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
2015-11-09陈兴国
陈兴国
制造业是重庆经济的产业支撑,是构建西部经济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引擎,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由于重庆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冲击下,在经济新常态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而伟大。
一、困境与问题
(一)外资逐步回撤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自由市场经济受到重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号令。[1]他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案或计划,将制造业重新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以重振本土实体经济。[2]这导致了低附加值、高耗能和高成本的低端产业继续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而中高端产业则由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出现了制造业“逆转移”现象。[3]从重庆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来看(见表1),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2008~2011年,年增长率在50%左右,到了2012年以后,增长十分缓慢,这预示欧美的制造业特别是中高端制造业向重庆转移接近尾声。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为了增加GDP总量、缓解就业压力,重庆势必增加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投入,这将会影响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4]不利于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二)研发投入不足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继续增加研发投入,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5]这对于长期依赖外资,并以制造业发展和产品出口为主要动力的重庆制造业而言,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国际上普遍认为,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5%时,企业方可生存,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有市场竞争力。而从重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见表2),只有1.5%以下,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比较有限,要走向高端化,没有科技的支撑恐怕是难以为继的。
(三)核心竞争力缺乏
美欧国家的技术创新越来愈成为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6]但是,重庆制造业由于创新人才缺乏、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成果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引领能力不强等原因,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从表3可以看出,制造业研发投入经费分别占全国制造业研发投入的1.71%、1.76%、1.54%、1.54%、1.69%, R&D项目数分别占全国制造业的2.39%、2.26%、1.76%、1.52%、1.81%,有效发明数分别占全国制造业的1.04%、1.04%、0.95%、0.84%、0.72%,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直接导致新产品开发数量少,分别占全国制造业的2.19%、1.46%、1.59%、1.45%、1.57%,创新水平低,难于顺利铺就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四)产业集中度低
重庆的制造业大多建于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相对分散,大中型龙头企业少,分别占全国制造业的1.52%、1.62%、1.69%、1.85%、1.85%、1.85%;制造业资产总额小,占全国制造业的1.22%、1.34%、1.39%、1.32%、1.51%、1.53%,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不出来,利润也十分低下,分别占全国制造业利润的1.00%、1.00%、0.92%、1.08%、1.07%、1.40%(见表4)。园区规划滞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间缺乏功能配套与产业协作,进入全国百佳产业集群的仅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1个,而浙江有36个,广东省21个,江苏16个,福建6个,产业集群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重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希望与出路
要按照五大功能区域规划的产业定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7]努力完成重庆制造业的华丽转身。
(一)运用科技把握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是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有关的国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开展多项技术协同创新,[8]加快云计算、物联网、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与高铁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及零部件、新型医疗器械、高精度工业传感器、航空航天关键技术与装备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二是完善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利用院士工作站、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创建以企业间互惠共生为核心,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一体的创新平台,[9]在海洋风电装备、双流制轨道车辆、电牵引和信号系统、页岩气开采装备、大型螺杆压缩机及螺杆膨胀机、薄壁铸造、摩擦保护焊等领域,合理布局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三是建立研发孵化平台。以两江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永微电园等重点园区为主要载体,以重庆长安、嘉陵摩托、中国铁建、华渝风电、四联仪表等重点骨干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为主要基地,积极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LED、移动式X光机等应用示范,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研发平台。
(二)“互联网”+助推“两化”深度融合
一是推进企业数字化。选择科技竞争力强、现代化程度高的园区、重庆百强企业,开展CAD、CAE、CAM等数字化设计制造和PLM、ERP一体化信息管理,将有形企业映射到无形的、虚拟的网络之中,打造扁平化的企业组织,全面提升重庆制造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推进制造过程物联化。依托两路寸滩、西永等现代物流基地,开展基于嵌入式技术、RFID等的制造过程信息采集、设备集成运行、物流精益管控等物联关键技术攻关,实施GPS、RFID、多式联运、全程可视化及实时跟踪等现代物流应用示范,开发自动化数字仓储、智能货物装载等装备,搭建西部港口物流枢纽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三是推进服务网络化。信息技术使产业价值链的重心越来越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产品价值链的两端倾斜,高价值环节逐步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变。[10]重庆制造业要创建工程成套服务平台、远程维修维护服务平台等,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三)节能减排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领域。