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2015-11-10杨文新
杨文新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有效策略;导入环节;学习兴趣;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59—01
一、重视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
语文教材文本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托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物自身,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要抓住青少年的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从与本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就能较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授新课之前,教师可针对本课要涉及的内容,用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样,一方面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情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语文学习。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选择恰如其分的导入话题,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为了解决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使学生获得相关的具体知识,更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能将学生的认知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并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产生疑虑、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活起来。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学生可以感悟文章的主旨。朗读活动有小组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等,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写作能力。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天气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来感悟物候学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用逼真的形象、生动的话语等,体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倾注情感,多元评价
健康的情感是师生关系的黏合剂和润滑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真情实感。笔者每次走进教室、走上讲台,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而用热情、坦诚、亲切的话语,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在评价学生方面,采用多元评价。在课堂上笔者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评价。及时的语言评价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境性、发展性的特点,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能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
2.物质奖励。通过评选“小小积极者”、“爱动脑筋星”等活动使学生感到光荣,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也可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
4.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兼顾中后进学生,并将较易问题留给学习暂后生,同时用一种期待和赏识的眼光,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使他们在品尝成功所带来的一次次喜悦中,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慢慢地变得坚强和自信起来。对中上学生,笔者引导他们尽可能设身处地地感悟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投入,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论是怎样的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优。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学会自主学习,逐渐养成“对自已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老师负责”的诚信习惯,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