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颐和园写秋轩造园艺术初探

2015-11-11张冬冬谢明洋

风景园林 2015年5期
关键词:台地假山山石

张冬冬 谢明洋

颐和园写秋轩造园艺术初探

张冬冬 谢明洋

颐和园写秋轩的选址对于造园来说并不理想,但是我们的前辈们却能在这里创作出极富诗意的园林栖居,并被孟兆祯先生誉为典范。本文尝试结合历史文献、实地调研与测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分析其园林内部与外部空间环境、成景与得景等多方面因素,总结其“景面文心”的园林内涵,并深入剖析写秋轩假山的设计推理过程与其成功的原因。以期更为深刻地理解传统山地园林造园艺术,并为现代山地园林的设计与营造提供借鉴。

颐和园;写秋轩;山地园林;意境;假山

修回日期:2015-04-27

《园冶》载:“園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1]但现实并非所有山林地带都能遇到这样好的条件,颐和园写秋轩就是一例。然而正是在这处乏善可陈的山坡上,清代园林设计建造者却创作出了耐人寻味的山地园林杰作写秋轩。特别是其场地设计与掇山相结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高超境界。正如孟兆祯院士所讲,“写秋轩假山在古典园林山石挡土墙的做法中做的最好,堪称皇家园林掇山典范,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学习”①。

1 写秋轩外部环境与内部原初环境

写秋轩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东麓。它北倚山脊南面昆明湖,西临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东近无尽意轩、千峰彩翠等景(图1)。乾隆诗曰:“昆明沧池俯,万寿髙峯仰”[2]194,“智仁乐并兼,会心在俛②仰”[2]196。可见其外围借景条件优越。另按周维权先生解释,写秋轩选址受万寿山前山建筑群中轴对位布局影响。[3]宏观来看,它的确起到呼应整体、点染前山的作用(图2)。但再从成景方面来看该处内部原初环境和条件,并不理想。

对照万寿山地形图进行实地踏勘(图3),写秋轩西、北、东三面坡度均匀,呈北高南低略向东倾斜状。而基址南面地形变化纷杂,显然与前者趋势相悖。结合园史不难发现,这一改变为初建时就地平衡土方、尤其是光绪重修颐和园为慈禧开辟牡丹花台所致。另外,基址西北有两处裸露山岩,但距写秋轩较远。除此,该处山石均为人工掇筑。由此可以推测,建园前这里地形坡度大体均匀、地貌呆板,无岭峦沟壑之变化,亦无清可轩、智慧海等处大片可资利用的裸露石脉、悬岩峭壁等地貌景观,可以说是平淡无奇。

1 写秋轩区位、外围环境与地望分析图

2 万寿山前山建筑群中轴对位关系

2 写秋轩内部环境及园林意境

基于上述地形条件,建成后的写秋轩园林坐北朝南,东西88m南北50m,含瞰碧台-圆朗斋与写秋轩高下两层台地院,并由西、北两面假山环护而成(图4-5)。

2.1瞰碧台——圆朗斋台地院

由东而入首层台地院,两座各三间卷棚硬山式建筑位列南北而立,将院落分为南、北、中三小段(图6)。南座瞰碧台,前庭东南向抹圆角而前伸,屹立于陡坡之上。其台面积虽小但借得湖景甚广,恰如乾隆诗赞“一碧平拖万顷澜,岩台瞰意与俱宽”[2]198。北座圆朗斋,后庭背倚假山东端,下俯野卉上仰山林,沿小路北上西折即可循径探幽。该层中庭重在通行,有一梯阶连同圆朗斋西爬山廊与台地二层相连。两建筑曰“圆朗”、曰“瞰碧”,则含蓄地道出了这里景致所在及其意境。“依然山水间,妙趣托仁智。……如山亦有峰,圆峤登所自。如水亦有波,朗照含品类。”[2]195“仁德为圆智得朗,曰山曰水备于斯。”[2]197从而寄情山水、物我为一。此外,圆朗又有明月之义。“昆明百顷碧澄鲜,镜影当前朗且圆”[2]195,令人联想中秋月圆,“镜影”则表达昆明湖水中之月,所以圆朗斋前修一高台曰“瞰碧”,因高得远,进而“近水楼台先得月”。由此圆朗斋、瞰碧台巧以景名相联,而又呼应了主题写秋。

