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5-11-10张少崟

甘肃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观察作文教学途径

张少崟

【关键词】 作文教学;途径:观察: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0—0050—01

根据这几年在作文教学中的反复探究,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由这三个步骤进行,也就是我作文教学之体验:观察与感悟;积累与思考;表达与写作。

一、观察与感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培养写作能力的第一步是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因为强调要求学生注重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包括对自然景物,社会环境,人物条件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使他们知道作文的材料可以用“观察”来得到,并且养成用“观察”来搜集资料的习惯。观察的习惯要在平日养成,观察的功夫要靠平日积累。平日生活里学生对事物的特性和动态,对人物的面容笑貌和谈吐举止都会有意成无意地观察。作为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学生获得写作素材,扩展了学生的生活视野,这样先行解决写作素材的来源,使学生有话可说,并引导关心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这样作文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摹,更包括作者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也就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感悟不但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自己对家庭亲情,学校学习生活的感悟。感悟即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作为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交流,作文教学指导才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就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总之,只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启迪了学生的悟性,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所得的素材得到了提升,有了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想说。

二、积累与思考

“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两个方面。生活的积累包括生活见闻,生活体验,生活阅历的积累。强调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获得真情实感。阅读的积累包括阅读内容的积累和写作手法,风格等作品形式方面的积累。阅读的积累不仅是学生形成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间接体验。作品首先告诉读者的,不是文章应该怎样写,而是生活是什么,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了解了生活的面貌,也产生了对生活的情感,获得了对生活的见识。这些内容通过学生的筛选,通过思考,就可以变成写作素材运用在作文当中,这对写作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往往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主要是没话可说,并不是有话说不好。我们应该正视学生作文的这一基本观念。生活和阅读的积累,再通过学生的思考所要解决的正是作文和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三、表达与写作

在表达能力的训练上,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诉说所见所闻,概述传媒内容的要点,描述事物的具体形象,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表达,作文中的”表达“相对划分文稿草拟和文字润色两个阶段。文稿的草拟直抒胸臆,让学生放手去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就写到哪,既要“放得开”,草稿写成后再进行深篇布局的调整,进而进行文字的推敲,又要“收得拢”。“表达”的这两个阶段,对于初一新生可以侧重前者,初二初三则侧重后者。通俗地说,首先要解决写得出的问题,其次在解决写得好的问题。在这方面传统语文教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出于奔驰”(《与渑池徐宰》)。在1919年,叶圣陶和王钟麟先生合写的《对于学生作文教授之意见》中就指出:”学生作文教授的目的,在于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除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见解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先解决学生“写什么”,再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先让学生能写出来,才指导其进一步写好的问题。

总之,作文教学中的这几个环节,观察与感悟使学生有话想说,积累与思考使学生有话要说,表达与写作使学生有话必说,进而把话说好。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分为两个层面,就一次作文而言,观察感悟是作文素材的准备阶段。积累思考是在准备阶段上的筛选、提升,是作文的构思阶段。表达写作是作文的完善阶段,要写好一篇作文对初中生而言,这三个步骤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观察作文教学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