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二代的微创伤(上)

2015-11-04曲韵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妈妈老师孩子

文_曲韵

富二代的微创伤(上)

文_曲韵

【作者介绍】曲韵:

曲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门诊专家,积极心理治疗中心首席专家、心欣向荣心理工作室首席专家。

著有书籍:《优秀父母都一样》、《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

社会上对富二代是有偏见的,一方面是媒体对一些富二代的极端言行的曝光,造成人们对富二代全体都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仇富心理转移到对富二代的厌恶、痛恨上。天涯论坛上有一个帖子,是一个富三代写的,介绍自己周边的富二代、富三代的生活,回答大家的提问,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这个群体,尽量消除一些误解。紧接着就有人单开了一个帖子回应她,大意是:以你的年龄已经是富三代,在90年代时你家已经这么有钱,你家的钱一定不是正当地赚来的!早先发帖子的富三代这样回应:上一辈是如何赚取的财富与我们无关,我们毫无选择地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们也有七情六欲,我们也是人。

这个富三代说的没错。我们作为人类是有共性的,我们的差异在于我们有不同的天赋条件,例如外貌、身高等写在基因密码里的信息;在于我们处在不同的环境;在于我们对环境的不同适应方式。富二代的环境,尤其是家庭有一些共性,因此,富二代会有他们的典型伤害。

父母工作忙带来的伤害

无论是创业期还是发展期,富二代的父母都必须忙得顾不上孩子顾不上家,才能让孩子成为富二代。在中国要致富,要么自己花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要么花特别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关系的打通和营造上,没有例外。等有了时间有了钱,想起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家庭时,孩子已经大了,自己已经老了。

我接诊的富二代年龄在13岁到30岁不等,都有一个寂寞的童年。一个孩子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天犯倔,非要见到爸爸才肯睡觉,大哭不止,姥姥、保姆谁哄都不行,硬是把爸爸从饭局中给叫回来。后来发生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次大哭。或者连这次大哭都不记得了,是周围的人老提这件事笑话他,他才“记得”的。

父母工作太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重要,不如工作重要,会造成孩子自卑、自我价值低并形成“工作、赚钱是第一位”的人生观。虽然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会采取各种措施给予孩子最好的安排或替代。对于父母,这也许已经是尽心找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了,但对于孩子,这些办法都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下面是我见过的一些“办法”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种,用东西补偿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被亏欠。

这是一位女企业家,称得上美女。在一次企业家聚会上碰到我,向我请教她六岁的儿子是否需要找我来“谈谈”。她说,儿子对她不够亲,性格内向。她每次回家都会带世界各地的好吃的、好玩的给儿子,自己是花了心思买这些东西的,可是孩子好像越来越不重视这些,跟她在一起时也没什么话说,她虽然经常不在家,但保持跟儿子每天都通电话。我问她:为什么要买东西给儿子?是孩子说要的吗?她说不是,是自己觉得愧疚,好几次答应了孩子一起度假什么的都没去或玩得不好,只好买礼物补偿孩子。

我没有见到孩子,不能做判断。但我告诉她,这种愧疚和补偿如果太多了,反而不好。适度地跟孩子解释和表达歉意,让孩子知道你在乎他、爱他,也让孩子明白人生就是有时身不由己,不能随心所欲。若这个歉疚过度了,会让孩子的“自己委屈”和“责怪妈妈”的情感过于强烈。长此以往,就怕孩子会总是觉得自己被亏负,总是埋怨妈妈,甚至怨怪他人,变成一个牢骚满腹的人,好像全世界都欠着他。越给他买东西补偿,会越加重他这个看法,而不是化解母子间的误会。他要的东西会逐渐升级,他会用“东西”来代替歉意、关心等情感,或者将情感的表达寄托于“东西”。我说完,这位女企业家说我猜测的是对的。她一直感觉到孩子的冷淡,现在回想,确实是对自己的责怪,而她也就越觉得愧疚。现在,她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不是聪明的人不会取得如今的成就,果然一点就通。后来她发给我一个短信,说孩子已经好了,不约我了,谢谢我的指教。

第二种,带着孩子应酬,令孩子产生误解和误判。

这个办法的初衷是好的:一来解决总是没时间跟孩子在一起的问题,二来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个环境,知道父母的辛苦,学习人情世故,将来做接班人。

“据说李嘉诚开董事会的时候都是要两个儿子坐边上旁听的。”这是我见到一对父子时父亲讲的。可是问题出来了:“以前他跟着我很乖的,饿了就吃东西,无聊了就在一边儿玩游戏,我那些朋友啊客户啊跟他讲话他也跟人家讲。不知道现在怎么这样,要不然就死活不跟我去,要不然就木木地坐在那里,或者埋头打他的游戏。跟他讲话都爱搭不理的。”我看了看面前十四岁的男孩,他漠然地坐在那里,眼睛虚虚地看着前方,好像很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他的肩、脊背、胳膊等都很紧、很僵硬,在一小时的时间里,坚持一句话都没有说。还好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愿意和我单独见面。他和爸爸之间的关系很紧张,与很多14岁的孩子一样。就与父亲一起应酬这件事,他是这样说的:“小时候不记得了,但我从来就不喜欢跟他一起去吃饭。以前我还可以玩点儿自己喜欢的,现在他总是让我跟他们坐在一起,听他们废话。我爸在喝多了以后说的话,笑的那个样子特别让人生气,很丢脸。他那些朋友也一样,有的很愚蠢,还自以为是,有的就是想白占便宜,没有什么好人。”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就容易偏激——“偏”是因为他们的阅历、知识等毕竟有限,看不到全貌,看不见背后隐藏的东西;激是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化,容易激动。父亲就要去纠偏,就要去教导孩子冷静、客观,冲突当然就不可避免。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儿童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孩子独立能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他人教育、引导孩子能达到的能力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既不能低估孩子的发展潜力,也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成人的很多商业活动不是孩子所能理解的,尤其是与生意相关的吃饭、打球等看似友善的社交活动,参加者相互间的关系和互动是非常微妙的,即便是大学毕业的孩子都未必能明了其间的奥秘并得体地应对,小孩子根本视若无睹,大一些的孩子只能偏颇地看他们所能看和所愿看的,听他们所能听和所愿听的。除非把全过程录下来,不放过每个细节,回家后边回放边给孩子分析讲解,否则孩子是不可能只通过参与就能学会大人想教给他的东西的,更糟糕的是,孩子的眼睛揉不进沙子,过早看到一些负面的东西会冲击孩子的人生观念和理想,造成不可预料的孩子的反应。

