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转型绝不只是高管转型
2015-11-07穆胜
组织转型绝不只是高管转型
穆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中兴身处竞争激烈的ICT行业中,想要生存下来已属不易,它们如何能够“一边开车,一边换发动机”?相对于有的企业甚至在舒适的环境中错过了转型的良机,它们似乎更能审时度势,并没有如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一样受到路径依赖的限制。
高管层的平权心态中兴的高管层大多是本土培养的,如果说有的企业是在失败中怀念着过去的成功,中兴就是在失败中寻找未来的成功。
2014年,发布M-ICT战略,中兴又把自己否定了,提出要重塑“酷公司”,提出要CGO,提出要超前引领……每一个举动似乎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应有之义。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高管层的平权心态。在这个时代,领导者如同一个产品,必须保持迭代速度,才能与时代共舞。但没有平权形态,不能够与外界交互,就必然是封闭的,就必然不可能进入到“迭代模式”。
小步试错在和中兴的接触中,逃不过的话题是华为。为何华为在1998年就启动了IPD,而中兴直到2008年才启动HPPD,整体上几乎晚了10年?我把这个归结于任正非和侯为贵两位领导者的决策风格问题。认为前者做事喜欢研究透了以后全力投入,而后者则喜欢看到机会之后先小步试错。
全力投入和小步试错哪个更加合理?如果以结果论英雄,华为显然更加合理。任正非盯准一个战略机会后,华为立即会以军队般的执行力快速跟进,这种“高举高打”成就了业内世界第一的彪炳战绩。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任正非几乎是不可能复制的,而高科技行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从模式上看,中兴的小步试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当然,这种内生出来的“自组织”也可能更具备柔性。具体来说,小步试错造成了一种“开放面对变革”的组织惯性,所以,在若干次的组织模式(组织构架和流程)调整中,中兴并没有展示出太多“尾大不掉”的大企业病,基本都能按照高管层的决策迅速调整到位,试错已经成为常态。
全员沟通如何让员工能够在变革期与共同进退呢?这和中兴倡导的“沟通文化”有关系。中兴不仅在内部大力建设了沟通管道或平台,还成立了“组织文化部”专门来推动这种交流。事实上,一个企业的文化是没有办法“制定”而只能“形成”的。要形成这种文化,一方面要有分配机制的保证,体现公司的价值主张;另一方面,必须要有全体员工充分的互动。
在中兴的交流平台,高管是经常出现的。当前,组织文化部甚至用逆向导师制为载体,提出管理者要“重做管理者,重做新员工”。
组织转型不是高管转型,甚至也不是管理者转型,更多的还是员工的转型。要让员工投身其中,必须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而不是把他们当工具),给予他们充分的信息,让他们寻找自己愿意的方向。否则,管理者再大的决心也难逃小马拖大车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