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乌表面麻醉剂的穿透性和麻醉效果观察
2015-11-11张引法常向阳袁孝忠
徐 群 张引法 常向阳 张 洋 袁孝忠
(1.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嘉兴 314051;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3.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1)
蟾乌表面麻醉剂的穿透性和麻醉效果观察
徐 群1张引法1常向阳1张 洋2△袁孝忠3
(1.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嘉兴 314051;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3.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1)
目的 采用蛙皮肤测试法检测蟾乌表面麻醉剂的麻醉效果及对皮肤的穿透性。方法 选取健康中华大蟾蜍48只(雌雄各半),并将雌雄各按照1~24号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F 6组,每组8只,将A、B、C 3组蛙足分别浸入蟾乌表面麻醉剂中5、60、180 s,D、E、F分别将蛙足浸入丁卡因(2%)、利多卡因(2%)及0.9%氯化钠注射液中180 s,比较各组蛙缩腿反应时间差异。结果 麻醉前,A、B、C 3组蛙腿缩腿时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A、B、C 3组蛙腿缩腿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麻醉后缩腿时间(133.82±9.16)s和麻醉前后差值为(128.78±7.14)s均显著长于A、B组 (P<0.05);B组的麻醉后缩腿时间 (58.91±3.59)s和麻醉前后差值 (53.83±2.17)s显著长于A组 (P<0.05)。麻醉前C、D、E、F 4组蛙腿的缩腿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C、D、E、F 4组蛙腿的缩腿时间、麻醉前后差值依次为C>D>E>F组,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蟾乌表面麻醉剂的麻醉效果优于丁卡因和利多卡因,在时间延长的情况下麻醉效果更好。
蛙皮肤测试法 蟾乌表面麻醉剂 麻醉效果 穿透性
蟾乌表面麻醉剂是在民间验方的基础上制备而成的。研究发现[1],该药具有抗炎、镇痛、麻醉的作用,可以用于口腔的无痛治疗,其安全性已有文献证实,但对于蟾乌表面麻醉剂的药效学研究却鲜有报导。本研究主要通过蛙皮肤测试法来观察蟾乌表面麻醉剂的穿透性及麻醉效果,以期为口腔表面麻醉剂在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取健康中华大蟾蜍48只 (雌雄各半),由天津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质量80~100 g,平均(88±6.2)g。
1.2 药物与试剂 蟾乌表面麻醉剂(组方:蟾蜍、生半夏、生草乌、细辛,薄荷脑等;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制剂室自制,规格:2mL/支,每毫升含生药3.08 g),盐酸丁卡因注射液 (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583;规格:50mg,冻干粉),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2295;规格5mg∶2mL),盐酸(台山市新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0344),0.9%氯化钠注射液(安徽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3607)。
1.3 实验方法 将雌雄动物各按照1~24号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F 6组,各8只。用无菌剪刀沿蟾蜍口角部位将其上颌及头部剪去,并将上颌固定在铁架台上。首先将各组蛙足浸入0.05mol/L的盐酸溶液中,观察是否发生缩腿反射并记录缩腿反射的时间,然后用清水将蛙足上的盐酸溶液洗净。将A、B、C组的蛙足分别浸入蟾乌表面麻醉剂中5、60、180 s,取出并用清水洗净,再将上述3组的蛙足浸入0.05mol/L的盐酸溶液中观察并记录缩腿反射时间。将D、E、F组的蛙足分别浸入丁卡因(2%)、利多卡因(2%)及0.9%氯化钠注射液中180 s,取出并用清水洗净,再将上述3组的蛙足浸入0.05mol/L的盐酸溶液中观察并记录缩腿反射时间。
1.4 观察指标 观察蟾乌麻醉剂不同浸泡时间对蛙缩腿反射时间的影响,不同麻醉剂对蛙缩腿反应时间的影响。缩腿反应时间:即蛙腿浸入盐酸溶液中至蛙腿收缩的时间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A、B、C 3组蛙腿缩腿时间的差异 见表1,图1。麻醉前,A、B、C 3组蛙腿缩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A、B、C 3组蛙腿缩腿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麻醉后缩腿时间和麻醉前后差值均显著长于A、B组(P<0.05);B组麻醉后缩腿时间和麻醉前后差值显著长于A组 (P<0.05)。麻醉后与麻醉前组内比较,A、B、C 3组蛙腿缩腿时间显著延长(P<0.05)。
表1 各组麻醉前后蛙腿缩腿时间比较(s,±s)
表1 各组麻醉前后蛙腿缩腿时间比较(s,±s)
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与本组麻醉前比较,△P<0.05。
组别n 麻醉前 麻醉后 麻醉前后差值A组 8 5.02±0.21 8.14±1.28△3.12±0.64 B组 8 5.08±0.22 58.91±3.59*△53.83±2.17*C组 8 5.04±0.19 133.82±9.16*#△128.78±7.14*#
图1 各组蛙腿缩腿时间的差异
2.2 不同麻醉剂对蛙缩腿时间的影响 见表2,图2。麻醉前C、D、E、F组蛙腿的缩腿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C、D、E、F组蛙腿的缩腿时间、麻醉前后差值依次为C>D>E>F组,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与麻醉前组内比较,麻醉后的缩腿时间C、D、E组显著延长(P<0.05)。
表2 不同麻醉剂对蛙缩腿时间的影响(s,±s)
表2 不同麻醉剂对蛙缩腿时间的影响(s,±s)
与F组比较,*P<0.05;与E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5;与本组麻醉前比较,△P<0.05。
