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2015-11-04杜彬
杜彬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主要内容,汉字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汉字基础对学生语文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我们通过对以往语文教材的分析,发现汉字教学部分内容较为单一、枯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汉字掌握情况较差。为此,就语文识字教学谈几点看法。
汉字教学字理中国文化语言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2011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宏观调控的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识字问题。”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汉字,是现代汉语的母体,汉字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学习能力很难提高,从根本上讲,汉字是最大的障碍。把好识字关,语言的发展就会快速进入高效的轨道。因此,小学阶段必须重视识字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而识字教学就犹如楼房的地基,是基础中的基础。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利用教材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快,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二、汉字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基本字源识字
可以由作为构字部件的独体字入手,后教由这些独体字组成的合体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文”和“字”做了如下解释:“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如汉字中比较常用的构字部件有:口、土、人、日、月、山等,这些汉字对于即将参加HSK六级考试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浅显易掌握的。从这些字入手,教学生有这些独体字组成的合体字。在合体字教学时,首先需要对文字的构字部件进行分解、对偏旁部首进行分析,结合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加以说明。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要先记住偏旁部首,才能记住后面更多与其有关的汉字。
教学案例:
2.会意字“信”。“信=人+言”。但人说出来的话(言)要有诚信,故“人”+“言”为“信”。这个字也有另一种说法为“从言,人声的形声字”。
(二)结合中国文化和文字的演变过程进行教学
汉字的演进大致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殷商时期——甲骨文
2.西周时期——金文
3.春秋战国时期——简帛文
4.两汉时期——篆文、隶书
5.三国时期——楷书
宋建华先生在《汉字理论教学》一书中指出:“汉字的构形思维模式,是古代人的生活文化形态的具体投射,缺乏汉字取象认知的基础,则不易掌握古人构字的旨趣所在。”
教学案例(参照李守奎先生课堂教学案例): 通过以上的例子说明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古代的故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娱乐中记住汉字的演变过程,只有理解汉字的本意,才能牢记汉字的写法。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多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不仅学会一个故事,还要从故事中学习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和独体字的古体,以便更好地开展其他汉字的学习。
(三)从汉字与语言的关系入手进行教学
虽然汉字与语言各自独立,但他们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词或语素。没有了语言,文字则不再具有生命;没有了文字,语言便无法记载。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记忆汉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别字,混淆字形相近的字。将这些文字拿来给学生单独记忆,难以加深印象。教师应将易混淆的字进行归类对比,使学生加深印象。汉语里的部首有着各自的表意功能,大多数是一类事物的代表,犹如英语里的词根词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部首的表意功能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记住每个部首所表示的含义,便于理解加深记忆。
下面通过对“辩”“辫”“辨”的分析来说明汉字与语言的关系。
“辩”,繁体字作“辯”,《说文解字》对其的解释为“治也,从言在辡之间”,意思为“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例如,《列子·汤问》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辩”字的部首为“讠”,同“言”,小篆作,《说文部首形义新证》中,对“讠”的解释为“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从口,凡言之属皆从言。”“辩”辩论,争辩,需要用嘴去说,通过语言来进行辩论,所以在表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的含义是时,用“辩”。
“辫”,繁体字作“辮”,《说文解字》对其的解释为“交也。从糸辡声”。意思为“交织、编结”。例如,《梁书·西北诸戎传》中“女子头发辫而不垂”。“辫”字的部首为“纟”,同“糸”,小篆作《说文部首形义新证》中,对“纟”的解释为“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辫”交织、编结、把头发分股编成带状物,所以在表示像辫子样的东西时,用“辫”。
“辨”,繁体字作“辨”,《说文解字》对其的解释为“判也,从刀辡声”,意思为“判别,区分,辨别”。例如,《乐府诗集·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由以上對“辩”“辫”“辨”三字的来源以及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汉字具有表意功能,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辩”字的部首“讠”“凡言之属皆从言”;“辫”字的部首“纟”“凡糸之属皆从糸”;“辨”字的部首“忄”“凡刀之属皆从刀”。我们可以从中总结论,在汉字中,带有“讠”部的,多于说话有关;带有“纟”部的,多于像辫子、丝束一样的东西有关;带有“刀”部的,多与判别、区分、辨别有关。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应注意举一反三,对于易混淆的汉字进行归类,对其偏旁部首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部首所表达的含义,这样在记忆汉字的过程中则可大幅度减少错别字和易混淆字。
三、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建议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但是由于现在教材版较多,一部分教材对于识字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并不是十分合理,导致了一些地区或学校的识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思考影响汉字教学效果的因素,因地制宜,找出适合的汉字教学方法。这是一项具有很高挑战性的工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学形式要丰富多样,低年段孩子好奇心较强,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厌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利用幻灯片、音效、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工作在整个小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工具,是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要让学生多识字,为提高语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三种方法和几种建议对汉字教学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比较可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对教学法进行了实际教学操作。在现实课堂中,本人已多次运用上述提及的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汉字、记忆汉字的兴趣。且学习过后,不易遗忘,学生在学习过后,大部分人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课后仍可自行对汉字加以分析记忆,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序.
[2]宋建华.汉字理论与教学.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9.
[3]蔡信发.六书释例.台湾图书馆出版,2009.
[4]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新证.作家出版社,2007.
[5]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宋建华.汉字理论与教学.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9]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