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部葡萄膜炎减少复发的临床疗效
2015-11-11梁海英侯乃文
李 艳 梁海英 马 亮 侯乃文 李 凌
(1.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4000;2.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部葡萄膜炎减少复发的临床疗效
李 艳1梁海英1马 亮1侯乃文1李 凌2
(1.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4000;2.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部葡萄膜炎减少复发的疗效。方法 葡萄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肝明目方加减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急性期观察1个月后,慢性期观察3个月,随访2年发现,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体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的复发。
急性前葡萄膜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减少复发 自拟清肝明目方
急性前部葡萄膜炎可以是单独发生在眼部的炎症,也可以是全身疾病的表现。发病急剧,病理表现明显,局部症状剧烈,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迁延反复,引起许多并发症,严重损害视力,甚至失明。因此葡萄膜炎是临床上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约4%~10%的盲目是由葡萄膜炎所致。西医学认为葡萄膜炎病因很多,外因方面有细菌、病毒、真菌感染,还有机械性、化学性等损伤的非感染因素。内因方面主要是病原体或其他毒素通过血液进入眼内而引起[1]。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反应。目前针对前部葡萄膜炎的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中医学将葡萄膜炎归属于“瞳神”的范畴,病机主要责之于肝胆和肾。急性前部葡萄膜炎多由于肝经风热或肝胆湿热,上攻于目或风湿热邪流窜经络,上犯清窍所致。慢性前部葡萄膜炎多由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瞳神,目失濡养所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与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前葡萄膜炎诊断标准:1)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2)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3)角膜后(kp)、房水混浊、瞳孔缩小或虹膜后粘连等;4)抗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X线胸片等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前部葡萄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性30例(33只眼),女性10例(12只眼);年龄18~60岁,平均39岁。对照组40例,男性25例(28只眼),女性15例(16只眼);年龄21~56岁,平均38.50岁。两组资料性别、年龄、眼科症状和体征、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散瞳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对照组给予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日3次点患眼,以散大瞳孔,有瞳孔后粘连的患者同时给予1%阿托品眼用凝胶每日1次点患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6次点患眼、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点患眼、消炎痛片25mg口服,每日3次。合并全身性疾病者,针对全身性疾病对症用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肝明目方加减:龙胆草15 g,黄连10 g,栀子10 g,黄芩10 g,知母10 g,柴胡9 g,泽泻9 g,薏苡仁9 g,车前子9 g,赤芍6 g,羌活6 g,防风10 g,甘草5 g。若眼珠疼痛甚,白睛混赤或伴血灌瞳神者,可加香附、夏枯草、牡丹皮、茜草、丹参以凉血止血,理气止痛;若见黄液上冲者,可加大黄、青黛、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止痛;若伴关节疼痛,为热郁经络,加用忍冬藤、桑枝以清热通络。慢性期给予处方:生地黄15 g,玄参15 g,麦冬15 g,玉竹10 g,知母10 g,夏枯草10 g,黄芩6 g,川芎6 g,当归15 g,赤芍10 g,牡丹皮6 g,柴胡6 g,枳壳10 g,决明子15 g。每日1剂,水煎3次,前两次取汁200mL,早晚2次分服,最后一次取汁200mL放容器内熏洗患眼。急性期每1周为1个疗程,每天观察1次,观察1个月;迁延难治转为慢性期每1月为1个疗程,每周观察1次,观察3个月。随访2年。嘱患者戒除烟酒,忌食辛辣,饮食清淡。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畏光、流泪、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无充血,角膜后kp(-),房水清亮,视力恢复至发病前水平;好转:眼部炎症基本消退,畏光、疼痛症状减轻;无效:眼部病变无好转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前葡萄膜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前葡萄膜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角膜后沉着物吸收天数比较 治疗组角膜后沉着物吸收天数为(18.2±3.4)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4.4±5.6)d(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对数视力表情况 见表2。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对数视力表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对数视力表情况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眼数(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5 4.42±0.15 4.95±0.16对照组 44 4.40±0.17 4.71±0.14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见表3。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前葡萄膜炎治愈患者随访2年复发情况比较(n)
2.5 安全性评价 本次观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1个月结束后,分别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均未见异常。可见对身体无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同时在服用中药过程中机体也随证进行了调理,改善人体内环境,增强了身体抵抗力,减少了复发。
3 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40岁,2010年3月12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左眼红、疼痛、怕光流泪及视物不清1周。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左眼红、疼痛、视物不清,无明显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既往风湿病史10年余,葡萄膜炎病史7年余。眼病每年都反复发作1~2次,自行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点左眼,每日2~3次,未见好转,近2 d视物不清症状加重而来院。查眼部情况为视力右1.0,左0.2,右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球结膜睫状充血,角膜轻度水肿,kp(++),前房中深,房闪(++)虹膜纹理不清,瞳孔约1.5mm对光反射不明显,瞳孔区可见灰白色絮状渗出,余窥不清。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瞳神紧小(肝胆湿热型)。西医诊断:左眼急性前部葡萄膜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拒绝辅助检查及住院治疗,给予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每日3次点左眼,1%阿托品眼用凝胶点左眼,每日1~2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8次点左眼、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点左眼、口服消炎痛片25mg每日5次;同时口服清肝明目方加减治疗1个疗程后,左眼视力:0.5,结膜充血及(KP)房闪均明显减轻,瞳孔药物性散大,无粘连。复诊后医嘱: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点左眼、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点左眼、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每日1次点左眼,余西药停用,中药继续口服。1周后复诊查左眼视力:0.8,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kp(+-),房闪(+-),瞳孔药物性散大,瞳孔区无渗出,眼底大致正常。嘱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2~3次点左眼、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点左眼,散瞳药停用;中药继续辨证应用。以上滴眼液1个月后减量每日1~2次,中药停用1周后,继续应用;中药及维持量滴眼液共应用3个月。随访半年、1年、2年未复发。
4 讨 论
前部葡萄膜炎[1]属于中医学“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等范畴。“瞳神紧小”相当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干缺”相当于慢性虹膜睫状体炎。慢性葡萄膜炎多由急性期病情迁延误治而得。按照五轮说虹膜、睫状体、角膜同为风轮,属于肝胆二经,因此对于虹膜睫状体病的治疗,也应该着重肝胆。但虹膜、睫状体“多气多血”与角膜“多气少血”不同,发病以实证热证居多。急性期多为肝经风热或肝胆湿热所致,中后期多属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急性期治疗以泻肝清热、祛风解毒为主;慢性期以滋阴降火为主[3]。
笔者采用的中医药综合疗法是一个动态的可以随证加减的诊疗方案,对各种类型葡萄膜炎患者在急性期经过中医辨证给予中药方剂,并且根据葡萄膜炎类型、病程、病情及患者个体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西医治疗。症状完全缓解后,继续服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并可根据汤剂处方改为胶囊再服1~3个月,以配合糖皮质激素的减量及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维持治疗。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时,经过中医辨证论治,予以中药方剂随症加减,达到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激素不良反应以及减少停用激素后复发的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综合疗法结合西医治疗葡萄膜炎较单纯应用西医疗法能显著提高治愈率,较快缓解症状,提高视力,减少复发。 其机制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对机体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以调节机体免疫力,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疗效,缓解症状体征促进视力提高,降低在糖皮质激素减量时的复发率[4-5]。
[1]李传课.新编中医眼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0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7.
[3]李振吉,贺兴东,王思成,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2,7(1):1-4.
[4]彭清华.眼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5]黄叔仁.眼病辨证论治经验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8.
R773
B
1004-745X(2015)05-0904-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5.059
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