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晓瑜: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

2015-11-07李怡霏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师

本刊记者_李怡霏

蒲晓瑜: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

本刊记者_李怡霏

蒲晓瑜,西充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充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充市中小学“十佳班主任”,“西充县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西充县名教师”。

在西充中学的会议室坐定时,时间不过下午一点半,阳光正好。蒲晓瑜端起手中茶杯押上一口,慢悠悠的开口说,任职中学语文教育多年,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一直践行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的那句名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弘道于心

“志于道”,道者,人生之追求,追求在于弘道于心。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用心去浇灌,真情投入。用心去见微知著,用心去追求卓越,用心去寻觅怡人的风景。

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教师这一角色不同的内涵。在农耕时代,人们把教师比喻为“蜡烛”“辛勤的园丁”;在工业时代,人们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蒲晓瑜认为,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改变高高在上发布权威结论或答案的角色,做一位学习者、研究者、引导者、创造者、合作者乃至参与者。“做一位终身学习者,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引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学习品质向良性发展的方向发展;创造性地工作,以提升自我;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优化教育环境;积极参与,打破‘唯教师论’的局面,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

蒲晓瑜认为,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路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要参与到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真理,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三段论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蒲晓瑜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展示目标→文本研读→激情讨论→互动交流→总结反思。将教学目标的制定权交给学生,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也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如何围绕文本,制定教学目标,参与课堂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身体力行,而非置身事外,与学生一起沿波寻源,感受语文的快乐。”

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语文知识,而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什么才是语文的良好习惯呢?“语文的良好习惯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让学生学会倾听,做最美的听众。在教学中明确倾听要求,渗透倾听技巧,注意倾听评价;让学生敢于表现,说出真情实感;披文入情,以读为本,不仅仅是阅读教材,还应该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课外读物,在读中养成熟读、背诵的习惯,推敲语言文学的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蒲晓瑜强调,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能使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读出层次、读出情感、读出内涵;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还学生静静书写的课堂,以激扬文字。在静心写作中培养规范地书写的习惯,培养规范、严谨学习的态度。”在静心写作中培养学生记录自己的思想,整理自己的思路,灵活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养成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从而实现从简单的复述,到跨越式的思维发展的最终目的。

自然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相应改变——蒲晓瑜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他认为变“教”为“导”,必须转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和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修德于性

“据于德”,德者,人生之内在,内在在于修德于性。人生需要真实的内在,而此内在在于务本修身,修德静性。

坚守教育理想,执着教学追求的过程中,教师个体难免会己心所扰,诱惑不已,迷茫徘徊,只有务本修身,修德静性,才能在理想追求中保持着那份可贵的语文情怀。

何为“务本”,教书与铸魂。这样说着的蒲晓瑜,语气铿锵,目光坚定。

他说,语文教育是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的能力,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就教书而言,他会刻意在“读书·作文·做人”“语言·文字·思想”“知识·能力·习惯”这三个层面上积极引导学生欣赏汉字文化、经典文化、现代文化,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铸魂而言,欲铸生之魂,必先铸师之魂。铸魂必修德静性,做一位有德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应是从容的、儒雅的、亲切的、谦和的、灵动的、深邃的。”

蒲晓瑜说,一位有德性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位“真”人。一位有“真”德性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位志存高远,热情洋溢的教师,既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还得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最后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其次他一定懂得用一棵树去唤醒另一棵树的真谛。通过唤醒学生,去关爱、去塑造和尊重学生。

还有,教师的德行还体现在责任感上。他会自觉地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他会让每一位学生的身上都充满创造的活力;他会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神圣职责。

最后,教师还要能做到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识,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践仁于行

“依于仁”,仁者,人生之根本,根本在于践仁于行。有“仁”于学生,达人立人于己心,和谐于学生,追求成功。

“仁者,人生之根本,教师之根本。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批评当时的教育——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象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改个不休,而对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水,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于此,我认为,教师之‘仁’在于师者心中存有对学生的‘情’与‘爱’。”

