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树庚:学校,一个充满有趣体验的“树洞"

2015-11-04周春伦浙江宁波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游戏学校老师

本刊记者_周春伦 浙江宁波报道

罗树庚:学校,一个充满有趣体验的“树洞"

本刊记者_周春伦 浙江宁波报道

【编者按】

面对一所年轻的学校,当罗树庚将目光投向孩子的快乐童年时,对于校园建筑的设计、文化的布置、课堂的创新、学生的活动等等,他都有了源源不断的创意,学校也变得好玩儿起来,就像儿时那一个个可以钻来钻去的树洞,趣味十足且充满新奇体验。

一张照片所揭示的

6月份正是毕业季。

一天,罗树庚指着微信朋友圈里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对儿子说,“爸爸作为一个老师,对这些照片都不满意。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大多是死气沉沉,没有表情的。再看看国外同龄孩子的照片,个个神采飞扬,充满朝气。”

他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当前本末倒置的、错位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状态应当是:小学是快乐的,初中是勤奋的,高中是刻苦的,大学才是寒窗苦读的。而当下,我们的教育却把童年的快乐挪到了大学去。“玩是所有孩子的本能,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说,“可是,现在的孩子童年没有时间玩耍,他们太缺少玩,太需要玩了。”

社会大众总是轻易地将玩和学习对立起来。“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学习是生命的本能,因为生命一旦降生,都必须谋求生存和发展,就要努力去认识陌生的外部世界。而这样的认识活动,就是学习。孩子年幼时,主要就是通过玩去认识和适应世界的。”从这个角度上看,玩才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且是孩子的第一份学习。

但现在的孩子还会玩吗?

罗树庚痛心疾首地发现,除了电子游戏,现在很多孩子已经找不到别的游戏方式,不知道如何打发不多的空闲时间。而孩子一旦闲下来,家长又心焦难耐。高速度的现代生活,已经逼迫得人丢掉了从容。

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相比之下,那真是太好玩,太令人回味了。

罗树庚的家在浙西,衢州大山深处,正是南宋诗人曾几诗中所描绘的地方:“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一个“很农村的农村”。大概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美好记忆:爬树,游泳,捣蚂蚁窝,打泥巴仗,摸鱼,抓螃蟹,一群小伙伴儿野孩子似的,上蹿下跳。漫山遍野生机盈盈,连阳光都是透亮透亮的,让人回想起来会忍不住哼起歌。大自然的灵气造就了罗树庚的独立性格、创造能力,以及好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他说,是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带来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就好比在心中种下了一个好的“因”,自然会吸引来更多善的“缘”。

反观现在被各种压力束缚的孩子,他们已经忙得无暇蹲下身来看看路边的小草发芽,或者玩玩泥巴,养养蚕。装修考究的家里,也容不得他们捣鼓得乱七八糟。因此,罗树庚一心想办一所能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童年的幸福的校园。何为幸福?就是“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快乐童年”。至简,至诚。

一个校长带给一所学校的

浙江宁波,一个素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之美誉的地方。

我们到来的这天,正值江南入梅,前兆性的阴雨已经淅淅沥沥下了几天,空气潮湿难耐。目之所及,植被都蒸腾着雾气,绿意葱茏,欲上人衣来。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位于宁波市新城区,和这个冉冉向上的城市一样,还很年轻。来这里之前,我们就听说,这是一所“校内不撑伞”的学校:4米宽的连廊将学校建筑整个串联在一起,孩子们可以通过它到达各个功能室上课学习。

这是校长罗树庚一手设计的,言语间,他很庆幸自己能从校园筹建开始,便全程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晨曦中的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学校各个角落的文化布置看似朴素,但都经过精心思考:入校的长街,校内的孔子塑像,书本状的小石凳,刻有百家姓、成语故事的石板路面……学校建筑群的分布更耐人寻味,从高空往下看,整个呈E字造型,暗含着罗树庚从教几十年来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尊重(Esteem),启发(Enlightenment)体验(Experience ),活力(Energy),享受(Enjoyment)。

