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

2015-11-10钱旭

甘肃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钱旭

近年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展这项活动的学校也越来越多,令人幸喜。然而,据笔者了解,一些学校在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做法上的偏差,需要加以纠正。

第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追求道德价值,不能功利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从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倡导和传承下来的诸如尊老爱幼、先人后己、公而忘私、见义勇为、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思想,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孔子在他的《论语·学而》篇中讲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说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注重道德修养。而我们一些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忘记了这一根本,把传统文化教育挷在了应试教育的机器上,变成了学生的又一本作业、又一个考场,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和抵触情绪,从而淡化了育人的作用。

第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不能简单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种思想的文化,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包涵在古典文学、民族音乐、戏剧曲艺、书法国画、对联灯谜、传统节日等等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传统文化具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按照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的教师现象,这样才能达到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作用。总之,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绝不能认为背几首古诗就是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自己昏昏,使人昭昭,给学生灌输的是一套,教师的言行又是另一套,这怎么能行?

第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而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只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一些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时,不加分析地否定现代文化。诚然,在当今社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人们本应具有的优良品德在一些人身上消失了,但这并非社会主流。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守则,不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吗?我们不能走入就国学谈国学的歧途,而应当站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的要求。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兼容并蓄的原则,不能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毛主席早就说过,要“洋为中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任何民族,其文化形态尽管纷繁多彩,但都可以寻觅到该民族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每一个民族内部,固然存在着繁复多样的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及个人教养和性格的差别,但同时也深藏着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些年来,有些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时,对周易、论语、禅宗等研究成果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甚至提出“复兴儒家文化”之说,这是极其错误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只有兼容并蓄、学人所长,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传承、创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