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结合 无痕渗透
2015-11-04郑锦萍
郑锦萍
崔峦老师说:“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写作方法呢?名师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于老师根据第三学段“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课标要求,紧紧抓住本课阅读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导学生既悟意(课文意思)又悟法(文章写法),读写结合的策略令人拍案叫绝。
策略一:自悟写法,滴水不漏
课文中伯父谈“碰壁”这件事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的,为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其表达方法,于老师这样引导:
师:第三段讲了一件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的事。这件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尤其是这句话更难读“四周围黑洞洞……”,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体会说话人的语气。我想,虽然它很难,但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
(生练读)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生读)
师:读了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这是周晔交给你的一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加上什么旁批?再读一读,拿起笔来加,写一句话也行。
(生默读,写旁批)
师:请大家说一说。
生:这一小节动作描写很生动,很形象。
生:写得真好,把伯父说话的动作写出来了。
生:观察很认真仔细。
生:提示语写得好。
生:外貌描写很细致。
师:我想,今后你们准会写提示语。好,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哪一点不像……一动一动地”)
师:鲁迅先生留着胡子,笑起来一动一动地,描写得多细致呀!请你接着往下读。
……
阅读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在指导文章的写作方法时总是运用纯知识的教学语言,如“这段话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把诸如此类的语言知识或概念硬塞给学生,学生除了记住一些写法名称外,往往不解其中“真味”,更不要说在习作时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老师这一片段教学则很好地体现了“语言功能教学”,即教师没有一板一眼、越俎代庖地讲解写作特点,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主题的单元中,学生已学习了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于老师以此为起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给周晔写的这段对话写旁批。学生通过研读,学着教师的口吻进行写法点评,终于领悟到在对话中加入人物说话时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提示语能够把小周晔与鲁迅的对话场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人物的形象会显得更为灵动、丰满。从提示语中也可以读出鲁迅的幽默、小周晔的天真幼稚,描写的语言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最后于老师很自然地点出:“我想,今后你们准会写提示语了。”于老师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写法的真谛,在读中体会写法的妙处,如春风化雨般无痕地渗透。
策略二:抓关键词,水过无痕
文中作者运用一连串动词表现爸爸和伯父救助黄包车夫的过程,写得细腻传神,令人感动。于老师在教学中别出心裁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方法:
(出示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语段,让学生读)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请你们看这一小节。这一小节,我想在黑板上板书,但是我拿不准,请你们读一读,画一画,哪些词应该板书?
(两名学生上前板书:跑、扶、蹲;半跪、夹、拿、说、敷、扎)
师: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
生:这些词是写爸爸和伯父帮助拉黄包车的人,是一些描写动作的词。
师: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是怎样的人?
生:助人为乐,有爱心。
师:有一颗爱心、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体会。
师: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
(生读“爸爸跑到……扎好绷带”)
……
这一片段教学重在抓关键词体会写法的好处,真可谓找准了着力点。作者运用一连串动词具体写出爸爸和伯父为黄包车夫包扎伤口的过程,写得传神细腻,入木三分。于老师先让学生画出哪些词应该板书,当学生上前板书时他追问道: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什么原因?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是怎样的人?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明白抓住关键词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最后于老师轻轻一点:“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从而向学生渗透“习作时为了把一件事写具体,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这一写法。
策略三:从读到写,水到渠成
读写结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以读悟写,以读促写,是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于老师在教学“伯父救助黄包车夫”这一内容时,巧妙地利用“饱经风霜”一词进行读与写的综合训练: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突然发现似地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师: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让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
(生写完到讲台前读)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光着双脚,手上的皱纹很多。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帽沿上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的时间一定很长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把这段话抄在你的小作文本上。
……
从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习作方法要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才能转化为作文能力。于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看似“突然想到”,实则精心安排。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稚嫩的笔写出贫苦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而饱受磨难的令人同情的形象,从而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也使学生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小练笔训练,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内化的体验外化为笔下充满灵气的文字,使理解和运用彼此交融,和谐运用,真是一箭双雕。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阅读和写作犹如鸟之两翼,离开了谁都如折翼的天使,怎么飞也飞不高。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也如是说:“阅读与写作犹如人体的呼吸吐纳一样,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融合,使它们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乳交融的境界,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思无止,行无止。我们要向于老师学习,注重结合阅读教学教学生作文,使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无痕渗透,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