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区域活动中的“三要素”推动幼儿学习方式的多元整合

2015-11-09林然

学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三要素指导策略区域活动

林然

摘要:优化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尝试以材料、指导、评价这三个区域活动要素作为突破口进行创新整合,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多元整合的学习方式,探索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的行为策略,从而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小组合作式学习功能,激励幼儿自主学习。

关键词:区域活动 指导策略 幼儿自主 整合

随着《指南》的实施,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园当下非常重要的课程形态,但在真正运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从我园的情况看,也存在功能定位偏低,大多是巩固技能习得的操作性区角和满足幼儿情感需要的游戏性区角,而且区域之间的学习目标也比较零散,缺乏整合,难以使幼儿获得整体性发展。基于上述现状,我们尝试以材料、指导、评价这三个区域活动要素作为突破口进行创新整合,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多元整合的学习方式,探索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的行为策略,从而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小组合作式学习功能,激励幼儿自主学习。

一、以多元化材料为支撑,引发幼儿多种学习方式的交融

选择投放的区域材料要蕴含不同的目标,包含特定的信息,要能引发幼儿特定的操作、探索,具有间接暗示、调整、调节幼儿活动的作用。那么我们除了注重以往已达成共识的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操作性外,材料的引导性、可变性、探究性、合作性成了我们实践探索中的重点。

1.材料的探究性。为了避免区域成为幼儿单一技能的练习场所,我们提供难度稍高于幼儿经验的阶段性材料,有利于将单一的操作学习转向操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等的自然整合。如在探索区《惯性的秘密》中,第一次教师投放了滑板车、保龄球、玩具小车下坡、多米诺骨牌,让幼儿感知惯性的产生和存在。第二次教师提供了纸牌、杯子、印币,让幼儿去寻找的惯性产生。第三次提供粗糙的沙板、玩具小车、小滑坡,让幼儿感知惯性力量、速度与摩擦的关系。正是由于在不同的阶段教师的调整和增加活动材料,更大程度地促进幼儿进一步探究,促进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

2.材料的引导性。材料的引导性就是在材料上或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得对,保证幼儿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从而保证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不会出现为了探究而探究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支持幼儿的有效学习。例如,钟面的制作,数字3、6、9、12等关键时间就是体现材料的引导性。

3.材料的可变性。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有多种功能,材料种类之间应没有固定搭配,材料的投放应不受在某个区角使用的局限,也不应设定统一玩法,要引导幼儿在自由操作、试验、即兴扮演的过程中将材料进行转换、添加、组合,在探究材料的玩法中隐含合作、学会迁移。

4.材料的合作性。投放引发幼儿合作探索的材料又是教师一种隐性的指导策略。例如,手工区“篮球架”,教师有意识地投放大张的且较软的泡沫纸,在裁剪时需一人扶着纸张一端,另一人才能比较顺利地裁剪;在旋篮框与篮架的螺丝和在编篮网时,也需一人帮助,另一人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小小的细节就促进了幼儿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幼儿合作、模仿、迁移等多种学习方式就自然融入其中。

二、以有效性指导为核心,策略支持幼儿学习方式的多元整合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指导策略来支持幼儿的多种学习方式。

1.链接经验策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渠道将获得的经验进行重组、提升,使幼儿的正确思维得到肯定与强化,认知结构逐步走向有序,正确结论得到巩固深化。如区域活动中,要求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到生活中、书中、网络中去收集他们感兴趣的、有关“绳线”的资料。活动时,幼儿就会自然地将收集的经验运用到各种活动中,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和兴趣也被引发起来。

2.情境转化策略。区域空间的配置、材料的丰富多样,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挑选,使得幼儿在材料、环境的推动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例如,在操作区以“妈妈的生日”为主题为幼儿布置了一个“家”的场景,借此引出穿项链、包装礼物、帮妈妈整理房间、串门帘、系鞋带等一系列生活中幼儿熟悉的活动,幼儿在愉快的情境中亲自摆弄、操作,玩中学,学中玩,观察、模仿、交往、合作等学习方式在此得到了体现。

3.留疑放大策略。教师敏锐捕捉幼儿的认知冲突,并将这些作为情境问题放大为幼儿共同关注的问题而迁移经验尝试解决。如在大班家政区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无法徒手将牛皮筋穿过袖套,因此,教师将这个问题在评价时抛给了全班的幼儿,要求大家讨论平时爸爸妈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什么工具来帮助。因此,在第二次活动时就生成了新的区域活动内容:“引线”,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迁移学习,操作学习、表达表述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多元整合。

4.匹配补偿策略。区域活动中应让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如语言区呈现的图片,设计的问题情境图的内容不过于丰富,以免干扰幼儿的观察,而是尽量突显与目标相关的因素,让幼儿一目了然地看出图中小动物遇到的困难,从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诱发问题策略。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幼儿循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实践,只有幼儿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他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比如,探究区让幼儿围绕问题“如何将松紧带穿过围裙”展开讨论,语言区教师的情境性提问“绳子在哪里?”使幼儿展开了无尽的想象,体能区中提出如何才能评出跳绳冠军,因此而生成了与幼儿一起讨论设计每日之星、每周之星统计表。

6.灵活应变策略。教师要善于将视线聚注在幼儿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上,当发现幼儿的学习处于被动或机械认知状态时应能灵活应变及时介入,并通过幼儿的学习状态的变化反思自身的教育策略是否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多元学习方式的整合。例如,在操作区“串项链”中大班幼儿有规律的排序串项链已不能满足他们,教师灵活地在游戏中设置了“如何给串珠项链加上坠子”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活动中这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幼儿的认知冲突和探索兴趣,他们要迁移生活经验:妈妈、姑姑的坠子是什么样子的,位置在哪里?如何让坠子处于项链的中间位置,他们甚至画出设计图两两合作,他们经历了提出问题,探究、想象、假设、发现、交流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从而在单纯的操作学习自然的转换为迁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观察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

三、以科学性评价为保障,推进幼儿对自主学习的反思验证与交流提升

实施以鼓励为主,开放式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成效的加深。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

1.幼儿自主评价。在幼儿的自主评价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與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2.教师全面评价。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创新)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商量解决如何问题等。

3.小组评价。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小组间进行自评或互评,我们可以让认知能力弱的强和孩子在一起,让词语丰富和贫乏的孩子在一起,在小组的讨论与交流中,幼儿学习尝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同时聆听他人对自己,他人对他人的评价,在这种聆听、碰撞、协商中,幼儿会对自己有更全面、合理的认识,而这个评价过程就是幼儿模仿学习、观察学习、表述表达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整合过程。

4.情境性评价。这是在幼儿完成认知任务情境过程中进行的评价,这时幼儿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忆犹新,且能结合操作材料进行具体表达,词语相对丰富,不需要幼儿做过多的抽象、概括。情境性评价有利于幼儿停下来思考或寻找更佳的活动方法,有利于将单一的操作学习方式向探究、发现、迁移等多种学习方式推进。

5.展示性评价。这是在活动结束后,幼儿活动作品相对比较完整成熟时进行的评价,它直观具体,有利于幼儿进行比较分析,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幼儿的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表达表述学习就自然地整合呈现了。

参考文献:

[1]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2]欧阳春玲,罗阳.促进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主学习[J].早期教育,2014(Z1).

[3]申敏婷.让材料投放成为幼儿自主成长的助推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责编 赵建荣)

猜你喜欢

三要素指导策略区域活动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