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向作用
2015-11-04范玉光
范玉光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使学生获得解读文本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要注重和加强教师的导向作用。
情感导向方法导向课外导向写作导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与整合,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注重情感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导向。
情感导向首先来自教师的内在因素。语文教师的内心情感世界应该是及其丰富的:看燕归来知春已至,见一落叶而知天下秋。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应注重人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教学为情感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阅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的同时,积极创设情境、用激情感染学生;坚持正面引导、用理性启迪学生。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受到真、善、美的情感熏陶。
二、注重方法导向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也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讀、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1.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的重点。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如教学《故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处着手,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这种思想或情感更多的时候是从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能贴近文章主旨的。
3.能够把握文章的总体情况,培养学生“居高临下”把握文章的能力。文章的产生必然无法超越作者的思想、人生观等诸多因素,尽管它可以超越历史,但也总要受到时代的影响。因此,把握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
三、课内导向课外
由于受到多方面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的阅读品味较低,有些学生的阅读面较窄,仅局限于个人暂时喜欢的几位作家的几部作品。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好阅读教学的延伸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地走进书的海洋。因此,教师的导向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基点,结合作者、文体、内容向课外扩展。
如教读《故乡》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鲁迅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这就要全面地了解鲁迅。这时候,教师可启示学生,鲁迅在当时除了写有《故乡》外,还写有小说《狂人日记》,杂文《友邦惊诧论》等,让学生透过作家的一流作品来全面了解他的思想、创作历程,这种有目的的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主动、更持久。教师也可以从文体上向外扩展。《故乡》一文的文体是小说,小说被称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你们知道其他三大文学样式吗?教师还可以结合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旧中国人民受苦受难的社会根源,建议学生去阅读鲁迅的其他小说如《阿Q正传》《祝福》等,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闰土一生的命运发展,这不失为激发阅读欲望的良策。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由课内阅读走进课外阅读的天地。
四、阅读导向写作
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写文章,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文如其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它更适合于写作教学。那么,如何让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呢?
1.续写。即以范文主题、人物性格、情节为基础,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作文内容。
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续写,假如于勒的身份变了,菲利普夫妇遇见于勒,他们会说一些什么话,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学了《〈伊索寓言〉两则》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一个续篇或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2.改写。即改变原文的体裁。改写要利用原文材料,但要改变思维方式。常见的改写是改写诗歌。诗歌语言具有多义性和跳跃性,因此,我们尽可利用诗歌意象的可感性和音乐性,把我们喜欢的诗歌篇目改为文情并茂的散文。如读了《陌上桑》,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歌改写为一篇散文,发挥想象,补充情节,表现罗敷的美丽与智慧、揭示使君的厚颜无耻。读了《秋天》后,可让学生用优美生动的散文语言描绘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3.读后感。即读了别人的文章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样式。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也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作。但它在内容方面有在三个突出特征,即读是基础,感是核心,联系实际是关键。在学了《说‘勤》及《成功的秘诀》等很多文章后,都可以让学生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不仅读了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后可以写读后感想,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随时捕捉灵感火花,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记录下来,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我们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我们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点拨,便可大大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文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05.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O04.
[3]张敬义.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