4 写秋轩总平面图

5 写秋轩鸟瞰图

6 写秋轩园林建筑群东部剖面图

2.2写秋轩台地院

第二层台地院建“寻云”、“观生意”两座重檐四角攒尖方亭,位列台地北侧东西两边,各借一段爬山廊与台地中后部另一高台相连。此台面积不大,却载园之核心。它背靠该园假山最高峰,前设宝崁居高临下,上建一座三开间卷棚歇山顶建筑,名曰“写秋轩”。画龙点睛,统摄全园。由此,上述建筑组合将该层台地分成南北两片,空间迥异,而又通过亭、廊、柱隙相互渗透(图7)。南侧是写秋轩前平台“观生意台”,空间开敞,性格开朗。“气爽皜曦晶,秋清果是清。吟风高树朗,滟露杂花荣。湖澈沦涟影,山开锦绣情。”[2]200-201乾隆诗文言简意赅地指出这里景致因时而借、树高花繁,但并不造成空间拥堵、视线隔绝。北侧为建筑与假山群构成的狭长空间,沿中行走时上时下、偶阔偶狭,有若穿行山谷。因而有“雨后山风飒尔吹,野芳绕砌露华滋。一声蛩响丛间递,各写秋情肯让谁”[2]201的诗句。这种综合利用园林手段因借气象与生灵的创意,充分挖掘了园林意趣,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拙政园有一联曰:“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意即一年可以“春秋”代之。刨去“春”字,还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说。另外秋天又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所以称轩名作“写秋”,以言咏意,可抒发设计者对秋的赞美。写秋轩西亭名“观生意”,则诱引游人体味林中鸟语花香、湖上鸢飞鱼跃。这种生机盎然的生态园境,在园林问名艺术中仅以一字“生”,点明了园林的功能与意境。此外古人认为云产生自山石洞岫之中,因此后世掇山哲匠讲究“置石看云起,移石动云根”,从而赋予了云与石之间浪漫的联想。寻云亭后正是写秋轩假山极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寻云”即是“寻幽”,一字之变而又多了几分仙趣。总之,各单体建筑意境均统一于“写秋”之下,却又因境成景各有千秋。孟兆祯先生讲,“我们做的景物都不会说话,但是我们题的园名、额题和写的对联可以跟游人产生会心的交流。”[4]写秋轩正是通过这种“景面文心”的艺术手法概括提炼了园林意境。

7 写秋轩园林建筑群中部剖面图

8 写秋轩园林建筑群西部剖面图

9 写秋轩假山、地形竖向图

写秋轩台地院西侧,是另一段极为精彩的假山(图8)。游人经此走下台地,写秋轩则在山石林木的交相掩映中渐行渐远。谷道末端接一园路,经写秋轩台地院前下方,向东直达瞰碧台、圆朗斋,其间另分一条园路通向山下。

3 写秋轩园林掇山的门道

写秋轩利用掇山代替“一刀切”式的挡土墙究竟是怎样修建的?又具体好在哪里?不妨展开分析。为便于阐述,这里将其分为西面假山(A、B、C三小段)与北面假山(D、E、F、G四小段)两个片区(图4、9)。

3.1意在手先,随曲合方

《读画纪闻》论及山水画有云:“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若从碎处积成大山,必至失势。”[5]人工掇山虽是利用料石集零为整,但道理相通,设计师也当从原有山体、建筑与掇山三者关系的大局入手。

今园中核心建筑写秋轩虽占据全园制高点,但其平面位置并未与左右两亭取齐。从光绪年间重建写秋轩的两幅“样式雷”图之比较中,可见当时设计师曾对这一布局有过思考,但最终放弃了改建方案[6](图10-11)。综观全园地势,当初首建之时如若主殿与两亭取齐,写秋轩后地势则明显低于其西侧观生意亭后。但若将主殿北移,其后地坪依山势必然抬升,从而高于两亭之后,并因两翼高度不同而出现“左急右缓”的动势,使得峦头朝向万寿山主峰奔趋。再看圆朗斋,同样采用平面上的错位布局,反向南移。一则可借山势降其高程,从而减弱它在立面上对上层台地建筑群的干扰;二来也为北面假山竖向设计提供基底的高差变化。同时,其平面布局也得以曲折宛转,并结合西面假山在全园范围对建筑、层台构成环护。西面假山则作为挡墙在总体格局之下满足西向交通进而细化(图12-13)。另值得注意的是,假山最高点据地形本应位于西北角,但因写秋轩北移而恰好转位其后,这样主殿后倚主峰顺理成章。由此,园林得以从容地以假山为纽带,随山体之“曲”合建筑之“方”③。恰如乾隆《塔山四面记》所云:“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山无曲折不致灵。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以构室者,其趣恒佳。”[7]写秋轩实例不但印证此理,同时逆向告诉我们,园林设计遵循这一规律也可能动地、在条件不佳的山地去顺应山势而又创造更为理想的自然环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不可不说是前人的一种杰出智慧。