组别n 麻醉前后差值C组 8 128.78±7.14*#▲D组 8 66.14±2.05*#麻醉前 麻醉后5.04±0.19 133.82±9.16△*#▲5.06±0.21 71.2±2.26△*#E组 8 41.88±1.69*5.05±0.22 46.93±2.17△*F组 8 5.07±0.19 5.08±0.19 0.01±0.01
图2 不同麻醉剂对蛙缩腿时间的影响
3 讨 论
表面麻醉剂起源较早,但直到20世纪中期才被临床广泛应用[2]。表面麻醉剂能够可逆性阻断传入神经末梢及神经干的神经传导,使局部区域组织暂时丧失痛觉[3]。随着现代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腔科疾病治疗的要求也相继提高,因此,无痛治疗逐渐被大家所青睐[4]。目前,无痛治疗是通过各种麻醉来实现的,但是注射麻醉药给患者带来了疼痛和惧怕,为此寻找和开发有效的表面麻醉剂对现代医学意义重大[5]。表面麻醉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患者对麻醉的恐惧,减轻了局部注射麻醉引起的刺激和损伤,患者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及康复[6]。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表面麻醉剂有阿美索卡因、布比卡因、托毗卡因等,这些药物主要采用不同比例的丁卡因、利多卡因等制备而成,但临床研究显示其不良反应较多,且效果不明显。
由于表面麻醉剂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较多,因此,表面麻醉剂的使用安全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7]。目前,临床上表面麻醉剂主要由于使用不当、麻醉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等出现不良反应[8]。本实验所使用的蟾乌表面麻醉剂是在民间验方的基础上制备而成的,处方主要有蟾蛛、生半夏、生草乌、细辛等中草药组成。研究发现,方中药物蟾酥的主要成分古柯碱能够选择性作用于知觉神经末梢,具有麻醉、强心、抗炎、解毒消肿等功效;生半夏的主要成分3-乙酸氨基-5-甲基异恶唑具有毒性,外用可以消炎止痛;生草乌主要由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组成,具有祛风湿、散寒止痛之功效;细辛主要含有甲基丁香油酚,具有抗炎、消肿止痛、麻醉之功效,薄荷脑外用时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干扰感觉神经末梢的感知等。故笔者采用上述药物为处方主药,将方中各药制成酊剂使用,而酊剂可以使药物与患处充分接触。因表面剂型容易挥发,而中药本中药制剂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故笔者制造的蟾乌表面麻醉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药物充分吸收,而不造成药物的浪费。且经前期动物实验表明,蟾乌表面麻醉剂毒副作用较小,临床使用比较安全、风险较低。
本研究中选择丁卡因和利多卡因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麻醉时间180 s的情况下,C组的蛙腿缩腿反射时间与D、E、F组的蛙腿缩腿反射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说明,在相同的麻醉时间下,蟾乌表面麻醉剂的渗透性比丁卡因、利多卡因、0.9%氯化钠注射液更强、麻醉效果更佳。本研究所用的蟾乌表面麻醉剂对蛙腿缩腿反射的影响在第5秒时起效、第180秒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且随着麻醉时间的逐渐增长,蛙腿缩腿反射的时间随之延长,提示蟾乌表面麻醉剂的麻醉较快、麻醉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蟾乌表面麻醉剂不仅在作用时间和麻醉效果上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而且该药成本低,患者较易接受。蟾乌表面麻醉剂在麻醉时不但能消除局部注射麻醉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恐慌,还能降低局部麻醉药产生的耐药反应及变态反应,发挥了中药麻醉药的作用,弥补了传统西药麻醉药的弊端。然而,实验中发现,蟾乌表面麻醉剂对组织具有刺激性,因此还需对其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张艳,代佳音,张敏,等.蟾乌表面麻醉剂的药效学初步实验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8(7):50-51.
[2]许小平,顾青,谢玉娟,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干预静脉穿刺疼痛的临床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6):549-550.
[3]张欣.STA无痛麻醉仪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比较临床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674-675.
[4]余擎,李鹏,李明伟.口腔局部麻醉策略与技术[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5(7):394-399.
[5]邱虹,王瑞永.阿替卡因在下领前磨牙牙髓治疗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16):2494-2495.
[6]夏宇,方厂云,罗洪,等.我国牙科治疗用甲呱卡因和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9):80-83.
[7]Fan W,Huang F,Zhu X,et al.Involvement of microglial activation in the brainstem in experimental dental injury and inflammation[J].Arch Oral Biol,2010,55(9):706-711.
[8]于肖洋,楼志峰,韩淑娟,等.表面麻醉膏在口腔局麻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7(10):448-449.
R289.5
A
1004-745X(2015)05-083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5.028
2015-01-16)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xuqunlunw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