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数学知识原点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015-11-10穆允宜
穆允宜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抓住课上的一个意外生成,让学生寻找到了知识背后的根源,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本质 知识原点 发展思维 提高素养
2014年4月14日,一个让我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不仅参观到了如花园般的梁邹小学,更加领略到梁邹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刘思军校长的讲座中提到:“让课堂教学回到原点”的理念,让我很受启发。在大呼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追求热闹的情境创设,华丽的课件制作,时髦的小组合作,却往往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那就是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某个数学内容的本质表现为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内容,抓住数学本质,回到数学原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在教学冀教版三年级“面积的认识”一课时,作为“面积”的前概念——“面”的教学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学生空间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多数教师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再抽象出平面图形,而忽略了面的多样性(平面曲面)和数学上面的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本质。为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来设计的。
在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面后,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这些面既有平的,又有弯曲的,甚至还有凹凸不平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做铺垫。然后从这些物体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这些平面图形是怎么画出来的:先出示一个点,移动成线段,线段分别平移或旋转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好引领和铺垫。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水平还处于从直观向抽象转变的时期,如果作为一个知识点去讲解面的形成,很显然难度过大。一个简短的课件演示,既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又为面的形成找到了数学根源,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烙印,对面积与长度的区别更加明确,空间想象能力得以提高,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生成,留住意外,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帮助学生追溯思维的原点。
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根据新教材要求,不再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而是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计算的实际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先出示问题情境:“每支铅笔1.8元,亮亮买3支铅笔要花多少钱?”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自主探究计算过程后总结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在做练习题2乘0.5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提出结果是10,不应该是1,他说“老师为什么越乘越小呢?”别的学生虽然没有提出来,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当一个数乘小数时,它和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要想说服学生必须把这个问题追溯到原点,那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了解了分数的含义。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0.5实际就是多少?”“十分之五”,“2乘0.5也就是2的十分之五,把2平均分成了10份,只取了其中的5份,那么是不是要比2小。”“哦,就是2的一半,所以是1。”学生恍然大悟:“当一个非零数乘上一个小于1的数时,积要比原数小”,接着我又问:“那什么情况下,乘积不小于原数呢?”学生很容易就得到了结论。
抓住课上的一个意外生成,让学生寻找到了知识背后的根源,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一般的教学无非是先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因为先学习2、5的倍数,受已有知识影响,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个位数字有关,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记录数据观察等活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归纳总结出他们的特征。虽然结论产生了,但是到底为什么3的倍数要看所有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而不能只看个位数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要让知识回到原点,必须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心中隐藏的问题。下面的课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始,先让学生判断部分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由此引出问题。为什么判断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数字。学生观察课件演示,24根和138根小棒,无论是2根2根的分,还是5根5根的分,十位或百位上的数都正好能分完,所以只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
然后探究3的倍数是否只能看个位。先出示12根小棒,十位上的10根3根3根的分,剩下1根,要和个位上的2根合起来继续分;学生得到启示很快得出,所有两位数无论十位上是几,3根3根的分都有剩余;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有了结论:判断3的倍数,要把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合起来看是否能被3整除。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完成意义建构。这样的课堂虽然占用了时间,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华丽情境少了,数学问题多了;低效活动少了,思考感悟多了;空泛提问少了,思维交流多了。我的课堂教学要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数学知识回到原点,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我们立足数学本质,才能还原数学课堂的数学味,而不是只教会学生表面的知识而已。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8).
[2]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5).
[3]李斌.如何防止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简单化[J].辽宁教育,2007(4).
[4]陈承伟,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2007(8).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