10 光绪重建颐和园时期的写秋轩重建方案

11 光绪重建颐和园时期被放弃的写秋轩改建方案

12 写秋轩假山总体布局(由西南视之)

13 写秋轩假山总体布局(由东南视之)

3.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自然山石由于风化、溶蚀等作用往往是化整为零[8]。写秋轩假山师法自然,依地形变化自然错落,剖立面上它会分层,平面上也要分岗(图9)。由此剔除了人工垂直挡墙呆板、平滞之弊[9],从而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高超境界。

3.2.1西面假山

西面假山被分成三座山岗,高矮各异却平正大方、浑厚雄沉,与宫苑性质极其吻合(图14-18)。三岗之间形成三叉谷道,除供通行也可排水。置身谷地不难发觉A岗最低,并随地势高下又细分为7座面积、形状不同的小岗,而最高者居主体中部偏北,朝主山C岗南侧靠拢。较A岗稍高者为B岗,其为一峰一台、上呼下应,并以多层石带相连,下部石台承接外围园路,与A岗前端一高一矮、呈顾盼之形,其间夹嵌山石台阶一段尤为经典。同时,B岗石台下部西、南两侧另有更矮的山石绵延伸展,使得整座山岗犹如从地下钻出一般跃然而现。最后,至高的C岗之上顽岩压顶悬挑于空,虽高仅3m却有如壁立千仞。沿其西侧石阶旋转而上恍然发现,C岗之后山体脉络相连层岗蜿蜒。不过,由此转身南俯,则可将A、B二岗各峦、台、谷、壑尽收眼底。反之置身三岗之下,无论南北各端均可捕获异样的深远感。《林泉高致》有论:“盖画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睟向背,颠顶朝揖,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10]写秋轩西面假山正是该论在三维层面实践的精华。这种“三岗鼎立主客分明、谷道攀行岗中有岗、岗后藏脉深不可测”的掇山理法不仅捕捉了自然美的内在规律,同时使得空间体验最大化。

14 自西北向俯视西面假山三座山岗

15 自南而视西面假山三座山岗

16 西面假山A岗

17 西面假山B岗

18 西面假山C岗

19 西面假山之山石踏跺

20 自西向东仰望北面假山E段层岩天际

再看前述山石台阶,极近自然之能事。它利用本山石材为斜方状条石的天然特点避免规则形态,处理为山石踏跺。它每一步都不一样高,有大有小、有的高两级有的高一级、一级半,甚至同层也都宽窄各异、却能搭配自然。看起来虽带一点险意,但行走起来却很安全。另外石阶走向设计亦颇为讲究,恰如《园冶》所谓“路类张孩戏之猫”,生动概括了这一理法要点。如果说学习书法必临碑帖,那么写秋轩山石踏跺当为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中石台阶的楷模(图15、19)。

3.2.2北面假山

北面假山主要采用分层手段。其上乘之作当为北面假山E段,F段次之,其余两段除配合整体得当外局部则有所不足。

E段为现存假山最高部分(主峰),遗憾在其留给写秋轩后庭的空间并不充裕,但毕竟立地条件有限。即便如此,前人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宛自天开的山林体验。首先,设计者从剖立面上将该段假山分为上下两层(图7)。竖向上每层高差约3m;水平向上首层与顶层最高点(均大致与写秋轩中轴线对齐)距写秋轩后檐廊中部分别约为3m与6m,距首层山脚线分别约为1.2m与4.2m。以身高1.78m为例,当人站立于后檐廊中部,欣赏假山首层与顶层的视高与视距比分别为1:2.3与1:1.4;当人站立于山脚线附近,以上两比例分别为1:0.8与1:0.9。意即人站在这个区间,假山首层不会遮没顶层,假山层次与空间形态得以最佳展现。倘若上前一步,随着屋檐与假山顶层沿线所夹天际愈加开阔,天际映衬下的乔木枝冠与山石组合将会更加优雅、绮丽(图20)。不单如此,设计者还对每层假山作了进一步精妙处理而使其细节更臻完善。从平面而论,两层假山之山脚与山顶沿线并非大致平行的直线,而是据东侧地势低下,有意将顶层假山东侧北移,从而形成一片自西向东渐宽的条带形小台地。同时由于首层假山东侧利用山石斜面砌筑,做了更加明显的北移,因而上述小台地与中部石台(即首层中央最高处)似断又连,其间所夹者则呈小层台状假山沟谷。这些处理不仅增大了写秋轩后庭空间,并适当降低了首层假山的高度,进而丰富了假山的层次(图20-22)。从立面而论,该段假山从东到西也有变化。东部末端紧邻斜壁外伸大小三四层石台(图23),高低错落延向东南。因其位于写秋轩东北角转弯处,游人经此每必俯临。它除起到巩固假山基础外其状亦颇为精彩。其第二层台边沿增设立石,则起到疏散雨水减缓径流之用,同时山势为之一转而势开,折向北面假山F段。回头再看E段假山西侧。由于山体逼近、山势陡升,所以这里假山设计较高,并在D段假山的配合下,起到了加固挡土的作用。其中西段末尾岩壁耸立,顶部呈悬岩状外挑,又恰值D、E两段交汇处山谷道地势陡降,更加剧了这一危岩耸立的高下对比(图24)。而整个E段西端虽竖向上两大分层并不明显,但其中仍划分出许多小层台,可谓陡中见缓。这样E段东西两侧形态因地制宜,满足结构等需要而又产生了艺术的变化。

