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探析

2015-11-04张建梅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传统文化

张建梅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三民主义理论的内涵以及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哪些方面思想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三民主义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想及局限。

[关键词]三民主义;西方思潮;传统文化

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理论

1、孙中山简介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孙中山,本名孙文,是中国政治家、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更重要的是其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1940年,孙中山逝世15年后,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2、三民主义内涵分析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推翻统治了千百年的封建制度和满州政府建立后就一直存在的民族歧视。其主要目的就是推翻满州政府的统治,光复汉人的天下。孙中山曾提出:“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来中国多事,长驱入关,减我中国,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结合中国国情,是对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然而中国在当时是小农社会,广大的穷苦农民还尚未理解民主共和的概念,若要想动员、引导其走向民主共和道路,又需要借助于权威的力量,这力量便与三民主义所想要铲除的专制制度又相类似。如此,孙中山便设计了公民拥有权利与先进知识分子代替公民使用其权利的民权主义。

然而,民权主义将民权交到政府手中是政府的决定而非公民个人的决定,也就是“公意”而非“个人”。孙中山将个人民主权利的领导权交到有先进意识的人手中的想法是有正面意义的,但是,他也承认人民对于领导者的监督是很有限制性的。如若领导者将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前,受到了权利的诱惑而人民又缺乏对领导者的监督权,那么很可能会违背孙中山的初衷,将中国最终引上专制独裁的道路。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即是尽量减弱贫富差距,富者不能仗势欺人,不能欺凌贫者。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的是改善农民和工人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还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孙中山曾说过,“我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中的生活,群众的生计与生命。”他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将人民的幸福与生活的安定作为自己毕生的革命目标。

“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是当时社会情况下,广大穷苦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土地,农民才能不再受压迫和剥削。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提出的,土地永远是根本问题。构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土地国有化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权,然而征收土地税的方法并不能够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到民主革命中。所以,最后“平均地权”只是一个观念却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实施。

二.“三民主义”理论溯源

1、西方思潮的启发。

十四岁的孙中山有机会能够去夏威夷檀香山就学,回国后又去香港继续读书。从小他就接受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洗礼,所以三民主义的来源首先就是西方思潮。在政治思想上,他吸收了美国政治学者威尔可斯的“全民政治”理论,认为国家的责任在于“设立政府,为人民谋福祉”。而他所提出的“平均地权”是受到美国学者亨利·乔治土地改革理论的影响,在《进步与贫穷》一书中亨利提出了“主张政府对土地征税或者收购地主土地,把土地的增值部分收归公众所有。”

2、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虽然孙中山十四岁便外出读书,接受西方教育,但是他从小所受教育为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这也是三民主义来源之一。不论是从民族主义来说,他强调的振兴中华,发扬自己的道德观和思想理论,从未强调学习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还是,民权主义也是借鉴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民生主义,早在周朝实行的井田制就体现出了民生主义。

3、孙中山的理论独创。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不仅参考了西方的思想,并且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还加入了近代开明知识分子的思想,如受到梁启超的影响而产生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最后还有孙中山本人的思想,如《建国纲领》中就有许多他自己独创的理论和政策。

三、“三民主义”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想及局限

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看出,他是想要建立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对外拥有主权,争取平等权利;对内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实现人人平等,消除贫富差距。这些都是基于孙中山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且三民主义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是一种良性发展的关系。然而“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目标之间不论是在策略的出发点还是路径上是有矛盾之处的。

民生主义主要是平均地权,目的是让“耕者有其田”。但是在提出将地价核定,多余的钱财归国家所有后,民生主义就改变了其原有的意义。孙中山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除地主,而是让农民成为不贫不福的中产阶级,发展中产阶级的力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然而,民权主义其实是要建立一个“强政府,弱社会”的国家,这就与民权主义本身相违背了。民权本身是指人民当家做主,平等自由。但是人民并没有获得实际可支配的权利,而是让有先进思想的领导者代为实行其权利。考虑到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民智未开”,所以只有将权利由领导者掌握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结语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说,孙中山既考虑到了国家的稳定,又关怀劳苦大众,以民为本。虽然三民主义也有其悖论之处,但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促进国家民主富强,确实令人钦佩。

参考文献:

[1]卢玲.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探析[J].人民论坛,2013(8):180-181.

[2]吴珍.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溯源[J].兰台世界,2013(22):118-119.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传统文化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与时俱进是思想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动力
抗战时期何干之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论孙中山“三民主义”和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异”与“同”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