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15-11-10杨宏斌

甘肃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

杨宏斌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美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87—01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就是用“美读”读“美”。美读能让学生悟境、悟意、悟情、悟法,使文中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美读应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灵动鲜活的乐章。

一、美读的要求

1. 教师需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有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还远远不够,普通话水平高不代表朗读水平高。在诵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朗读高手。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辞兼美、人文性很强的好文章。教师的美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教师在给学生美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加练习,最好能够把所要美读的文章背诵下来,然后能通过自己的美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 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和引导。

有感情朗读,要掌握语气、语调、重音、停顿、速度、节奏等朗读技巧,还要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力图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由衷感情。

3. 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美读的分寸。

有时,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还必须设身处地地进入作品,换位思考,分析、研究人物的命运、经历,洞悉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理解文本内容。这样涵泳其中,情感把握才能恰如其分,“美读”才能落到实处,不至于把美读变成狂歌呐喊或低吟哭号。

二、美读的方法与内容

1. 读出节奏“美”。 读出节奏“美”,是根据文本的需要一一读出相应的停顿、重音和语气,读出文本的节奏美。如韩愈的《师说》一文为了表现强烈充沛的感情,韩愈使用了不同的句型和不同的语气助词。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要读出反诘和强烈肯定的语气。又如“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明知故问,提示学生要读出一种委婉而肯定的语气,读出质疑、设问和论辩的味道。“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引导学生要读出斩钉截铁、毫不含糊的语气。“其可怪也欤”,要读出惊诧感叹的语气,读出作者的不满情绪和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2. 读出语言“美”。 读出语言“美”,就是要读出文本语言的对称和整齐之美、变化和自然之美,也要读出音韵的饱满之美、大气之美。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教师示范时要读出有声有色的画面感,读出身临其境的意味,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兴趣。

3. 读出内容“美”。 读出内容“美”,是要在诵读中有意识地体验每段内容不同的美感。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面对兰亭美景,作者又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朗读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情感。

4. 读出情感“美”。 读出情感“美”,是作者在情感上是自信和乐观,还是抑郁和悲伤,在诵读时要读出自信、乐观,读出抑郁、悲伤。如朗读苏轼的《赤壁赋》中:“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时,要读出其乐情;而读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时,则要读出其悲意;再读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时,又要读出其旷达;最后读到“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时,还要读出其洒脱。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感情的波澜起伏。在美读中,学生会和苏轼情感的忧乐悲喜产生共鸣,也会被苏轼潇洒旷达的胸怀、天人合一的超迈所折服。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美读和学生的美读琴瑟共鸣,就会让文言文中无声的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做法和体会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