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雄在蜀

2015-11-09李正银

文史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沐川章句扬雄

李正银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汉赋“四大家”之一,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为大夫。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

初居沐川。据民国《乐山县志》,扬雄年少时随家人初迁沐川,继迁犍为,再迁乐山,四迁成都。雄初迁沐川,从岷江龙溪口溯上,在马草沟龙飞凤舞的庙儿坝隐居,自序“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家境接近于贫困线。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顶风冒雨,亲操耒耜,参加生产劳动:“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耕或籽,沾体露肌。”当地人敬仰扬雄,建了子云亭,现存石柱遗迹。子云亭为唐代所建。今亭为六角形三层建筑,石柱木质结构,筒瓦覆面。顶层中央,塑扬雄雕像,端坐俯看溪流东逝,长袍美髯尽显大儒风流。坐像两侧,有蜀中儒士赵熙题楹对联:“先生去此只多时,不见烟云只见痴;恨我不成生已晚,空劳载酒自叹息。”炭库乡沐溪河畔,相传有扬雄隐居的“子云筑室”,老屋无存,但史志有载。

继居犍为。扬雄后居犍为东南15里的孝姑镇对面,岷江西岸子(紫)云山高峙江岸,有子云亭。传说扬雄在山上隐居读书,所以称为子云山,后讹为紫云山。宋代县邑内儒士王叔伦隐居山下子云洞,留石刻遗迹于洞两侧:“大儒不文,下笔动九天风雨;大将不武,挥戈扫万里烟尘”。宋代县令左震为文庙内新的楼题写 “兴文楼记”:“士而讲学,求如子云之精深,而后可以羽翼经传也。”犍为县令王梦庚所题的“子云仙境”四个大字依然在目,在子云山观音岩江边的红岩上留存着乾隆戊戌孟秋(公元1778年)刻的“云亭晓烟”。

隐居乐山。乐山明清时期建庙以纪念曾在乐山居留过的文化名人,称“寓公庙”。列入寓公八人,其中一位是西汉文学家扬雄。传说扬雄曾在城西观斗山筑室隐居读书,建有子云亭,此山亦名子云山。今乐山城西青衣江边的象鼻山上,有“太玄洞”,说是扬雄隐居写“太玄赋”的地方,洞门上刻有“太玄洞”三字,至今犹存。山俗称为“扬雄山”,为一方名胜。

迁居成都。今郫县境内犹有扬雄墓、子云亭等遗迹。扬雄有《绵竹颂》,今绵阳市又建有子云亭。扬雄先祖出自周朝伯侨后裔,受封于晋之扬地(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遂称扬侯,故以扬为姓。汉武帝元鼎年间,扬雄五世祖杨季(曾为庐江郡太守)因逃避仇家迫害,弃官,“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郫即今四川郫县,附近郡邑成都,故本传又说他是“蜀郡成都人”。

胸有大志。扬雄之时,虽家道贫寒,但他胸有大志,以圣人之业自任,不以产业为意,一心研读“圣人之书”。 根据扬雄自述,其为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章句是西汉今文经治学特点;训诂是东汉古文经学的特点。扬雄不讲章句,只究训诂,开创了朴实的古文家风。今文经学者,世守师说,规规以师法章句为意,不敢越雷池一步;古文家则主张博览泛观,东汉时期的古文大师,如桓谭、班彪、班固、王充等人莫不“博览群书”,以此为法。可见冲破西汉今文章句,开创东汉古文家法,正是扬雄首开其端。二是深沉好思,清静无为。自序说:“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其简易佚荡、清静无为、少嗜寡欲、淡漠荣利等等,乃受道家思想影响。扬雄为人清高,不事俗品,自有大度,好学、深思,这些,都得益于他的老师严君平。 严君平,名遵(君平乃其字也),成都人,博学德高,隐于市井,“专精《大易》,沈于《老》《庄》”,是一位民间的道学高人。《汉书》说君平汉末卖卜成都市,借卜筮来宣扬正道,启人善心:“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各因势利导之以善。”他以道学为乐,每日才阅数人,“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汉书》还有一则故事,说是杜陵李强与扬雄友善,雄曾屡次向李称道严君平美德。后来李强出为益州牧,以为可以收用君平,临行,扬雄告戒说:“君备足礼数与之相见,此人可以得见,但不可使其屈身事人。”李不以为然。及至成都,致礼相见,面对君平的飘然清高,李强终不敢提让君平出来辅助自己的事。

君平之外,扬雄还有一门远亲林间翁孺,通明训诂,尤晓异代方言,扬雄从他学文字语言之学,为后来成为一代有成就的文字学家,奠定了基础。扬雄《答刘歆书》说:“雄少不师章句,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常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独蜀人有严君平、临筇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翁孺与雄外家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君平财有千余言耳,而孺翁梗概之法略有。”所谓“輶轩之使所奏言”或“輶轩之使奏籍之书”,即指周秦时期,朝廷所派使者收集的各地方言资料。当时藏于朝廷档案馆,周秦既亡,輶轩之书散在民间。中土“遗弃无见之者”,汉代博学如刘向者,亦只“但闻其官不详其职”;但在边远的巴蜀还略存梗概,严君平有数千言,林间翁孺则其书略备。“扬雄闻而师之”。翁孺死而无后,其妻弃家改嫁,扬雄遂尽得林氏方言之书。后来扬雄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就是以林书为依据的。除师事近贤外,扬雄还远慕前辈乡贤司马相如。自序说:“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仿照司马相如,制作大赋。又曾奇屈原之文远过相如,对屈原不遇明君,自沈于江的遭遇深表同情,惺惺惜惺惺,悯其人,“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扬雄并不以屈原采取自戕的形式为然,“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于是作《反离骚》,自岷山投于江中,以祭屈原。此外,他还依傍《离骚》,引申其意,作《广离骚》;依傍屈原《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作《畔牢愁》。一则以展示他的惠思匠心,同时也借以表现自己的爱国热忱。这些赋大致作于而立之年,《广离骚》有“汉十世之阳朔”句,阳朔是成帝年号,自公元前24年至前21年,共四年;十世,自高祖、吕后至成帝为十世,后来雄作《甘泉赋》开篇即说“惟汉十世”,亦是这种用法。阳朔年间,扬雄正当30至34岁之时,尚在蜀中。兹后扬雄又作有《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和《成都城四隅铭》(《文选》李周翰注说还有《绵竹颂》)等辞赋,这便给扬雄尔后斐声京华带来了契机。这些赋大都是对家乡山水景物的歌颂,显示出他的高情与逸才。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沐川县文联主席

猜你喜欢

沐川章句扬雄
刘玥辰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