21 北面假山E段中部偏东侧两层北凹

22 自东望西见 北面假山E段分为两层,形成条带状小台地

23 北面假山E段东端层台叠落

24 北面假山E段西端悬岩陡壁

4 结语

写秋轩的设计营造寻找地脉特质、扬长避短,先难而后得,从而创造了诗意的山林栖居。这种面对不利条件仍能巧于因借、扭转矛盾的创造性设计思路,以及“是石堪堆”而又因境成景的设计手法与探索精神难能可贵。试想今日园林铺装、挡墙、立面、基础、垫层与水泥,哪一项不需要开采石材、矿产、耗能加工?所以若能继承国能、返璞归真,岂不正是因地制宜、生态环保。“面对古人的经验,与其束之高阁、与时代隔绝,不如选择更宽容,更积极的态度。”[11]写秋轩当之无愧为山地园林设计的一个经典,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回顾从而继承发扬。

致谢:

本文在写作期间得到孟兆祯院士和杨赉丽教授的悉心指导,并先后请教了颐和园管理处耿刘同、高大伟、秦雷、谷媛老师,香山公园管理处高云昆老师,北京林业大学薛晓飞、王劲韬老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释:

①引自笔者2015年1月7日请教孟兆祯院士访谈录。

②俛,音“俯”,通“俯视”之“俯”。

③是为《园冶》所讲“随曲合方”园林理法的又一具体体现。

④图片来源:图1-3根据参考文献[3]改绘;图10、11引自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排架号344-0703、348-1171;图19、20由孟兆祯院士拍摄;其余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1](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8.

[2](清)弘历.写秋轩(口号)·圆朗斋·瞰碧台[M]//北京颐和园管理处编撰.清代皇帝咏万寿山清漪园风景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94-201.

[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2-125.

[4]孟兆祯.传承越论越传承,道法自然文为心[J].风景园林,2014,(6):140.

[5](清)蒋骥.读画纪闻·章法[M]//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郑州:河南人名出版社,1984:244.

[6]张龙.“济运疏名泉,延寿创刹宇”乾隆时期清漪园山水格局分析及建筑布局初探[D] .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6:52.

[7](清)弘历.塔山四面记[M]//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1658.

[8]孟兆祯.孟兆祯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85.

[9]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90.

[10](宋)郭熙著,周远斌点校纂注.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41.

[11]鲍沁星.古代园林研究的感悟[J].风景园林,2015,(4):130.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y of Xieqiu Xuan in Summer Palace

ZHANG Dong-dong XIE Ming-yang

The site of Xieqiu Xuan in Summer Palace is unfavorable for gardening, but our predecessors created a poetic dwelling here. It was praised as a model by Mr. Meng Zhaozhen.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eries of systematic studies on Xieqiu Xuan, based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view, site survey and mapping. It analyzed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ace of the garden, being and borrowing scenery and so on. It summariz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arden behind the landscape,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rockery and the causes of its succes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ing skills for upland gardens, which will be used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pland gardens.

Summer Palace; Xieqiu Xuan; Upland Garden; Artistic Conception; Rockery

TU986

A

1673-1530(2015)05-0093-07

10.14085/j.fjyl.2015.05.0093.07

2014-08-21

张冬冬/1987年生/男/河南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北京100083)

谢明洋/ 1980年生/女/江苏人/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北京100037)

猜你喜欢

台地假山山石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蓝色的热带浅海
全山石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碳酸盐岩台地的地震解释
某大坝左岸下游台地渗水来源初步分析
探寻东巴源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简析园林工程假山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