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5-11-08苏彩霞林枫江钟立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简式痛点针灸

苏彩霞,林枫,江钟立

(1.江苏盛泽医院,苏州 215228;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 210000)

临床上常用的疼痛评估量表主要以简式 McGill疼痛量表为代表,但这类方法主观性较高,对疼痛位置和程度的客观量化评估不足。从病理机制上来说,目前认为MPS主要是由于在创伤、劳损、过载、风寒、情绪及心理应激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神经肌肉接头处肌节收缩形成肌硬结,并在局部造成能量代谢障碍,最终形成压痛结节和紧张性条索[8,14-15]。这种病理机制提示,扳机点所在肌肉存在局部体质成分的变化,而针对体质成分进行量化测定,可能提供 MPS扳机点特有的新型疼痛客观量化评估手段。

由于针刺和温热治疗是MPS的两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为拓展疼痛评估方法并研发实用新型 MPS治疗技术,本研究在温针灸治疗 MPS的基础上,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配合基于人体导电性的痛点量化检测手段,对MPS的温针灸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为疼痛量化评估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颈背MPS患者均为 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我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患者血沉、类风湿因子、血尿酸等检查未见异常,排除颈、腰椎病及肩周炎,排除来自器质性和其他病变引起的疼痛。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39±11)岁;平均病程为(6.07±3.42)个月。对照组中男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44±12)岁;平均病程为(6.86±3.8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16]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①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颈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板滞,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颈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Bennett R等[17]在1999年提出的MPS诊断标准。主要标准分为①主诉区域性疼痛;②主诉疼痛或触发点牵涉痛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③受累肌肉可触及紧张带;④紧张带内某处有剧烈点状触痛;⑤测量关节活动有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次要标准分为①压迫压痛点可再次产生临床疼痛或感觉改变;②在压痛处横向快速触诊或针刺可引出局部颤搐反应;③牵拉肌肉或压痛点(扳机点)封闭均可减轻疼痛。以上满足5个主要标准和至少1个次要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是从可行性角度而言,域外国家规章司法审查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行政诉讼制度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对于行政规章的司法监督方面的具体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且将政府规章纳入行政诉讼附带审查并不影响现有司法体制和行政体制的运行与衔接,目前法院在行政诉讼审判依据中将规章作为“参照适用”的定位,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一种“审查”的意味,将规章纳入行政诉讼附带审查也是目前司法体制可以承受的范围,没有改变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三权分立”,根本上都是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将权力纳入监督视野的必要举措。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肾疾病,有出血倾向或治疗部位组织有感染;③孕妇或有发热、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同时服用镇痛药或激素类药物,可能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局部阿是穴、硬结、条索及肌紧张带。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直径为0.30 mm毫针进行针刺,根据部位及患者体质、肥瘦情况选取长度适宜的针具。每穴直刺0.5~0.8寸,以局部酸胀为度。针刺阿是穴及硬结处时,医者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病灶点,右手持针,针尖沿触痛反应点或硬结点进针后,缓慢穿过筋结后,将针顺时针方向捻转,缠绕肌纤维直至旋紧为止,人为造成滞针;再运用震颤法,使针身轻微震颤以增强针刺感应。针刺条索及紧张带时,可在肌紧张带及条索带内每隔1 cm处进行直刺。然后取长约2 cm的艾炷,套于针柄上点燃,治疗时间为20 min。

2.2 对照组

取穴及行针方法同治疗组。针刺得气后,每次选取阿是穴及紧张带各1对穴位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留针20 min。

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简式McGill疼痛量表

McGill疼痛量表包括疼痛评定指数(values of pain rating index, PR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3部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定。

3.1.2 痛点数量

痛点数量评估采用肌电阻测量仪(日本Physion MD型)。该设备通过测量肌电阻而评估人体肌肉僵硬度和姿势偏斜率。根据肌电阻值大小,用3种颜色表示痛点。严重疼痛为红色,中度疼痛为黄色,轻度疼痛为蓝色。治疗前后痛点检测结果见图1。本研究主要观察中重度痛点的变化。

图1 治疗前后痛点检测对比示意图

3.2 疗效标准[18]

痊愈:颈、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紧束感消失,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患处检查肌痉挛及条索状物明显减轻或消失。

好转:颈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紧束感明显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遇劳累或受凉后仍有不适。

无效:症状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两组治疗前后简式 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时间 PRI VAS PPI治疗组 治疗前 8.87±3.22 6.01±1.08 1.97±0.32(n=30)治疗后 3.61±2.871)2) 3.04±1.211)2) 1.05±0.681)2)对照组 治疗前 9.29±3.25 6.09±1.07 1.85±0.36(n=30)治疗后 7.18±3.27 4.55±1.161) 1.14±0.491)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简式 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PRI、VAS及 P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简式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VAS及PP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简式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痛点数量比较

由表 3可见,两组治疗前红点和黄点痛点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点和黄点痛点数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红点痛点数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点和黄点痛点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肌电阻测量仪痛点数量比较(±s,个)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肌电阻测量仪痛点数量比较(±s,个)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时间 红点 黄点治疗组 30 治疗前 5.34±4.35 5.14±3.00治疗后 2.53±3.121)2) 3.00±3.031)2)对照组 30 治疗前 5.46±3.31 4.61±2.87治疗后 3.50±3.911) 3.57±2.36

