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课本作业 助力课堂教学

2015-11-09何如涛

化学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高效教学课堂教学

何如涛

摘要:化学课本后的作业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将课本作业融入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可理清教学脉络,调整备课思路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使化学课堂教学更加扎实高效。

关键词:课本作业;课堂教学;高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本作业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体现编者的意图,暗示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反映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落实教学的有效手段[1]。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执教者对课本内容的重视远远胜过课本作业。不少教师将课本作业或弃置不用而另起炉灶,或置于教学环节末尾,匆匆一用,以致蜻蜓点水而浅尝辄止,效果平平,或把课本习题当做书面作业,让学生课外完成。这种对课本作业简单甚至流于形式的处理,导致这一重要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笔者认为,这一资源的流失致使教学充满缺憾,效果大打折扣;科学合理地用好课本作业,定能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1 利用课本作业,做好教学准备

1.1 让课本作业成为教师备课的“方向盘”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备课时,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外,还要先认真做一遍课后习题,即备作业。因为化学课本作业与每一节内容相辅相成并构成一个整体,也是教材编者考虑教与学全部内容的结晶,只有弄清编者的意图,着力挖掘习题的价值,才可能理清教学脉络,优化备课思路,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为此,课本作业应成为教师备课的“方向盘”。

1.2 让课本作业成为前置学习的“指南针”

化学新课标提出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也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目标。高效虽然体现在课堂之上,但功夫决不仅限于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走进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高效与否。前置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的自我学习过程。在引导学生前置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手段,将部分课本作业渗透到课前学习,尤其对于那些“识记型”的填空、“查阅资料”等可直接作为预习题处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化学知识,为课堂进一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例如,上教版教材(下同)第5章第3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共安排了5道作业题。在指导学生前置学习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教室内小组合作完成课本127页“活动与探究”;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本中相关内容,完成前3题;借助第4道思考题,结合在课堂上的铁钉生锈实验,重点学习第一版块的内容“钢铁的锈蚀及防护”,总结出钢铁锈蚀的原因及防锈措施,要求划出重点内容并在课本的空白处做适当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最后再根据第5道题要求,收集一些废旧金属的实物或图片、文字资料用于课堂展示交流。这样,学生借助课本作业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品味化学知识,进行交流表述,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参照课本作业,明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与学的过程起着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作用,要上好一堂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参照课标或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来确立教学目标的,其实还有一条很重要而又便捷的途径,那就是认真阅读章节后安排的作业。因为有的练习题提示了教学重、难点,更体现了化学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甚至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例如,第4章第3节后共安排了5道作业题。前3道题目如下: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镁在氧气中燃烧。(3)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4)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5)乙炔(C2H2)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从该化学方程式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将6g碳完全燃烧,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

只要全面、理性、综合地分析,就会发现设计的作业与本课的教学目标高度一致:(1)通过练习,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2)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能准确描述其含义;(3)能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于此课,完全可以利用课本作业来安排教学和课后训练,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目标“落地生根”,而且操作简单,中心突出,目标明晰。

3 围绕课本作业,丰富教学形式

3.1 用作教学主线

教学主线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一条明晰的学习线索。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整节课堂教学活动围绕主线展开,帮助学生形成有序的认知方式,给人感觉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条理分明。“主线”是什么?从哪里来?笔者认为,“主线”不是脱离课堂教学而存在的纯客观环境。教材中的某一句话、一个自然段、一幅插图、课本作业题等,有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能融合课时教学的内容、流程与策略,主导着整堂课的教学方向,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主线。

比如,第1章第2节有关“空气的成分”,课本安排了6、7、8三道作业题。6、8两小题是围绕空气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来设计的,第7题则是围绕实验测得空气成分展开的。笔者认为,空气是一种人类活动所需的重要资源,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去学习和认识一种具体物质。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笔者依次用6、8、7三题作为教学主线完成对空气的认识。前者主要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师生的互动,形成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感受到从空气中分离出各种气体的重要性,通过分离液态空气,上升到用蒸馏法分离混合物,获得有用物质的分离的基本物理方法的认识。后者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活动形成认识混合物组成(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一种思想方法。

3.2 激活学生思维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促进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课本作业中富有创意的题目既紧扣教学重点,又适度地向课外辐射。巧妙地利用这类题目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此例告诉我们,课本作业中有些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既要动脑,又要动口、动手,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它引入课堂,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活学生思维。

3.3 指引课堂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的生成,既要遵循原路径(预设),又要将沿途的风景尽数包揽。从哪里出发?去向哪里?从起点到终点到底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为最优路径?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并及时捕捉生成点,演绎“预约”的精彩和“节外生枝”的美丽。而不少课本作业题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预设讨论生成的切入点。

例如,第7章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课本上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在稀盐酸中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当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是多少?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的pH又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在领悟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之后,笔者将此题作为新知识的生成点抛了出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测定溶液的pH,发现溶液pH逐渐减小,能否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原本以为大多数学生能做出正确判断:此时溶液pH逐渐减少,并不能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因为稀盐酸中含有水,会稀释氢氧化钠溶液,也能使pH逐渐减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仅有少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这说明学生对中和反应的本质并没有真正掌握。于是,笔者紧紧抓住这个“意外”,临时改变原先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利用pH试纸多次测定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使用酚酞试液和使用pH试纸方法的优缺点。学生很快感到,使用酚酞试液视觉效果好,只需逐滴控制酸液的量,操作简便,缺点是体会不到变化的趋势。而使用pH试纸需间隔数次滴加,多次测定,操作繁琐。这时,笔者现场演示通过数字传感仪,在电脑上自动绘制中和反应的图像,让学生动态实时地体验到变化过程,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曲线的“平缓”和“突变”后,对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正是课本后的一个作业题,由于优化了教学环境,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演化出了几个不同层次学习要求,学生学得更有价值,学得更有效果。

4 依据课本作业,拓展教学时空

化学新课标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化学学科很多知识蕴藏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这也是学生热爱化学的原因之一。新教材课后安排的不少以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现代科技为背景的作业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有力条件,学生在通过这些习题巩固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化学知识的重要价值。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课本作业题中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必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第3章第1节后有这样一道题: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在进行有关“原子”的教学时,笔者一开始就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完成的习作,引出课题,再通过系列设问和追问,激活知识,活化思维。像这样的作业题还可延伸到课外进行。这种在弹性开放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学生自主体验,领悟思考,合作交流,既开阔了视野,又拓展了教学时空。

总之,对课本作业功能的挖掘和实践无疑是对“用好教材”理念的积极探索。如果单纯地站在作业讲评的角度使用或者开发习题,可能是造成课本作业被弱化甚至被漠视现象的根源,也是教材被教辅替代的主要原因。倘若能从教师的怎么教、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审视课本作业,就能体悟到教材编写者的智慧。让我们共同关注课本作业,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化学课堂教学将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剑华.中小学生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2005,(4):61~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高效教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