴东的变化频频唱赞歌。

“一个地方的治理,无非就是做人心的工作,以心交心才能换取真心。”这是陈行甲曾经在微信上写的一句话,也是他的深切感悟。

耐人寻味的腊蹄子

我希望和大家进行友好的、彼此没有负担的交往。我欢迎大家用短信、电话给我拜年,特别提倡微信拜年,因为微信不要钱。

巴东风景优美,特色小吃也挺多,陈行甲喜欢吃这里的腊蹄子。在他身上,就曾发生过一个与腊蹄子有关的耐人寻味的故事。

那是2012年正月初二,陈行甲在宜昌家里陪家人过年。这时,巴东一个乡镇的党委书记给他打电话,说自己已经到了宜昌,想上门给领导拜个年,请告知见面地址。陈行甲心平气和地说:“谢谢了,你的心意我心领了,咱们就算相互电话拜年了,面就不见了。”

挂掉电话不久,该党委书记又发来短信称:也不是送什么贵重礼品,只是给您带来了两只腊蹄子,过年表示个心意。而且这么老远地赶来,希望您能体谅。

陈行甲立即回了十个字:心意已收到,东西请带回。

时隔几年后,陈行甲讲起此事,心里仍记得当天的纠结:“人家大过年的跑那么远来拜年,面也不见一个,茶也不请他喝一口,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

不过,愧疚归愧疚,他很快陷入了思索:年前专门开会强调任何人不得给自己拜年送礼,干部之间不得以拜年之名相互送礼,为何还是有令不止呢?

春节过后,在扭转机关干部请客送礼歪风的同时,陈行甲也没忘记一件事。他发现那名党委书记自从吃了闭门羹之后,开始有意回避自己。于是他趁下乡走访之机,主动向该同志“讨饭吃”。吃饭是借口,交心谈心才是真目的。

两人在小馆子花几十元钱吃了一顿便饭,彻底消除了那名党委书记的顾虑,也帮陈行甲自己打开了心结。

关于上下级之间请客送礼的问题,陈行甲在一些公开场合讲话时,曾有一针见血地剖析。“有的人可能把春节视为融洽上下级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结兄弟、拉圈子以期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有的人本不愿送礼,但担心不拜年送礼会被视为另类,自觉不自觉地就加入到送礼的队伍中;有些人还可能把送礼当作自己与领导关系的试金石,收了就是自己人,不收就是瞧不起人……”

“我希望和大家进行友好的、彼此没有负担的交往。我欢迎大家用短信、电话给我拜年,特别提倡微信拜年,因为微信不花钱。我渴望将来在我离开巴东、不‘管大家之后,有人上门给我拜年。到时候我一定会热情地拥抱大家,亲自下厨炒几个菜,我们一起小酌几杯。”

这几段话,出自陈行甲2015年春节前在巴东县人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巴东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郑远宏介绍,很多重要会议的讲话稿,都是县委书记自己动笔撰写。他的讲话没有空话套话程序化,讲的都是一些拉家常式的大实话。

在乡镇工作的机关干部宋发保说,县委书记的讲话这样推心置腹,没有理由不打动人。陈书记的讲话全文4000多字,没有半句官话大话,他不仅收藏到了自己的QQ空间,还用微信转发给了几名当公务员的同学,让他们也受受教育。

不想被标榜的“政绩”

有人公然放出狠话威胁:“既然陈行甲想搞死我们,我们也要搞死他,搞不死也要搞臭他。”

在巴东老百姓心中,陈行甲主政几年来最大的政绩,就是抓了一大批贪官,上到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下到镇财经所所长、村支部书记。但陈行甲却始终不看好这些所谓的“政绩”,他说:“如果县委书记不狠刹歪风邪气,不下决心查揪贪腐分子,那就是严重的失职,就对不住老百姓,也对不住巴东这一方净土。”

陈行甲在巴东开的“第一刀”,就是大力清理整顿违法占地、违规建设现象。由于多年来监管不力,“两违”建筑在巴东城区的长江两岸恣意生长、乱象丛生,而且安全隐患重。有人曾预言,巴东下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很可能就是“房屋大面积倒塌”。

绝不能让这个耸人听闻的“新闻”成为现实!陈行甲主动担任组长,成立强有力的专班,雷厉风行查处“两违”建房535户,并采取补救措施逐一消除安全隐患。刚到巴东一个月的陈行甲,此举让老百姓对地方政府的信心悄然复活。

然而,大乱后的大治,在巴东犹如逆水行舟。

2014年7月以来,陈行甲陆续收到不少举报,称国家投资4500多万元的平阳坝河堤工程存在重大质量问题。他利用一个周末,悄无声息地来到现场查看,发现问题的确十分严重。他随后要求县纪委和公安局尽快调查、严肃处理。

历经半年的调查中“状况”百出,困难重重,矛头全部指向陈行甲个人。有人出面斡旋求情,有人想重金贿赂,但他不吃这一套。最后,有人公然放出狠话威胁:“既然陈行甲想搞死我们,我们也要搞死他,搞不死也要搞臭他。”

