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美术教育中直觉能力的培养
2015-11-05周明霞
文/周明霞
浅谈中学美术教育中直觉能力的培养
文/周明霞
随着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这波大浪潮的全面展开,各类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举措也正紧锣密鼓地实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也应该在现代化的教育观和艺术理念指导下有一个实质性的体现。因而,站在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高度则更需要从个性、情感以及创新精神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的影响,进行探究。使艺术教育中可操作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本文重在论述:通过对直觉理论地认识、实践,尝试探索直觉能力对现阶段青少年艺术创作的影响。从而,促进艺术教育和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
一、直觉理论对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直觉一词,生活中经常涉及。何为直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它依赖已经获得的知识储备和主观经验,是诸多印象中产生的最为直观和深刻的一种感受。远至西方的哲学大师柏拉图,曾有言“直觉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层次。”近至当代法国文艺理论家玛丽坦,认为创造性直觉是源于人类灵魂的最高地带,是一种纯精神性的活动。甚至在文艺评论家克罗齐的眼中,直觉就是艺术。
纵观古今,对直觉的认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递进式的加深。为现代美术教育开拓路一个崭新的领域。对直觉理论的研究,意义不可小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很多概念和规则不断约束着自我意识高涨的青少年。艺术教育领域的陈规旧律亦是如此。
个人认为,基于儿童阶段的绘画训练和发展,青少年阶段的绘画理应更注重直觉能力的培养。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早有此总结,认为越是成人应当向儿童学习美术。因其本身特有的认识、思维和自我表现方式使其创作在不限定想象和表现形式的前提下很快就能进入创作状态。也可以说,直觉理论是儿童画形成的依据。而脱胎于儿童时期的青少年对直觉的把握相对成人会更直观,似乎对艺术的终极追问再一次回归到原始状态,回归到直觉,这就为青少年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理论动力。
二、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依旧离不开直觉能力
直觉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方面,它还直接作用于人的一生甚至各行各业。比如:艺术家对于生活中寻常事物的审美发现;农民对于农作物、气象的主观预感;公安干警的敏锐洞察力;演员忘我的喜剧表现力;美食家独到的味觉;女性独特的第六感觉……可见,不管何时从事何事,如果能注意发掘和运用直觉理论可以取得更为便捷的效果。这种“高层次”的直觉不同于儿童的直觉。如果说儿童的直觉是无意识的,是其感官综合感觉的话,那么青少年的直觉则更多地向成年人靠近,即“高层次”的直觉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基本概念,同时在此基础上构成个体的新的直觉。
三、直觉能力在其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1、情境渲染
“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克罗齐如是说。课堂情境的渲染离不开空间环境,环境通常可分为空间设计、材料配置以及气氛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课堂上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学生的情感调动、情感的抒发都要直觉。它的发挥会对它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创造潜能开发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及用于标示、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基于这个理论,笔者在践行以上氛围渲染的同时,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很多尝试。
在《造型.表现》模块中,涉及到动物造型的内容,笔者改变了过去只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联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使学生的思维表现的非常活跃。这样带有主观联想性的表现使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达到“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摘自美术课程标准)的效果。许多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具有开发作用。美术实践也可以说是直觉感受的结果。换句话说,美术离不开直觉,它决定了美术教育对此阶段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的独特作用。
3、审美因素的全程渗透
审美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现阶段艺术教育服务于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作为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重要元素。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以审美情感为先导,在以情感为主要手段的前提下于愉快教育结合在一起。同时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完善,使其能主动地、全面地发展。无论从方向的选择还是社会需求角度来讲,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绘画技法传授(毕竟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审美能力相对较弱,审美意识更是模糊。然而正是这样,也是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意味着有许多可能性。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直觉在作品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而在具体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相关概念,对美也有了一定的直觉层面上的认知。
克罗齐认为,审美创作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诸印象——表现(即心灵的审美的综合作用)——快感的陪伴(即审美的快感)——由审美事实到物理现象的翻译(运动、线与颜色的组合、声音、音调等)。不难看出,第二阶段才是审美教育中灵魂性的因素。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通过艺术教育、写生实践体验大自然从而获得主观的、灵魂性的感悟,使创作直觉更加敏锐。反过来,直觉的加深更加促进技法的灵活运用。使其艺术创作体验更加深刻。另外,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重在保护学生直觉以及把握基本欣赏方法的同时获得他们自己对作品的主观评价。
总之,美术教育至于素质教育不可或缺,它是培养学生直觉特性获得个性完善、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人的潜能无限,注重青少年阶段的直觉培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实质上实现从传统美术教育向现代美术教育的转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江南中学)
作者简介:周明霞,女,汉族,江苏淮安,美术教师,硕士,江苏无锡市江南中学,水彩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2-0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