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三法”
2015-11-10高雅
高雅
【关键词】 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0—0064—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打破了原有的弊端,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将学生的感受放在首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轻松快乐地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展开探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目的通过与活动或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展开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轻松的环境下高效学习。如,以设计班级板报为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分别给每个组一个任务,并让他们针对给出的任务进行讨论。2.经过讨论之后,每个小组都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然后三组坐在一起,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尽量让每一个人都有一次表达的机会。根据每个小组的表达,最后得出一个最终结果。3.板报设计工作完成后,下面就好动手制作了,在实际制作中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分配工作,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的乐趣,并通过活动学习隐藏在游戏中的知识。4.制作完成后,每个小组上前给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讲述一下他们在整个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所有学生都表达完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并根据各组学生的表现给出相应的分数,并对其进行奖励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教师将一个任务分配给学生,单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共同来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分配,并独立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最后老师要对每个人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如,以台湾吴敏而教学为例。课堂开始,吴敏而先让每名学生选择二本不同的课外读物,时间为10分钟。这些任务分别是找出“故事中最快乐的人是谁,找出故事中最不快乐的人是谁,以及思考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要求学生读完故事后,找出故事中用来描述最快乐的人的句子,最后所有学生都完成后,每人用两分钟时间将自己所阅读的课外文本情节简要阐述给其他同学听,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除了自身阅读两篇文本外,通过倾听其他同伴阐述不同的文本,每一位学生在一节课内就接触到了所有文本内容,节省了时间,使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所有刊物的阅读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三、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以启发性的问题为主,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主要用于新知识点的讲解,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接受,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信息课程问题的开放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图形进行分类,有按边的条数进行分的;有按角的个数进行分的;有按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分类的;有按图形形状进行分类的等等。
2. 优化教学结构,改善教学策略。研究表明,封闭式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实际教学中两种教学方法应结合使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用封闭性问题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还要利用开放性问题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将两者有效结合,优化教学结构,改善教学策略。
3. 加强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提出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因为开放性问题的解答方法有很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思考发现新的知识内容,同时老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要及时给予反馈,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放性问题通常都有固定的生活情景与之相连,老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环境作为开放性问题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适应性。在探究式教学中,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对错误进行反思,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