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直了,看着我,大声说”
2015-11-09任英
任英
大概从20多年前开始,我每次新接班,第一周都要讲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举办全国教师之家活动,全国各地500教师代表欢聚一堂,期间有一项活动:每人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一个乡村教师讲了自己的经历。从小生活在乡村,三年级到镇上去上学,怕见人,怕跟人说话。他的老师给他许多鼓励,但是一直没有明显改观。一天,老师发现这孩子能听懂讲课,就在课堂上对他大声说:
“站直了,看着我,大声说!”
这时,这孩子陡然直起腰,看着老师,大声说出了他所想的。以后,他发言越来越积极,成绩也越来越出色。上完中学,他读了师范,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在他的母校当了教师。每接一个新班,他都要对学生说:
“站直了!看着我,大声说!”
他在这个学校已经二十多年了,就这样来参加了这个活动。
自从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每接到一个新班,我总要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然后也如法炮制:
“站直了!看着我,大声说!”
说来也神奇,一上课或者是课堂半道,如果有人精神不集中,我就大喊一声:
“看着我!”
于是,大家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精神也为之一振。
有时,是直接针对个别同学:
“看着我!”
这种情况,许多同学都害怕。但是,除非他真的做错了事,如果只是内向、胆小的话,他终究会直接面对的,那时,他的目光中会充满自信。当过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除了交代错误,学生都能看着老师说话,如果不能,那你就得让他能!
反过来说,他有了引以为傲的言论,就没有理由惧怕,没有理由不直接面对老师或者是任何人。
从现代社交礼仪来说,与人交谈要正面看着,这是礼貌,也是真诚、热情、自信。习惯于直接面对,自信与勇敢也就在其中了。这个习惯凝固在人生之中,就成了一种内在的品质。
一般来讲,不少孩子往往在说话时就露怯了,这样自己为难,别人也别扭,以后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这种情况通过说话最容易纠正。敢看了,敢说了,心理上的局限就突破了。
一个农村小伙子到学校应聘,他的婶子领他到了我的办公室,一进门,他低着头畏畏缩缩地站在门口。那位婶子开口介绍,我立即打断:
“是你应聘还是他应聘?”
“站直了,到我面前,自己介绍自己!”
他往前挪了两步,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去,声音小小地说开了。没等他说完,我便直接打断:
“你不能进入面试!”
惊异、惶恐、失望,立即充满他全身,眼泪似乎要涌出……
“你应聘的是要天天对着许多人说话的差事,靠嘴吃饭,连嘴也张不开还来干啥!”
俗话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孙子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把他逼到死角,他必须得鼓足勇气。于是,他陡然腰一挺,脖子一梗,两眼直愣愣地瞪着我,又向前几步到我跟前,一副视死如归的气概,如机关枪扫射一样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夹杂着浓重方言味的普通话,又快又没有停顿,而且还有点儿歇斯底里。
“太快,没有听清楚,重新说一遍!”
后来,他当然走上了讲台,不仅敢说,而且也敢说错话,夸张地来点儿抑扬顿挫,或者弄些噱头,抖个包袱,甚至使点小坏,故意捉弄一下学生,与学生玩得如鱼得水,颇有些机智和幽默感。还时不时抒情式地来几句诗一样的导语、结语,或者哲理思辨的深沉话语。
公开课上,听课老师多,学生不敢说话,他也会激励学生大声说,有几次直接举自己的经历开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