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预习的现状与对策
2015-11-10韩平
韩平
【关键词】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预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67—01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样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充足的课前预习,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学计划也就不能顺利完成。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现对语文课的预习现状和解决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 预习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多,缺乏父母关爱。
在农村,许多家长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将自家的中小学生托付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在学习辅导、生活关注上精力不足,同时在春耕秋收农忙之际,大多中小学生无法完成正常作业,更不要说课前的预习。在个人成长方面,缺失情感的交流与引导,青春期是中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个性的塑造,父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广大农村长期存在的老带小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课前预习意识不强,忙于应付。
进入初中,学习科目越来越多,作业量也随之不断增大,学生在学习精力上就会有所削减,同时有些学生认为将不认识的生字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做一笔记就算是预习了,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3.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懒于笔记。
由于各方面原因,部分学生上课疲惫,同时由于没有充分的预习准备,导致上课不敢发言,不能有选择地记好重点内容笔记,导致知识点掌握不够。俗语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记好随堂笔记有助于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对新的教学有促进作用。
4.个性差异大,预习效果不同。
家庭教育、生活环境、智力等因素造成学生对预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语文基础不好,语言、文字的积累少,语法知识更是匮乏,导致在最基本的遣词造句上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因而在新课预习时产生畏惧、排斥心理,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一下就行。
二、应对策略
部分中学生的预习有盲动性,因而教师应该有策略地干预和指导学生预习,下面将预习方法做一叙述。
1.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反复地读了解文意。在阅读时学生可以采取默读的形式,做到眼到、心到,将文章真正地领悟到灵魂深处。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全面地进行阅读,包括单元导读,课前阅读提示,甚至练习册上有关课文的习题,课后练习题,注释均可以纳入课前阅读的范围。在阅读中可以用双色笔将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不懂的句子点出来,为后面疏通了解做好铺垫。做到多圈多点,有利于快速地发现和解决难懂词句的意思,甚至可以将文中所包含的段落大意、中心句、段整理出来,有利于促进全文的理解。
2.多查。准备好工具书,字典、词典,甚至教学参考都行。查阅资料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动手习惯;不会就查、不懂就查,十万个为什么我们都能解决,何况在学习中遇到的这些小问题,在查找中找寻学习的乐趣,在查找中发现世界的奥秘。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课里的“赫然而出”,“校补”就需要查阅字典来了解,不然就会出现:“赫(hao),校(xiao)”等字音的误解。
3.多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优美的句子、词语、片段采取不同形式的圈点,以突出这些字句的重要性;在划分段落时可以采用段落符号来划分段落,在关键句子旁可以做批注;很多文章离不开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比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面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打扮的:“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同学们在预习时就可以将它用笔勾画出来,再略加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想,在老师讲解后再做订正,这样预习的效果会更好。
4.多悟。在多查的结果下 ,学生对文意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就可以对文章进行领悟了。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了解后,学生要做到多总结与反思,为什么这篇课文有这样的构思,有那样的写作手法……通过不断地领悟与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写作的提升。
5.多做。在初步领悟了课文意思后,学生可以尝试完成课后练习题,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提升。课后练习题实际上就是对全文重点的集中考查,也是作者写作目的的集中展现,当学生通过以上的预习后,综合所学知识就能一一对课后练习题有所解答。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