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网络资源 巧上农村品社课

2015-11-05刘建华

亚太教育 2015年36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品德与社会网络资源

文/刘建华

善用网络资源巧上农村品社课

文/刘建华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但农村学校的学生知识面窄,见识少,对祖国的地理概况、秀美山川没有亲身体验,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缺少感性认识,对祖国沧桑的历史更是了解甚少。由于缺少相应的基础知识,给品德与社会课中爱国题材的课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农村学校“优教班班通”项目的开通,使信息化教育引进农村课堂成为现实,有力地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农村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网络资源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认识祖国部分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等。因此,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是,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知识面窄,接触事物少,很多孩子甚至没有走出过自己所在的乡镇,对祖国的经济发展、地理风貌及历史概况知之甚少。实际教学中,凭借《品德与社会》课本中有限的图片和简要的文字说明,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农村学校“优教班班通”项目的开通,使信息化教育引进农村课堂成为现实,有力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将传统教学条件下难以达成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下面结合本人长期在农村学校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品德与社会》学科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教学。

一、展示海陆疆域了解祖国概况

“祖国”一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相对较为笼统、抽象的词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祖国的概况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学生心中对祖国树立初步的概念,使爱国情感找到物质的依托。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用教师的语言进行描述显得十分苍白,难以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祖国疆域的清晰轮廓,网络资源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这一问题。

例如五年级上册《祖国有多大》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祖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海陆疆域有多大,有哪些邻国,各省份的分布情况等这些内容,单凭课本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我国的陆地面积有多大,首先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欣赏一段北国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视频,然后突然转换镜头,将视线转入桃红柳绿,花团锦簇海南三亚,并告诉学生这是同一个季节我国北方和南方截然不同的两种风光。接着再给学生展示早晨七点上海和乌鲁木齐的情景,体会两地的时差。通过视频感受我国南北温差,东西时差的基础上,学生便对我国疆十分域辽阔形成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在告诉学生我国的陆地面积之后,展示中国地图,通过动画演示,将我国的邻国、海洋等逐一展示,并将我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日本、韩国、菲律宾等进行比较,教师适时引导,祖国幅员辽阔的印象自然在学生心中形成,“祖国”一词的概念在学生意识中就更加明确了。

二、呈现秀美山川树立卫国志向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整合了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教材中多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风景名胜等,将祖国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从小树立保卫祖国志向的良好途径。但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受各种条件限制,绝大多数学生尚未亲眼目睹过祖国山河的优美风姿,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认识仅局限于少数的图片和文字,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缺少感性认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优教班班通”网络资源中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有效地弥补了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不足,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蹊径。

例如五年级上册《江山多娇》、《祖国的宝岛台湾》,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等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赞美祖国的秀美山河,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课堂上,通过动画演示我国的地形地貌结构,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展示雄伟的长城,巍峨的泰山,奔腾的黄河,浩瀚的长江,秀丽的台湾,庄严的天安门,威武的兵马俑,美丽的南沙群岛,秀气的钓鱼岛等风光,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配以教师动情的旁白,学生宛如身临其境,祖国的壮丽与伟岸在学生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用煽情的语言告诉学生,如此美丽、壮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都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是祖国神圣的领土,保护好它们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对祖国的秀美风光形成一定的认识之后,教

师加以适当引导,保卫祖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志向自然在学生心中萌发。

三、再现荣辱历史激发民族豪情

“了解一些我国的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知道我国古代文化和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知道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以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抗争,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这些都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关融合历史题材内容教学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由于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要把学生带进久远的历史,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共鸣具有较大的难度。教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将体现历史事件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入课堂,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很大帮助。

例如五年级下册《追根寻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两个单元的教学,教材中介绍的古代器具在孩子们眼中并不稀奇,甚至觉得这些老旧的东西不值一提,他们不知道古代的这些发明与创造对于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重大意义。课堂上通过利用多媒体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视听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青铜制造、建筑、医药等发明创造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能更好地帮组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屈辱史,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人民群众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随着中国的发展,沧桑的历史已渐渐远去,但教育学生牢记历史,增强民族意识,仍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不屈的中国人》一单元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了解这段在他们生活中几乎找不到什么痕迹的屈辱史,体会中国人民饱受的苦难,激起学生保卫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热情,课堂中引入《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相关的典型事件的图片和视频就是一种良好的途径。让学生在大量的视听资料的感染下,仿佛走进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使心灵受到震撼,希望祖国强大,民族昌盛的情感得以培养。

四、分享发展成果立志建设祖国

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享受祖国繁荣带来的实惠,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建设祖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然而在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等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还不足以代表祖国腾飞的经济和科学技术。为了让这些对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缺少切身体会的农村孩子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中国发展纪录片,欣赏祖国城市建设成就的图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巨变,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四年级下册《交通与生活》、《通讯与生活》及六年级上册《腾飞的中国》等这些单元的教学,课堂上通过播放我国高速发展的公路、高铁、航空建设给人们出行带来的方便,多样、快捷的通讯进入千家万户,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军队建设,花园式城市带来的舒适生活环境,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生活等,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我国社会的发展成果,使学生为祖国的全面高速发展感到自豪,激发学生树立起建设祖国,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将不断深入,对于身处相对闭塞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渠道。相信网络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会让农村学校的品社课堂更加精彩,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更好地实现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2011版新课标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韩永平.萧山教研室,《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课文的有关背景知识与教学要点介绍.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2-0017-02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品德与社会网络资源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对等网络资源搜索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