4 讨论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9]。MPS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机制相对明确、疼痛较为明显、干预手段研究较为深入的疾病,由此使其成为可供研究疼痛评估和治疗的临床模型[3,8,14]。本研究以温针灸为干预手段,以肌电阻测评作为客观量化手段,以临床常用的McGill量表为外部效度指标,从而为评估和治疗疼痛提供新视角。

在Simons和Tavell提出的255个扳机点中,有92%与腧穴在解剖位置对应,79.5%与腧穴在临床主治上相关,有 76%的扳机点的牵涉痛路线与其对应腧穴所在经络走向一致[20]。扳机点与腧穴这种在解剖和临床治疗的相关性提示,针刺腧穴治疗痛证的疗效与扳机点相关。从中医学理论来看,MPS属“痹证”“筋痹”“经筋病”范畴。本研究选取压痛点、肌硬结或紧张带内1 cm进行排刺,体现“以痛为腧”。采用排刺治疗方法,可疏通局部经气,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患部肌肉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治疗后PRI、VAS和PPI评分显著降低(均 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均 P<0.05),由此可提供温针灸疗效的校标效度证据。基于肌电阻的痛点测定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中重度痛点(黄点和红点)均有明显改善(均 P<0.05),并且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温针灸治疗 MPS疗效可以体现在肌电阻痛点指标上。

肌源性疼痛与肌肉僵硬和姿势不对称密切相关,而肌电阻变化则提供了肌肉僵硬程度的量化测度[8]。艾灸能改善微循环,调节血管舒缩,其温热作用对僵硬的肌肉可以起到明显的放松作用[21-23]。温针灸结合了针刺和艾灸两方面的作用,从理论上而言,可能对伴有肌肉僵硬的疼痛有更好的效果。本研究从主观评定和客观测度两方面提供了温针灸治疗 MPS的有效证据,从而证实该理论推测。然而由于受到样本量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对部位、经络和MPS伴发症进行分层对照和分析,从而使研究结论具有局限性,尚待进一步研究细化结论。

[1]Gerwin RD. Diagnosis of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J].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 2014,25(2):341-355.

[2]Borg-Stein J, Iaccarino MA.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treatments[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 2014,25(2):357-374.

[3]Jaeger B.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pain[J]. Alpha Omegan, 2013,106(1-2):14-22.

[4]Desai MJ, Bean MC, Heckman TW, et al.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J]. Pain Manag, 2013,3(1):67-79.

[5]Yap EC. Myofascial pain-an overview[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7,36(1):43-48.

[6]Celiker R, Atalay A, Guven Z.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J]. Curr Pain Headache Rep, 2010,14(5):361-366.

[7]Löwe B, Spitzer RL, Williams JB, et al.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omatization in primary care: syndrome overlap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J]. Gen Hosp Psychiatry, 2008,30(3):191-199.

[8]Mense S, Simons DG, Russell IJ.肌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9]Chou LW, Hsieh YL, Chen HS, et al. Remote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of the upper trapezius muscle[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1,90 (12):1036-1049.

[10]Buchmann J, Neustadt B, Buchmann-Barthel K, et al.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tissue tension in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areas before and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esthesia with complete blocking of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J]. Clin J Pain, 2014,30(3):191-198.

[11]De Andrés J, Adsuara VM, Palmisani S, et al. A double-blind,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botulinum toxi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myofascial pain in humans[J]. Reg Anesth Pain Med, 2010,35(3):255-260.

[12]杨延砚,周谋望,李玳,等.节段性神经肌肉疗法阻滞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31-1135.

[13]Desai M J, Shkolnikova T, Nava A, et al.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evidence for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he treatment for cervicothoracic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J]. Pain Pract, 2014, 14(2):185-195.

[14]Abbaszadeh-Amirdehi M, Ansari NN, Naghdi S, et al. The neur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dry needling in patients with upper trapezius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study protocol of 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BMJ Open, 2013,3(5):pii:e002825.

[15]Ge HY, Fernández-de-las-Peñas C, Arendt-Nielsen L. Sympathetic facilitation of hyperalgesia evoked from myofascial tender and trigger points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shoulder pain[J]. Clin Neurophysiol,2006,117(7):1545-1550.

[1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5.

[17]Bennett 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 and their evaluation[J].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07,21(3):427-445.

[18]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7-59.

[19]韩济生.疼痛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2.

[20]Dorsher PT. Can classical acupuncture points and trigger points be compar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disorders? Birch’s analysis revisited[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8,14(4):353-359.

[21]苏李,李亮,杨金生,等.艾灸对机体功能影响的现代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101-103.

[22]唐照亮.艾灸对血瘀证活血化瘀作用的研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1):21-24.

[23]杨华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国针灸,2009,29(11):897-899.

猜你喜欢

简式痛点针灸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简式测验在脑外伤鉴定中的效度分析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
有机合成题中信息迁移题的解题方法
羟基羧酸的多角度思维训练教学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