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全国卷背景下的高考复习路径

2015-11-05甄翠媛

亚太教育 2015年36期
关键词:儒学命题历史

文/甄翠媛

浅谈全国卷背景下的高考复习路径

文/甄翠媛

高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具有以考促教的导向性。全国卷高考命题逐步从学科立意转向历史学科素养立意。本人就全国卷的特点总结出高考复习的三条路径。

一、养成史料阅读习惯,提升史料信息能力

全国高考“历史学科命题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和新情景的创设,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①要适应全国卷的命题和考查,就得加强材料阅读和分析对比概括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体现呢?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阅读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黄牧航教授给我们列出的书籍,如《全球通史》、《新全球史》、《中学历史教材参考》等历史教学类期刊。②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主题,依据教学重点难点,精选史料,只要用到位,哪怕一课一则史料也可。在课外,阅读方式可以采用师生每周定时反复阅读一篇经典文献,并要求学生写“内容摘要”,教师主要起示范、引导与分析指导作用,实现阅读对学生历史素养养成的浸润之功效。③

二、把握时代潮流,培养历史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伟先生在《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一文中指出: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认识学习历史更深远、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意义;另一个方面,还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历史意识也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下面以2015年的儒学大发展与创新题为例加以分析研究。

习近平主席多次论及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倡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④。2015年的儒学大发展与创新题,紧扣时代脉搏进行高考题目的设计,把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中第二问“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 分)”意在表达尽管儒学在不同时期都有所发展,但始终一脉相承,透过现象理解儒学的本质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第三问“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立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领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鉴于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高考命题关注社会热点(含长效热点)问题的考查。历史教学要注意判断、把握时代潮流,应重视历史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在学习、思考中汲取历史智慧,从而关注现实、指导现实,做到学以致用。

三、依纲靠本,中外关联,培养历史表述能力

尽管全国卷命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但都是以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的考查。

2014年全国卷1第40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出现的背景。(背景答案: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015年全国卷1第40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

由上可见,全国卷主观题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不能理解他人的解释,不占据足够的材料也无法得出自己的解释”。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扎实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教科书依然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我们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必须把教材中重要的史实讲明白,同时要注意历史的中外关联,因为“突出强调某一地域历史的主体性,容易忽视现代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该地域社会的具体历史实际,难以适应世界整体运动为对象的研究”。⑥中外关联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中外重要的历史现象,理清因果关系,“有利于对历史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卷参考答案的背景原因与广东卷的答题思路有较大的不同。例如,上述2014年全国卷1第40题第一问,宋应星科技成果特点出现的背景用广东卷答题思路表述应为: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海禁政策;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文化上文化专制,程朱理学束缚。可见广东卷答题思路侧重大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全国卷原因背景答案(见上面题目)更具直接性。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依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突出单元和专题复习,整合教材主干知识,建立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性把握,同时加强审题和规范答题指导,如何审题,如何遣词造句,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历史表述能力。

高考是教学的风向标,准确解读高考试题是确定教学备考方略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备考更具针对性、方向性。根据试题变化来精心安排日常教学,提升学生对高考的适应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海中学)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

②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 (1).

③王继平.《灯火阑珊处》,《中学历史教学》,2015 (9).

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4.

⑤任世江.《关于完善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03 (12).

⑥邓欢.《“中心观”的摒弃与多元化观点的树立》,《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

⑦同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2-0036-01

猜你喜欢

儒学命题历史
儒学交流在路上
新历史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