爱学生,亲近学生,抓好细节。一位语文教师只有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才能让学生对他的思想、知识感兴趣。蒲晓瑜与任教过的每一届学生都谈过心,拉过家常。在此过程中,他了解了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生活情况、思想动态、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情况。

例如,在了解到不少学生或和父亲或和母亲关系不和,甚而至于还有极个别的学生直言不讳地表示出对父母的怨恨与不满时,蒲晓瑜会引导学生要常怀感恩心,让学生认识到:你的父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像你们一样意气风发,如果你感到你的父母乏味、无聊,那是因为有了你的缘故。“事实上,你的父母并非乏味、无聊。父爱重如山,母爱深似海。”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蒲晓瑜一直践行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的那句名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蒲晓瑜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通过电话向父母问好,道声平安。同时建议学生不妨使用书信这种形式与父母交流沟通。无论是父母外出务工,还是和父母关系不和的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交流。

蒲晓瑜还举出《傅雷家书》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方式的好处。“也许,在你写完信时,心中的情感已经释放;也许,在读父母来信时,心中的郁结会消散。”

在抓细节上,蒲晓瑜也从不懈怠,他常常走近学生,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施教。每次考试结束后,他和学生一起分析答题情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爱学生,长善救失,宽严相济。教师的职责在于长善救失,宽严相济。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该真诚地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失误和违纪表现能够宽容,并给予明确的指引,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同时,一个有亲和力的语文教师,他并不排斥惩罚教育,而是能够让学生有申辩的机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教育。

“长善救失,宽严相济。宽有尺度,严有标准。宽容与纵容只有一线之隔,严肃与严厉自有天然的鸿沟。纵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敢正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横加斥责、粗暴批评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

任何人都会犯错,受教育的学生更会犯错。学生违了纪,犯了错,自当处罚,这天经地义。如何处罚?蒲晓瑜的原则是长善救失,宽严相济。为此,他常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所犯的错误。这样,宽容的心态自然产生。在他的语文课堂上,凡违纪的学生都必须写一份违纪自白书,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检讨。违纪自白书要详细地陈述违纪时的心理过程。对交上来的自白书,蒲晓瑜还会写评语。评语的内容或委婉批评,或激励奋进。

用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让学生感知生活,对学生毫不吝啬的鼓励的和信任,永远不表现出失望和嫌弃,这便是蒲晓瑜的教学态度。

爱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蒲晓瑜力争处理问题时公正、公平、公开。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公平的氛围,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也能感到自己的不足。

他认为,在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把目光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这一点非常重要。他觉得让每一个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看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会竞争的同时学会合作,进行相互的取长补短了。

而在对荣誉称号的评选上,蒲晓瑜会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评选;班队干部的确定,也坚持不由教师指定或任命,而让大家去选举。“爱学生,决不厚此薄彼的。我们需要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游艺于情

“游于艺”,人生之动力,动力在于游艺于情。游艺者,指修习学问或技艺。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修为,能笑对日出日落,乐情于教育教学,把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的人生动力,感受语文教学的乐趣,寻求乐意,做一个善教者,快乐地生活。

“语文教师的专业境界必须要宽广、博大的。一个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厚的理论素养、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精美流畅的教学语言的语文教师,他必然是一个善教者、乐教者,他的职业幸福指数也一定会很高。”

蒲晓瑜对语文有着近乎偏执的诉求,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他将所有美好的句子用来赞扬语文。在他看来,“语文教师的专业境界必须是激情、智慧的。一句名言,一首古诗,一篇散文,无一不是情感的载体。”他说,智慧的语文教师表现在他能从容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入性、表现教学内容的独创性、呈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境界划分,蒲晓瑜坚持必须要有创新、实践。他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它,不断修正,敢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十多年的语文路,蒲晓瑜仰视语文这座巍巍高山,俯身学子这片茫茫花海。孜孜矻矻,弘道于心,修德于性,践仁于行,游艺于情。“佛在心中,何愁十万八千路,卷呈灯下,不老春夏秋冬人”,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语文理想,和学生一起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圆我教师梦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