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
2015-11-11贾常莎李竞晏文
贾常莎,李竞,晏文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3)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
贾常莎,李竞*,晏文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3)
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为切入点,阐述某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改革前后学生课程考试成绩及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同度进行分析,并就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卓越医生;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
2012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皮肤性病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应积极实施教学改革,为探索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二者都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而临床医学是生命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认识和防治各种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为任务的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二级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一起,共同构成了临床医学的主要内容[1]。
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强调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及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
2 改革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
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围绕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展开: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课程是构成教学计划的基础,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所提出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对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同时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主要进行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3 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实践
3.1 教学内容的组织
皮肤性病学是直观性强,以形态学的判断为主要诊断手段的临床学科,其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复杂,需要在大量对皮损形态的观察中获得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思维[2]。同时,该学科需要有扎实的“内外妇儿”、急诊、预防及人文医学等学科作为支撑。梳理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强调早期接触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临床实例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对疾病的讲授以临床实例或案例为先导,引导学生思考,不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以学科特点为蓝本建立病例资料库,将典型皮损及病理学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将病例资料库电子化、数据化、信息化。
3.2 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
病例一般都是通过综合或复杂性的表观展现,病人之所以得病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3]。在医学教育中,案例通常指临床病例,案例教学法即以案例为导向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特点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责任,并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根据临床课程的共性和皮肤性病学课程的特性,在教学实践中进行CBL教学改革。譬如在围绕某个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疾病的教学中,先将病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总结和概括,直到学生彻底掌握。
3.3 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
某医学院从2013年起,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在2010级学生中开展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现已在3个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4 教学改革实践初步评价
4.1 教学改革前后的成绩分析
某医学院自2010年起逐步开展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改革,课程考试的题型和难度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为对教学改革进行初步评价,采集了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前后6个年级的课程考试成绩,分为改革前和改革后两组进行t检验。运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0.0,结果见表1。
表1 教学改革前后皮肤性病学课程成绩的比较(±s,分)
表1 教学改革前后皮肤性病学课程成绩的比较(±s,分)
P分组改革前改革后成绩72.373 6 76.211 9 ±9.797 1 ±10.028 60.000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皮肤性病学课程考试成绩高于教学改革前(P<0.05)。
4.2 学生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对改革后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同度见表2。
表2 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同度
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教学改革的3个年级对改革的认同度呈逐渐上升趋势,说明教学改革逐步被学生所接受。
5 讨论
5.1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程整合
皮肤性病学涉及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预防医学、内科学、急诊医学、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内容,在传统教学中,上述课程的讲授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按学科分类分别授课,教学缺乏与临床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记忆。皮肤性病学开展课程整合的尝试和实践,不仅减少了课程间相同内容的重复,精简了教学内容,强化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还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打造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皮肤性病学以形态学诊断为主要诊断手段,海量的皮损图谱和病例资料可通过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法向学生推送,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譬如建立皮肤性病学微信公众号,设置各种栏目,包括学科前沿、学习图库、病例学习及师生互动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加之微信等功能的逐渐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内容更为海量、更为便捷的学习渠道。
5.3 及时分析反馈教学信息,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生命线,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为了确保教学改革能够取得成功,加强对教学改革的过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工作,及时梳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修正。将各类评教信息与学生考试成绩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不断完善教学改革方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范星,肖凤丽.浅谈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297-298.
[3]李竞,王振维.医学教育中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与促进因素[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0):1490-1492.
[4]Srinivasan M.PBL教学法与CBL教学法的比较——基于两种教学法的转换在临床课程学习上的效果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7(5):88-91.
(*通讯作者:李竞)
G420
A
1671-1246(2015)24-0051-02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201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