发展绿色装备制造要以具备带动性、示范性的典型产品和行业为对象,以推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线,重点抓好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等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特别要加强3D打印、先进制造、精细制造、纳米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发展。[11]二是加强产品管理。重庆制造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还有巨大发展空间,通过加强对制造业产品的管理,实现节能减排。引进先进设备或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化工原料中的落后产能,提高能源的二次利用率和“三废”的再利用水平,从而降低单位产品能耗。通过对家电、汽车等生产线中的电机、发动机、集成电路板等进行升级或技术改造,降低电耗,实现减排。三是完善政策体系。根据资源利用的水平,适当提高排污收费范围和标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浮动式税率或者税额制度,在适当的时候,开征空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和垃圾税。[12]通过包括财税、技术等扶持再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手段,从资源回收、再制造、产品检测再到市场销售,加快构建再制造业的产业链。
(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
一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挥重庆长安、建设、西南铝业等材料和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基础优势,依托笔记本电脑、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发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物联网、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及自动汽车、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13]重庆的机电装备、化工及冶金等基础和传统产业领域,要突出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技术发展导向,以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制造与再制造、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开展科技、标准、流程示范,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助推传统产业升级。
(五)积极培育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一是建设两大全球性产业基地。按照整机带动配套、引进带动开发、研发总部和结算中心并举的思路,在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建成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支持计算机整机项目建设和零部件及配套产品制造;建设中国(重庆)国际离岸云计算特别管理区,完成两江新区离岸云计算特别试验区、“三网融合”试点工程、万国数据重庆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引导全球跨国公司、金融巨头、证券服务商等大综数据处理需求单位入驻。二是培育千亿产业集群。围绕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培育十二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包括以都市功能拓展区为核心的电脑、云计算与大数据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乘用车、摩托车、通信设备与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液晶面板等五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以城市发展新区为核心的天然气石油化工、金属材料、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五个市级产业集群,布局思科通信产品制造、长安集团新能源汽车、100套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1000吨镁薄板、1200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硅切片等重点项目,通过产业集群促进重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遵循“集群发展、垂直整合”的思路,将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打造成为产业核心集聚区,沿高新区、经开区、西彭、江津、建桥、璧山、花溪、同兴等外环沿线布局产业环形发展带,在万州、涪陵、长寿、合川、永川、荣昌、万盛、大足、綦江等重点区县的工业园区,引导发展化工新材料、电脑材料、光源设备、通讯设备、特种船舶、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和节能环保装备等,形成“双核带动、一环多点”的空间布局。
(六)积极探索融资体系的创新发展
一是积极筹建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财政拨款,设立天使创业基金、工业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创投参股重庆创投基金,推动成立先进制造业创投风险投资基金联盟,积极推动外资PE基金试点,为处于初创期的制造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及配套资金。二是大力促成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发展壮大。鼓励为先进制造业设立的信用担保分支机构、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担保机构入驻,加快推进各类大型集团财务公司、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公司引资落户,引导开展产业项目信息发布会,以项目落地额外补贴等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投资基金支持重庆制造业发展。三是推动新一轮制造业国企混改。从传统的资本性补助中拿出一定资金,形成产业投资基金,继续通过集团公司混改、企业改制上市、基础设施PPP、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员工持股“五条路径”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解决制造业资本多元化路径,推动重庆制造业国企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
参考文献:
[1]章昌裕.“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J]. 开放导报,2011(4):86.
[2]李大元,王昶,姚海琳.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8):23~27.
[3]周春山,刘毅.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影响[J]. 世界地理研究,2013(1):51~52.
[4]徐寅生.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之影响与应对[J]. 长白学刊,2012(6):105.
[5]罗凯,刘金伟.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浅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产业,2010(5):3.
[6]詹懿.再工业化背景下的重庆市传统产业升级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6):53.
[7]孙政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N].重庆日报, 2013—10—24(1).
[8]吕静,卜庆军,汪少华.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81.
[9]陈仁强,李春燕,张小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五主体”模型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84.
[10]刘吉超,庞 洋.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 未来与发展,2013(11):72.
[11]司建楠.节能减排战略:需加快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中国工业报,2015-8-24(B1).
[12]谭利,江月.节能减排政策传导机制及效果研究—以重庆市节能减排政策体系为例[J].生态经济,2012(5):92~93.
[13]胡新华. 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向比较与优化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