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材创造性使用刍议
2015-11-05洪思思
文/洪思思
一、合理拓展,让教材“实”起来
“实”就是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掘资源,为学生寻找最适合他们的课程资源,让教材丰盈充实起来。教师在补充教材材料时一定要寻找能真实表现生活,能带动学生回归生活的材料,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当我们翻阅品德教材时,我们发现教材在图文并茂时留有大量的留白,这些留白实际上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与教科书对话的平台,它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方便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明白“留白”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自觉地用各种方式与教科书进行对话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
二、取舍合理,让教材“立“起来
“立”指的是立足于学生学情,使教材鲜活,立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具有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认知现状,然后根据教师自己的风格,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合理地取舍增删,重新建构,将孩子的生活融进教材,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水的危机》一课时,课本呈现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淡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水质分类的标准和2003年中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显示图,水污染严重。考虑到水质分类的标准和2003年中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显示图这块内容对本课教学目标达成的意义不大,且对生活在厦门孩子来说这样的内容是较为陌生有距离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大胆删除了,让孩子作为补充学习资料在课后阅读。我校地处湖边水库附近,前段时间刚好发生了“湖边水库死鱼事件”,这一事件就发生在孩子的身边,离孩子的生活很近,为此我便把这一事件加入教学之中,很快就激起了孩子强烈的兴趣。我便趁机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湖边水库会出现大量的死鱼?于是他们组成调查小组进行探究,有的访问附近居民,有的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有的到湖边水库实地考察,通过调查他们了解到人为的污染导致了死鱼事情,也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只有当教学与学生同步,孩子和教材有了共鸣沟通时,教材才能变得立体鲜活起来,教学也才能变的有效。
三、动态呈现,让教材“活”起来
“活”就是要让教材中静态的文本动起来,具有生命力。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图片文字等静态的内容变成动态的活动或者影像,激发学生兴趣。
(一)再现真实事件,促进生活体验
真实事件的再现,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教材中陌生内容的体验。历史题材的教材内容较枯燥,而且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光凭教材上的几句话,几张图,远远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真实事件的再现,让学生能较快走进历史,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教学《不要忘记》一课时,我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惨不忍睹的历史画面,把孩子带进了那段日本侵华的屈辱史中,在怒吼的课堂中,许多学生脱口而出“禽兽不如,惨绝人寰,抵制日货”,激发了孩子的爱国情感。但在课堂上,学生间也曾引发争论,一个孩子说血洗东京,一个孩子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于是我便见势为后者鼓掌,并出示胡锦涛的一句话: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我及时的点拨引导,学生便更深刻的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灾难,落实就要挨打的事实,也认识到了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惜和平。
(二)巧设活动,体验真实生活
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小表演”,“小剧场”,“小调查”等活动性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只静态的文本,缺乏生命力,只有让这些动起来,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当然这个“动”并不是放任自由,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巧动”,是将学生置身于他们喜爱的,能充分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活动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发自肺腑的内心感受。如在教学《走进残疾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一位老师这样设计:首先创设了学生模拟残疾人生活的情境,比如盲人取物,单手穿衣,手语传话等,接着教师问“刚才你模仿是哪些人?你最想说什么?”一个孩子说:“我扮演的是盲人,我觉得很好玩。”老师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只能自圆其说:“其实,我们应该从刚才的活动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另一个老师却是这样设计:他先问学生平时穿一件衣服要花多久的时间,学生回答说5秒,他找来一位学生做了演示,然后在一旁掐秒表让学生尝试单手穿衣,再请学生谈刚才单手穿衣的感受,学生有的说:“一分钟过去了,我只穿进去一只手,好难啊”有的说“实在太难了,我用嘴巴去咬拉链,嘴都用上了,衣服到现在都没穿好,残疾人的生活真是太不容易了!”等,最后老师小结:“穿衣服只是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一件小事,但是对残疾人来说,却是那么的不容易!”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孩子入境,使孩子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方简单的一件小事,残疾人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一点引发了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只有以生为本,以目标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托,灵活使用教材,让教材“实”“立”“活”起来,才能让品德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实践性得到体现,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社会生活。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2]付宜红.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人民教育,2003(7).
[3]郑志亮.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J].学周刊b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