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图贸易结构的演变历程
2015-11-07杨育珍
杨育珍
[摘 要]恰克图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恰克图贸易商品量和贸易结构的变换体现了恰克图贸易的兴衰起落本文试图从恰克图边境贸易中的商品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分析恰克图贸易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恰克图;商品量;贸易结构;演变
历时二百多年的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是中俄经济来往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728年的《恰克图条约》正式开辟了恰克图作为中俄边境贸易的地点,最后在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后,恰克图贸易逐渐没落。
本文试图从恰克图边境贸易中的商品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分析恰克图贸易的发展历程。
恰克图开始之前,中俄贸易中输往俄国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主要是俄国贵族提供奢侈品消费,百分之九十的中国商品都是丝织品。恰克图开市之后,“南京布”的贸易量迅速上涨,很快超过丝织品。棉布的价格很快从1730年的一卷三卢布上涨到1737年的五卢布。与此同时,丝织品的贸易额却迅速下降。1737年丝织品在俄国进口中国总额中下降到23.5%,1761年降为20.5%,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后,由于宫廷奢侈,俄国对中国丝绸料子进口额出现了真正增加,但其在中国货进口总额的比重却进一步下降为12.5%。
与此同时,一种被俄商称为“南京布”的黄色土布在俄国市场上大受欢迎。因为“南京布”比较普及,并且价格便宜,十八世纪,“南京布”就在俄国市场上销售了数百万俄尺。因为普及率比较高,流通广泛,且价格便宜,成为最初在恰克图市场上充当等价物。这种价格低廉并且实用的棉布在俄国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恰克图贸易中还有很受欢迎的一种蓝色棉布,以中国名称“大布”著称。拉吉谢夫证实,到乾隆后期,输入俄国的中国棉织品的商品总额已等于俄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其中,“南京布”占八分之七,“大布”占八分之一。
19世纪以后,茶叶贸易开始在恰克图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茶叶的输入量和贸易金额所占的百分比都在急剧的上升,棉布的贸易量所占比重开始下降。1755年-1762年贸易额为713667卢布,而出口茶叶贸易量为48048卢布,占进出口总额的6.7%。到了19世纪,茶叶贸易额和出口量逐年增多,已占据主要地位。
由上表可以看出,1802年到1807年,棉织品的交易额还是2316000卢布,交易比例为46.3%,而茶叶的交易额是2165300,比例为42.3%;1831年到1840年,棉布交易额下降到165800,交易比例为2.1%,茶叶交易额上升为7551100,交易比例为93.6%;1841年到1850年,棉布交易额为35.7%,交易比例为0.9%,茶叶交易额为6218400,交易比例为94.9%。
可以看出,19世纪以来,棉布交易额逐渐下降,交易额所占比例到四十年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茶叶的交易额快速上升,四十年代占到交易比例的94.9%,几乎整个恰克图只有茶叶一种商品在成交。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恰克图的茶叶贸易额开始下降,情况如下:
恰克图茶叶贸易额的下降不代表中国输入俄国的茶叶总量有所下降,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茶叶由俄国商人从汉口经由上海再到天津再由陆路的恰克图输入俄国,而这一部分的茶叶贸易量是不统计在恰克图的贸易额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先后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的签订,使俄国商人取得在中国天津、张家口等内地经商的特权,打通了水路运输的关节,得到了在中国的产茶区直接采购和加工茶叶的特权。从此,俄商从中国运茶到俄国只要上一次关税就畅通无阻了,并取得了水陆两路联运的便利,俄商将茶叶用船从汉口沿江而下运到上海,再沿海路运至天津,然后走陆路经恰克图贩运到欧洲,大大节省了费用,所以俄商贩茶业突飞猛进,从1865年的1647888磅,到1867年猛增至8659501磅。由恰克图输入的茶叶贸易额受到了汉口茶叶贸易的严重影响。
中俄茶叶贸易对俄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普通居民的日常需求,还是俄国政府的税收需求,这才是促使茶叶贸易额一直上涨的根本原因。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恰克图的茶叶贸易额受到了汉口茶叶贸易的极大冲击,后来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之后,中俄贸易的地理方向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即陆路以新疆和恰克图为重点的进出口贸易变为以外贝加尔和黑龙江边界为主的贸易。至此,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恰克图茶叶贸易完全绝迹。
参考文献:
[1]特鲁谢维奇:《俄中通使与通商关系(19世纪之前)》,1882年俄文版,第173、171、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