罗树庚对这所学校的影响,就像父亲对年幼孩子的影响。

他将自己酷爱阅读的特征带给了这所学校。他说,书籍是思想生发的土壤,一个人如果能将自己的时间消逝在字里行间,流淌在随性写就的只言片语中,他的心灵一定会慢慢变得温润柔软。为了能在孩子们幼小心田里种一片金灿灿的稻田,在童年时光里打下坚实的文化底子,罗树庚亲自为全校孩子设计了精美的《走遍天下书为友——阅读成长手册》。每一个年级,有相应的阅读推荐书目,内容广泛,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绘本以及科普读物等等。主题性阅读甚至已经课程化。学校关于阅读的趣味性评比活动也层出不穷,诵读达人、故事大王、书香学子、书香家庭,每一个称号背后都暗含着学校对孩子和家长的鼓励和期许。他说:“快乐童年里有优秀文化的滋养,孩子们的人生根基才能扎得稳、经得起风雨,苗才能长得壮,健康向上。”

“整个儿童时期就是一个特殊的游戏期。游戏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低等生物并不游戏,游戏仅见于一些高等动物。这些高等动物在出生时必须通过游戏才能成熟完善起来,机体越复杂,它的不成熟期就越长,游戏期也越长。”

——德国哲学家格鲁斯

除了阅读,学校的各类活动也极其丰富:春有艺术节,夏有实践节,秋有体育节,冬有科技节。每到周末,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门口都有一道耀眼的风景:一长队整装待发的大巴,等候着家长和欢呼雀跃的孩子——作为校内活动的延伸,亲子户外活动是每个班级每学期都会组织开展的。罗树庚希望借以此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弥补城市生活的缺陷,也让长久生活在“火柴盒”中的独生子女,走入群体。此外,学校的趣味性作文课堂、英语绘本课、数学自主课堂等等,这些探索与实践,都是为了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好玩儿快乐的童年。

罗树庚给六年级孩子上情趣作文课

和我们见面这天,罗树庚刚上完一堂课,匆匆忙忙赶回办公室,笑着招呼我们。这些年来,虽然角色在不停转变,但他心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并没有改变,老师这两个字分量很重,一名优秀的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老师,这也是为什么他始终没有离开课堂,没有离开教学岗位。

在他的办公室门口,摆放着一块小黑板,黑板上用粉笔字工整书写着一首诗。当我们问他这是做什么用时,他哈哈一笑,“到中午你就知道了。”

如何弥补寄宿制学校的苍白?

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也许是罗树庚从教几十年之后的一个最终落脚点。但早在二十年前,刚走上教学岗位不久的他,就表现出对学生成长状态的关注。

1997年8月,罗树庚从公办学校调入一所全寄宿民办学校任教。初来乍到,他感到很不适应。校园并不大,但它却是学生们的所有,每天二十四小时,受一道道循环往复、尖锐刺耳的铃声支配、分割,在这个由高高围墙围着的建筑群里,吃、穿、住、行、学习都是统一模式。连续在校学习十一天之后,孩子们才得以放假一次,由校车或家长接回家中休息三天。

有过住校经历的人都熟知,在此类学校,数量极少的几个走读生几乎是所有外界信息的来源,因此,他们很容易便成为班里的焦点,迎接所有人好奇的打探。罗树庚深深感到,孩子们就如鲁迅先生说的:“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

“教育即生活。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

——杜威

他对这种状态感到恐慌。七八九岁的年纪,本应该无拘无束,多姿多彩,却在狭小、保守的空间里,在过于整齐划一的学习、生活安排中,个性得不到张扬,眼界变得狭窄。长此以往,个个精神萎靡,像一只只顺从的小绵羊。童年的快乐更是成了一种奢望。

起先,这只是他的一种直觉,后来,在一次和外面的公办走读学校的联考中,作为语文教师的他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他发现,全寄宿的孩子习作素材相当贫乏,甚至可以说匮乏到极点,思维也远没有走读学生活跃。他开始焦虑了,迫切觉得自己需要做点什么。虽然无法改变大环境,但至少得利用自己语文教师的身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恰巧在这个时候,全国第八次新课改启动,犹如一股东风,罗树庚搭上了顺风车,他乐坏了,于是开始认真思考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最终,他决定从习作入手,首先解决孩子们因单调生活而产生的厌学情态,并改善孩子们习作素材匮乏的状况。

