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还是“搞笑课堂”?
2015-11-09刘桂海
刘桂海
1
2015年6月中旬,我有幸和敖汉旗教育局局长、有关股室长、校长、骨干教师组成的近200名全旗教育精英,历时两天,行进在雨中,穿梭于课堂,观摩了四所“课改先进校”的“自主高效课堂”。
B中在原来的“以构建全新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基础上,升级到现在的“自主高效课堂”,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学习小组不叫学习小组了,叫“学习共同体”;
课代表不叫课代表了,叫“学科长”;
班长不叫班长了,叫“主任助理”;
老师不叫老师了,叫“大同学”;
学习不叫学习了,叫“学术体系”;
学习规范不叫规范了,叫“学习公约”;
教研组不叫教研组了,叫“教师成长工作室”。
穿上“马甲”的新词满天飞,但内行人都识得其本来面目,只是大家都“吾知,吾不言。”
上课前先震天齐呼班级口号,“我们是雏鹰二班,我们的口号是——争先、争先,一马当先!”等等不一而足。每到上课铃声一响,教学楼里响彻各班吼出的口号声,好像大家都要拉开架势开始“学术”了,人人武装成很给力的态势。
课堂教学的过程说到底还是思考与训练相结合的过程,不是诸如“快乐大本营”“星光大道”之类的娱乐节目,需要喊口号来造势。
学习小组有组名、组牌、组歌、组训、组规、口号、愿景、目标,小组内还有两大体系:“学术体系”和“行政体系”。极尽可能的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复杂的东西形式化,可笑的东西一本正经化。上课时,学生一会儿面朝黑板坐,认真听小组汇报的样子;一会儿转身面对面坐,认真讨论交流的样子。教室内椅子转动磨地声、欢呼声、口号声、掌声、不知所云讨论声、来回走动声、“大同学”穿插导演声……“声声不息”,像菜市场,师生都好像穿着皇帝的新装,还都装成恬恬自在的样子。
有一节语文“自主高效课堂”是这样的:教师把一篇文本的学习内容分成六部分,把学生也分成六组,然后以抓阄的方式确定每组探究汇报的内容。这破绽内行人都看出来了,每一组学生“自主学习”的只是全部内容的六分之一,另外的六分之五,也只好道听途说了。不知道这位老师是怎么创新设计的。
“全新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全新”倒是全新了,不禁要问,如此这般的全新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还是“搞笑课堂”?
博友双丽人是我熟悉的一位小学教师张老师,她的博文《高效课堂,来了!》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那天去镇里的邮局,遇见一位学生家长,她的孩子该上初二了。
她问我:张老师,我想把孩子转回乡下中学,你说好转吗?
我说:应该好转吧,为什么要转?
她回答:现在她念的这个学校不上课,天天讨论,孩子成绩下滑很大。
2
B中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办学理念:“办需求教育”。不禁要问,一所基础教育阶段的初级中学,夯实知识基础和做人的基础是最重要的。“打底子的教育”怎样办成“需求教育”?你是职高还是大学?明明在说外行话,却还振振有词。
3
把学习当成“学术体系”也是B中学的办学特色。
学习和学术是有一定区别的,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储备,学术的目的主要是在储备基础上的研究。中学生不是研究生,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吸储、内化,而不是科研、探究。他们对获取的知识当然需要探究、再发现,甚至怀疑,但不是主流也不是现在,而是在获取必备的知识基础后的将来。知识的更新与创新,是要有时间段的。
以语文为例,识字、写字、朗读、记诵、表达,这些知识主要靠吸储,而不是质疑。探究的前提是“我不相信”,而中小学生,求知的思维定位是“我相信”。
4
这四所中学中有一个叫“L中”的学校,要求教师一律使用“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须知,一个教学模式的挪用,如果忽略了此教师非彼教师、此学生非彼学生、此环境非彼环境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常常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大多以失败告终 。
《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李振村老师说:“教师这个职业与医生、工程师有着极大的不同,那就是他的个性色彩特别强。一个成熟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技术,任何医生都能拿来用;一个完善周密的工程设计方案,任何工程师都可以仿照方案完成类似工程的建设。但这个规律到了教育教学中就不大行得通了:不管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对一个老师管用,换了另一个老师就不一定有效果!因为每个老师的气质、修养、性格、知识背景各不相同,他所面对的孩子也都个性迥异,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把智慧的钥匙能够打开所有的心灵之锁。”(《教师博览》原创版2013.4《教育走向三思》)
在“教育官场”,有一种很可笑又很普遍的教育愚蠢:以行政命令的推动方式,把人家某一学科的教学模式,生吞活剥地搬来当自己全学科的教学套路。一时间,师不分老中青,科不分语数英,一律“深化改革课堂教学”。“学案式”教学的推广就是一个例子。
海淀、黄冈、洋思、杜郎口……一个个教学模式,都被雨打风吹去了。建立属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常模,才是教师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模式。
5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了十多年,有专家说现在已进行到第八轮课改了。专家把课改轮数多当成喜事津津乐道,殊不知,每一轮课改,每一次“易辙”,这样一年一小折腾,两年一大折腾,教育还有好吗?先哲妙喻:“教育要像养金鱼,让其静静成长,总拿小棍搅动,金鱼就会疲劳而死。”
一次教育教学改革,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可能就是一次“风生水起”,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也许就是一次教学实践,但对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来说,极有可能就是“歧路亡羊”。孩子们不是小白鼠,教育决不允许以创新、特色等貌似褒义的名义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