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我缺少力量——访问应亚敏老师
2015-11-04沈立典成都报道
本刊记者_沈立典 成都报道
只是我缺少力量——访问应亚敏老师
本刊记者_沈立典 成都报道
应亚敏(左一)和她的学生
微博每条限制为140字,应亚敏用了565字来说了一件事:她放在教师读报台的《南都周刊》的李银河“出柜”事件报道不见了,辗转从一个学生那里寻回之后,班主任却打来电话和她专门“沟通”。于是附以:“今天我和z老师他们说,我现在真是心灰意冷,她听了很诧异。我连忙说:也许只是阶段性的,我会再振作的。但也许,我的心灰意冷是终结性的。带着这种心灰意冷,我才能果断告别这种教师身份,不会舍不得。但我虽是对人心灰意冷,对事我却仍有十二分的热情。反正,我做事的热情,是不会减少一分的。带着这热情,我会走到6月7日的。”
2015年,高考在即,应亚敏是一个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但让她懊恼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有学生和班主任对于读报台里一叠从《南都周刊》上撕下的文章的态度。
辗转和支撑
这一届学生是她完整教了三年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最后一届:“我高一时就做好打算,教完高三就走人。”而原因,是应亚敏认为自己在一个没有志同道合团队的环境中走得太久,她已再无能力支撑。
应亚敏并非在择业之初就成为了教师,而是“半路出家”,但又似乎是某种柳暗花明的必然。因为她大学毕业时投出的两份简历,一份是书店,另一份正是老师,只不过书店先录用了她。于是,应亚敏先后做了2年书店,5年出版,而做教师的时间一共也是5年: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浙江台州市仙居博文学校,一个民工子弟小学,二年级三年级两个班语文教师,第二学期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仙居宏大中学,高一两个班语文教师;2012年8月至2015年6月,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语文老师,高一第一学期教两个班,高一第二学期至高三教一个班,一直担任这个班的副班主任。但在她看来,图书相关行业和教师有一点是差不多的:“都是文化传播事业。”
华德福采用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图为台湾光目华德福幼儿园的孩子画湿水彩。
现在,她辞职在家,陪自己的孩子,一边准备离开浙江台州迁居成都,打算先参加成都华德福的预备教师培训,并寻求进入华德福学校任教的机会。而正如很多进入华德福圈子的人一样,她也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而接触到华德福,虽然再回首时她发现其实早在她从事出版行业时就有机会了解:吴蓓老师翻译的两本甘地的书,就是由她当年所在出版公司经手的,应亚敏还和吴蓓老师联系过,只不过那时,“教育”两个字不及有了孩子之后那么引她注意,于是也就看不见“华德福”罢了。
一切都转了个圈,又回来了,仿佛是她“初心”的回归。
应亚敏的“初心”是希望从事能够促成自我成长的工作。她理想的老师,泛泛说,就是付出本心,收获本心,师生共同成长。比起灌输她更期待有思想的碰撞,于是每一学期她都会“做些事情来支撑自己”:做随笔分享,做课前演讲,做阅读札记,做下水作文,也就是依学生的作文题目由老师自己来写一篇文章和学生讨论分享,而阅读札记和随笔完全自愿:“要说,就说真话。否则不必说。不是一定要交的。”
随笔太私人,不能形成公共议论。札记,好一些,因为师生读的是一样的文章。一段时间内是每日一篇,高二下2014年5月到高三上2014年10月,除去假期搞了20周,每周6篇,一共120篇文章。而她自己也写札记分享给学生,在她的QQ空间里可以找到11期,每期是6篇文章。她写了120篇文章中66篇文章的札记。本来允诺学生会写完所有,最后没有做到,但她自言也许有空会接着写完下面的。而学生一般会有一半自愿交,有个别学生,会每期都交,而应亚敏也每次都会给他们回应,有时她写的回应比学生的札记还长。于是慢慢地,大约十来个学生,开始和应亚敏形成一种常规交流:“其实,学生想要与成人沟通的。高一下开始,随笔连着札记,做到高三上,两年间有不少学生会在很多个瞬间对我敞开,对我说心里话。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第一次给他们发每日阅读,是卡乎的《何必以自杀呼唤沟通》一篇说自杀的文章,结果好几个学生在札记回馈中,他们有想到过自杀。”
但是,她一共有64个学生。这些“支撑”,遗憾地,最终没能支撑应亚敏在公立教育体系中继续下去,因为她感到自己身处一种与自己并不十分契合的制度当中。
反思和探寻
再次回忆“读报台文章”事件,应亚敏有了更深的思考:“班主任这么做,我觉得,是一种自我审查。她自己,其实没有那么迂腐。虽然也许在同性恋这件事上她刚好迂腐。但在其他教育问题上,她并不迂腐。只是,她把自己定义为某种“保护者”。至少,学生不因为“我”的管理而走错路,一种免责的“自我保护”。其实是将管理简单化,将问题掩藏起来,将事情推到我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可以在高中毕业之后,再成长嘛。我并不太谴责这种个人的私心。个人私心无可非议。特别在工作压力山大的情况下。班主任几乎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却没有相应的处置行为不当学生的权限,比如最严重的可以令其退学。就我所见,几乎个个都是超负荷工作。”她也并非不能理解,“甚而,如果我处在班主任的位置,我很可能也会趋向这种管理风格。”
英国麦克荷华德福学校里,儿童的户外玩耍设施
甚至:“总是有空间的,只要你能周旋。所以,我又要强调,即使在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教师个人还是可能有很大作为的。毕竟,关起门来,45分钟内的这个教室就是你的舞台。”她也写过教学论文,一条条逐列作文如何审题、立意的步骤;以美国SAT作文题与中国高考材料作文题的对比为例讲授议论文写作技巧,并作为公开课,因此获得区某位教研员好评,而同时也有评语:“教学风格特别,可能更适合大学生。”
“我这样的性格,做什么职业都必然是痛苦。于是我也不觉得痛苦有什么太痛苦。这是命运,这是道路。你必须一步步走。我很幸运,我很快找到了另一条道路。”2014年,应亚敏和成都华德福学校团队一道,花了一个月时间,造访了几所美国的华德福高中,一则短期访问了旧金山的华德福高中,二则去了萨克拉门托的两个华德福高中。这两个高中,一个是纯粹的华德福私立高中,另一个比较特别,是华德福化的公立学校,各两个星期,每天上午去听课。
应亚敏的英语还不好,听课更多是感受氛围和流程,内容并不能完全听懂。所以,更多是感受到成都华德福的团队,有一种既积极进取又从容自信的气度。而华德福老师从容和激情的平衡让应亚敏印象深刻。她自己的教学风格是需要激情的,她有激情,或许才能激起学生的一点激情,自己才觉得还算成功。“但事实上,也许只是表面化的。更好的是:内在的激情,适当的节奏。我上一堂课45分钟,就很累了。而华德福的主课是2个小时左右。”种种新鲜的经验,让她仿佛走进了游乐园:戏剧、歌谣、绘画贯穿始终,主课本的设计一定有美术,文学课中则几乎都有朗读和扮演的。
“常规学校中,这些也都有,但往往只是临时起意,只是一节课。华德福学校则会做成一个三四个星期的项目,就很不一样了。”教学艺术化了,艺术的手段,艺术的节奏设计。
这似乎正契合了应亚敏对于教学诗意的想象:情感体验是在底层流动的河流,而知识理念本身也是有温度的。应亚敏似乎还不像一般印象中的华德福老师那般有一种舒缓的节奏,她似乎更像个有斗志的少年:“我的学生,大部分不怎么care这个世界。但是,这并非不能改变。只是我缺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