陈行甲偏不信这个邪,他最终顶住巨大的压力,一举打掉在巴东工程建设领域叱咤风云多年的“中标大王”,并揪出、查处9名与其有着利益关系的局长、副局长。接下来,“中标二王”“中标三王”相继落网,一批相关联的问题官员随之落马。

2014年10月18日,在巴东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陈行甲点名道姓披露了一大批贪腐案件内幕,其中巴东县原副县长邓明甲涉嫌的严重经济问题,令与会的1000多人异常震惊。

在2015年3月2日的县纪委全会上,陈行甲再次披露了一批已查处的贪腐案件,并心痛地劝告:“我要正告32个在职的县级领导,大家在50万人中脱颖而出,身上有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待、个人的汗水、家庭的荣光,走到今天不容易。我真心希望邓明甲是巴东走进监狱的最后一个县领导。”

沿渡河镇罗溪坝村党支部书记钱坤贤说,“陈书记抓贪腐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大、效果之大,都是巴东人民从没有想到的。我不敢说巴东官场就没有腐败了,但相比以前,绝对是天壤之别,干净了许多。”

求变,是永远不变的追求

陈行甲给自己定下了“三变”的目标:让城市变干净,让教育变得更强大,让旅游资源变成真金白银!

有一句话叫“唯一不变的是改变”,陈行甲将其改为“求变,是永远不变的追求”,这是他给巴东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定位。他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2011年被交流到巴东来主持“穷则思变”的工作,似乎是上天的有意安排。

那是2008年陈行甲任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时,一天晚上,他的一位朋友在长江边散步,突然被四个男子拦路抢劫,在与劫匪的搏斗中,朋友的肋骨被打断。案件破获后,陈行甲得知四个劫匪都是巴东人,因为穷且懒才想走“致富捷径”。当时他还和朋友开玩笑,“要是有机会到巴东工作,我一定要好好改变那里的面貌。”

没想到笑话成了现实,既然当初“许了诺”,那就得用实际行动好好改造和改变巴东。上任之初,陈行甲给自己定下了“三变”的目标:让城市变干净,让教育变得更强大,让旅游资源变成真金白银!

在巴东县城擦皮鞋年过半百的鲁丹师傅称,自己是看着县城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陈行甲刚上任时,巴东县城“脏得连脚都没地方踏下去”,后来街道黑化了,房子亮化了,环境也美化了,公交车开通了,出租车跑起来了,夜晚的长江两岸星光璀璨,颇具城市味道。

鲁丹打了个比方,“巴东县城仿佛一位在大城市读书回来的农村姑娘,形象气质都提升到了另外一个档次。”

让鲁丹感到骄傲的是,自己和县委书记是朋友,他是在建言献策中认识陈行甲的,他常喊陈行甲“甲书记”,“他也的确是一个甲等的好书记!”前几天,他还和“甲书记”站在大街上开玩笑:“你把县城搞得太干净了,我现在擦皮鞋的生意都不如以前了。”

市容市貌变靓了,教育这个传统品牌,也在陈行甲手里擦得更亮。

2015年6月4日高考前夕,陈行甲冒雨来到巴东一中,分别前往一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和一个补习班,和正埋头紧张复习的孩子们一起聊天。他和大家唱英语歌曲热烈互动,他竖起两个大拇指大声说“你们真牛”,他喊出的“高考真幸福”口号,无不感染着每一个跃跃欲试的孩子。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能够经常看到县委书记,真的很幸福!”有学生在自己的微信圈里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曾公派到美国留过学的高学历县委书记,陈行甲非常清楚,教育对改变巴东贫穷的面貌,占着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3年多来,他坚持每年高考前都为高三学子加油鼓劲,每到乡镇检查工作必看学校,至于到学校听课、讲课则成了家常便饭。

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带来的是沉甸甸的收获。2014年高考巴东一中有15人考取清华北大,陈行甲还专门以清华校友的身份,给大家上了一堂课,告诉大家去名校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事,甚至讲了清华大学食堂打饭的传统规矩。

2015年高考成绩揭晓后,陈行甲又是第一时间前往巴东一中祝贺,并与10多名过了北大、清华起分线的学生亲切交流。巴东一中校长宋发刚感激地说:“陈书记的重视和鼓励,直接为我们学校的高考加分了。”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旅游则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陈行甲说,旅游是巴东甩掉贫困帽子的唯一出路,他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抓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巴东的山山水水,遍布了他的足迹,也洒满了他的汗水和智慧。

在进入巴东境内的高速公路两旁,一个个巨大的广告牌上,“男人河重出水面,神农溪邀您再游”的广告语异常醒目。又有谁能想到,这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是出自堂堂的县委书记之手呢?!

是的,在陈行甲手里,巴东在改变;巴东还将在他和全县干部群众的手里,迎来更大的改变!

责任编辑/何武生  王枫

猜你喜欢

巴东县委书记小明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做不到
做不到
往事
让“优秀县委书记”有位更有为
撒尔嗬与梯玛文化的关系探究
近期我省千部任免情况
巴东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