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他尝试的开始。罗树庚和孩子们一起从校内小调查开始,选择一些有趣、易操作且有启发性的话题,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方案,讨论如何分组展开,如何记录、整理调查结果,如何进行成果展示。那段时间,利用课余时间,他们尝试了很多:“学校一个月用水、用电情况调查”、“浪费粮食情况调查”等等,这些活动就像投入水面的一粒石子,给孩子的生活激起了层层涟漪。校园里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子,这里一组,那里一组,拿着本子、笔,有模有样地在调查、采访。他形容那时的自己和孩子,像突然“玩疯了”似的。罗树庚发现,有了这些活动,孩子们学习精神状态明显比以前好了,原本蔫不拉叽、萎靡不振的样子不见了。

慢慢地,他开始把综合实践性活动由校内引向校外。孩子放假回家的三天时间,他不再布置家庭作业,代之以调查性任务:大家自己组队,围绕话题,上街采访、找资料、拍照片,回学校后,给大家做分享。从2001年开始,每月一个调查专题成为罗树庚的课堂常态,他带领孩子们先后做了“一次性筷子该不该禁止?”“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处理废电池的?”“小学生为什么迷恋水浒卡、三国卡?”等等调查,均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在做完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调查之后,史天雨在作文中写道:“今年3月的特大沙尘暴,已经席卷我国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漫漫沙尘竟然已经飘到了汉城、平壤。这是多么可怕的信息……”孩子们习作兴趣的提高和习作素材的丰富是可喜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将目光由书本投向更宽广的生活领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罗树庚也在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在《让寄宿学生“活”起来》一文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用以丰富全寄宿学校学生的生活,比如,每天录制一些国内外、地方新闻,文化节目,组织学生观看;利用学校的边边角角,为学生开辟小动物园、小植物园,供学生饲养、种植;把全校教师各自的特长利用起来,开设兴趣班,举办活动,为单调的寄宿生活润润色。

在《“周围世界”是综合实践之源》一文中,他又提出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号召学校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等等。他的这很多想法,已成为现目前学校教学活动的常态,但在当时,颇有些振聋发聩之效。

鞠萍姐姐来学校,和孩子们交流

《纸片托水》

——二年级科学类情趣教学设计课例(节选)

实验分步过程:

第一步:在空玻璃杯内盛满清水。(教师动手演示)

师:注意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同学们等下用词可要准确,还要注意先后顺序的连接词,说说你看到老师是怎么做的。

(提示回答,出示首先,装满,溢出)

第二步:把纸片盖住杯口。(老师动手演示)

师:谁来描述一下老师刚才的一步,能讲清楚老师的动作、神情就更棒了。

(提示回答,出示小心翼翼、盖住、用力压)

第三步:用手压着纸片,将杯子倒转,使杯口朝下。(教师动手演示)

师:这个步骤,老师的动作可是一连串的,谁能说说老师刚才的动作?

(提示回答,出示一只手……另一只手……、快速、倒转)

第四步:将手轻轻一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教师动手演示)

师:说好同学和老师的神情,你就成功了一大半。谁来说说看。

(提示回答,出示鸦雀无声、目不转睛、盯着、慢慢地移开、紧张、奇迹、竟然、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老师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实验过程:你们那么聪明,记住老师的步骤了吗?综合刚才同学们的表述,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实验过程吧。

……

玩儿中写,写中玩儿

这些起初尝试,实际成为了罗树庚“情趣作文”研究的开端。

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毕竟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师生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每个星期都开展。德国哲学家格鲁斯的一句话——“整个儿童时期就是一个特殊的游戏期”,给了苦苦思索中的他启发。既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何不把“玩”引进课堂,用“玩”来激发孩子们习作的热情、兴趣呢?

罗树庚开始尝试将一些用时短、器材少、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游戏活动引入习作课,并尝试着用15至2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游戏,然后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当堂习作练习。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体育类的踩气球、扳手腕、瞎子坐凳、贴鼻子;生活类的钉纽扣、削苹果、扎辫子;知识类的看表演猜俗语、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成语竞猜、谜语会、巧填古诗词;魔术类的变钱、空碗变水、剪不开的绳子。

再后来,罗树庚将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科学实验也引入到课堂,比如:纸片托水,“电话”传情,纸船烧水,蜡烛也坐跷跷板,吹不灭的蜡烛,筷子提米,等等。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空白。

这一下,罗树庚的作文课几乎成了学生最期待的课。每一堂课,都在大家的好奇中开始,尽兴中结束,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从“兴趣”入手,罗树庚实现了第一个目标:让孩子们不怕作文。接下来的一步更为关键。当学生不怕作文,也不再为写什么而发愁的时候,其写作状态自然会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罗树庚用了一个比喻:就像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人们想得最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等吃饱了穿暖了,人自然会走向更高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因此,老师不仅要懂得怎样组织游戏,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所玩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让“玩”不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