在前面的例子中,孩子心目中的父亲一直是像父亲在家中表现的那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超人一般。可是在外面,孩子看到父亲有时卑躬地讨好他人,有时很任性幼稚,有时放纵自己,有时猥琐庸俗。孩子说:“我恨他这个样子!”眼看着父亲由超人变为凡人,这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只不过这个孩子见到的可能反差太强烈,期初孩子是震惊,继而困惑,最后愤怒。气爸爸“不争气”,也气自己太天真,有时又责备自己对爸爸太苛刻。当然也有从小跟父亲参与生意活动而未被影响的孩子,因交往人群、活动性质和父子间关系互动的不同而不同。

无论如何,成人都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参与到超出其理解范围的活动中,以免孩子产生误解和误判。

第三种,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或家庭教师,让孩子感到被抛弃。

我遇到过两个人都很忙,家里雇来保姆、司机、家庭教师等带孩子的例子,还遇到过把孩子寄养在老师家,跟老师的孩子同吃同住,老师去上班就带着孩子一起去上学的例子。长期这样,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恐惧和对父母的怨忿。住在老师家的那个孩子是后来出问题比较大的一个。

我请孩子、孩子的妈妈和老师一起来过一次我办公室,观察他们之间的互动。孩子的妈妈虽然对老师讲话很客气,但客气里带着点要求+命令,感觉有“我花钱雇了你”的意味,根本谈不上尊重。那位老师真的不应该接受这个任务,面对孩子和家长,她的角色是混乱的,她自己可能清楚自己何时是权威的、对孩子有要求有指导的老师,何时是温情的,对孩子完全接纳的“代理妈妈”,但是孩子搞不清何时当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何时当完全放松的孩子。亲母子间孩子可以耍赖撒娇,在老师家里是做不到的,再加上孩子妈妈对老师的态度给孩子也有影响,孩子给我的印象就是不知所措,所以干脆浑不吝了,谁的都不听,安静坐在那儿,眼珠儿一会儿看妈妈,一会儿看老师,心里有自己的主意,我行我素。孩子对妈妈和老师的了解和把握大于她们对孩子的了解和把握。孩子在外面做的很多事都是家长和老师不知道的。

不忙成不了富二代,太忙耽误了富二代。怎么办?忙,不耽误心里有孩子。有的家长忙到眼里心里都顾不上孩子,虽然找保姆、买东西,这些都不是真的关注孩子。孩子能体会到你是否真的爱他。如果能做到真心尊重和关注孩子,提高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的质量,也能做到补偿。

父母永远“伟光正”带来的伤害

在富二代这里,这几乎已经无可辩驳了,因为老爸就是牛,挣到了这么多的钱,养活了这么多员工,周围的人对他都是毕恭毕敬,“是,您说的对!”“好!”全是赞美的词。孩子更没有置喙的机会了,只能认定自己卑弱无能。

我见到的几个案例都是爸爸是大老板,妈妈要么是全职太太要么只在公司挂个名儿,也还差不多是全职太太。爸爸的“伟光正”已经泛化到妈妈这里,明里暗里地贬低妈妈,“在家带孩子都带不好”,“家里就这点事儿,你把家搞好就行”,“你呀,太焦虑了。孩子顺其自然就行。都是你把孩子弄成这样的(意思是指到我这里来做心理咨询)”等等。

当“家”变大了,家的“内政外交”也会多杂起来。《红楼梦》里为什么说王熙凤有才干?看她管理家仆,掌管家庭收入与分配,对外什么亲戚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礼节、礼物等等,工作不比一个中型企业的总经理简单、轻松。

养育孩子在现代社会更是一项越来越复杂的事业。国外很多大学以及旧中国的大学有“家政系”,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不戴着有色眼镜把“当家理纪”看成是高级保姆的活儿,仔细研究一下,这里的“学问”大着呢。我见到的几例妈妈,都是大学毕业,曾经也事业成功,有一例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也曾自己创业,公司的规模、效益也不错。其实,全中国的女性都是从小被培养当好学生,找好工作,将来要有出息。几乎没有人从小被教给如何摆放家具,如何购买花瓶、插花等物件,以便让家里轻松、愉快、温馨;如何做菜、炖汤、营养保健,如何请客、做客;参加不同的宴会或Party,不同场合的着装、化妆与举止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管理保姆、司机、厨师;如何打理花园;如何修饰保养自身;如何安排全家旅游计划;如何给婚姻增添养分;如何养育好孩子们等等。

话说各位女性既无能做全职妈妈,本就惶愧自责,再加上老公的贬低,脱离社会的恐慌,人到中年的迷茫——一个家中,如果女主人变得不坚定、不快乐、不踏实,这个家就不稳了。在不稳的、不安乐的家中长大的孩子就会出现问题,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文章摘选自曲韵老师著作《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

猜你喜欢

妈妈老师孩子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