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实践探索
2015-11-04陈振龙
陈振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较好的结合,形成合力,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实现教育1+1≥2,5+2≥7。由于近几年教育政策的变化,更多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划入我校,再加上时代的变迁,“70后”“80后”家长是学校家长的主力军,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学生。为了进一步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探索家校合作的新机制。
家校合作合作意识沟通渠道一、增强家校双方的合作意识
家校合作,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首先要增强家校双方的合作意识。
1.统一思想。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长心灵的寄托,是家庭未来的希望之光;同时孩子在学校中,是学校学习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骄傲的资本。我们正因为孩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密切了彼此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深入密切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尊重理解。家长与学校,特别是家长与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家长要理解教师,教师的行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教师要关注50个左右的孩子,难免有疏漏错误;教师也是普通的人,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要照顾等。同时老师更应理解家长的爱子之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切,重视沟通的方式与技巧,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承担学生产生问题的责任,渴望家长的密切配合。
3.明确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意识到自己教育的力量,以及家庭教育影响的深远,不能把教育的责任一味的推卸给学校,要配合学校的管理,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学校应积极地营造开放、互动的家校合作氛围,在制度上和财力上予以保障,使家长参与、监督学校的权利切实落实,使家校合作有效开展。
二、拓宽家校合作的沟通渠道
家校沟通的渠道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等传统渠道,也有校讯通、微博、微信等新时代的交流渠道。我们要发挥各种渠道的作用,拓宽家校沟通的路径。
1.创新传统家校沟通的渠道。我们不仅开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等活动,还赋予班级权利,可以创新这些渠道的活动形式。如家长会:有“头脑风暴”交流会,以主题讨论形式,沟通解决孩子的问题;成长展示会,将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汇报给家长听,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艺展示会,以展示孩子、家长特长为主要内容,激发兴趣、挖掘潜能;经验交流会,请教子有方的家长做经验交流;亲子交流会,为亲子间交流感情、增进理解创设条件。等各种形式。
2.运用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新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家校合作沟通的渠道,如电话、校讯通、微博、微信等的联系,各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利用以上各种新的沟通形式。如微信,家长与老师之间可以互发微信,增进了解;也可以在微信上展示孩子在学校、家里出彩的一面,给孩子点赞,让孩子的优点不断的扩大;还可以建立微信群,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共同探讨,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三、發挥家长委员会的核心作用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与学校合作的桥梁,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建立多层次的家长委员会组织机构。我校建立了多层次的家长委员会组织机构,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下一层次总体上服从上一层次的家长委员会,但也赋予各层次的家长委员会不同的权利。其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来源成立片区家长委员会,如三桥片区家长委员会,处理这一片区共性的问题。家长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常务委员若干名,根据各层次实际情况确定人数。家长委员会由热心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热情支持学校工作,并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
2.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情况,并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就学生家长、学生、社会等反映的有关问题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协商;积极向家长宣传解释学校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动员所有家长,积极学习教育知识,参与学校活动和家长培训,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全体家长的优势和特长,与学校紧密协作,在依法治校、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开展校外教育实践等方面,积极为学校办实事、办好事。
四、提高教师家校合作的能力
学校在家校合作中占主导地位,而这个主导的具体体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能力。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家校合作的能力。把家校合作的内容作为安洲中学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在新教师职前培训中增加家校合作的内容,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家长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学习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对在职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时,要侧重家校合作的技巧和策略的培训,运用丰富的具体的案例,在受训教师之间,在教师与培训者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开展讨论,提高能力,增强理解。
2.鼓励科研,提升教师家校合作的能力。鼓励教师投身于家校合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加强家校合作的校本研究,设置家校合作的校本课程,如有关社会发展与家庭关系的知识,主要侧重于家庭背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有关摇号入学,生源及家庭变化,给家校合作带来的新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家访的技巧、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艺术;如何召开家长会等等,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实践总结为理论,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于新的安中的家校合作的实践。
其实,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做好以上措施,还有方方面面的事情要去做好,如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创新家校合作的方式等,才能发挥家校合作的功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塑造健康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育儿素养,使亲子关系融洽,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孩子营造更温馨的家庭氛围;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往习性等,家长及时将子女的思想波动、行为异常等情况提供给老师,那将有助于教师适时地改变教育教学策略,实施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家庭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致,齐心合力,使学校的教育改革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快素质教育推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