因此,在游戏、实验的过程当中,罗树庚会不时提醒孩子注意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老师身体的姿态、脸上的神情,以及周围同学的反应,并鼓励孩子进行口头描述,还不失时机地点拨:语言是否准确?条理是否清晰?叙述是否生动形象?思维是否严密有逻辑?每一堂课,他都在想方设法不露痕迹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趣作文的教学过程落在“趣”上,重在“情”上,追求个性的真切,情感的真诚,表达的真实。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有很大提高,他们逐渐能够条理清晰地叙述事情,生动地展现细节,更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习作也因此有声有色,可读性高。比如,“巧笔写密信”实验结束之后,范骋在文章《我成了“特务”》中描述老师的动作:郑老师先把葱白放入铁碗,然后用铁勺使劲地碾压葱白。只见他绷紧了脸,瞪大两眼,仿佛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一瞬间,一股刺鼻气味扑面而来。踩气球游戏结束之后,周超在文章《激烈的踩气球比赛》中对同学们的状态这样描述着:“噼里啪啦”的气球爆炸声吓得许多女同学直捂耳朵。你瞧,场上二十位比赛选手每人脚上拖着气球,早已乱作一团,许多同学左冲右突,不停地踩别人的气球,可常常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罗树庚说,事实上,小学的很多教育主题,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有关生命教育,他设计出一个“撕纸悟人生”的游戏:课堂上,他给每位学生发一张A4白纸,学生在纸的一面写上四个大字“我的一生”。接着,他出示了德国科学杂志公布的一组数据:如果按照一个人可以活80岁来计算:大约有24年的时间在睡觉中度过(学生撕去纸张的相应大小),近5年的时光从碗边流过(撕去相应纸张),6年的时间在电视机前度过(撕去相应纸张),5年的时间在交通工具上度过(撕去相应纸张)……

象征着生命的白纸在越变越小,罗树庚明显察觉出孩子们的神情也在随之变化……由始至终,他没有讲过光阴易逝的大道理,也没有苦口婆心地劝告,但谁能低估这种可视化的体验带给孩子的实际震撼?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知行不合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去行”的后果是抽象的,我们没有切身体会。或许,这堂悟人生的课,会留在这些孩子记忆中一辈子。

罗树庚还尝试着让习作与生活相连,打破生活与学习的界限。他很赞同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知识并不等于沉重,也不等于高不可攀,它来源于真真切切的生活。于是,罗树庚鼓励孩子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劳动,亲近厨房,任何所见所得都可以诉诸笔端。一旦解除了禁锢,放下了架子,孩子的灵感便如涓涓流水,永不止息。

十年磨一剑,从刚开始一个人的自发探索到一个团队的集体研究,情趣作文的内涵日益丰富。罗树庚和他的团队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各个学段,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整理出了四大类100个情趣作文素材,以及大量的教学案例实录,并集结成书。

学校生态馆一角,孩子们正在观察、体验

不察细节,难致情怀

事实上,情趣作文只是罗树庚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部分。从踏入教师岗位开始,他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就从未止步,在阅读教学、语言习得研究等很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私底下,他喜欢安静,喜欢阅读,最享受的生活是在家里写写东西,读读书。读书与写作是他对生命隐退的一种抗拒。他的一部分生命,已经显现成它们的模样,静静地活在一页页纸张间、一本本好书里。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一直相信的,是要做个教育的有心人。

如果说是教育理想促使他成为一名教师,那么,近三十年从教的经历又使他进一步看清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或许每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内心深处都渴望办一所理想的学校。于是,当他的角色从一位教师转变为一校之长,感到压力的同时,他又欣慰,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些。

我们看到,在罗树庚的精心培育下,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正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展现着与生俱来的活力和生命力。

临近中午,学校广播里灵动悠扬的古琴声提醒着大家休息用餐。

罗树庚站起身,在走出办公室门的同时,顺手提起自己写好的小黑板,待走到通向食堂的长廊时,将它端正地靠墙放下。我们这才发现,这里已经整齐地排列了好些同样写着诗的小黑板,字迹不一。原来,老师们的签到方式,也可以如此好玩儿,如此别出心裁。

猜你喜欢

游戏学校老师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