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研究

2015-11-04陈一鸣廖芝贺正楚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基地

陈一鸣 廖芝 贺正楚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协同技术创新应加强。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机理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系列促进策略,包括:做好发展规划并设置恰当的组织机构,推动基地内的产学研互动,健全基地中的知识产权交易制度,构建利于协同技术创新的基地文化,积极拓展基地产品市场,组建基地技术创新平台。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ynerge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es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ases should be reinforced. The features of synerge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es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ases are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synerge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es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ases is given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synerge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presented;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synerge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es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ases are given, which includes suitable planning and building up appropriate bas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nhancing interaction among government,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strengthening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constructing suitable base culture, establish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 in bases.

Key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ndustry Bases; Synerge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nerge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Industry Bases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的重要措施就是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通过基地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1,2]。源于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产业政策扶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产业技术创新也因此有了基地的依托[1,3]。如何在基地内进行协同技术创新,是基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已经面临且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学和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其技术创新程度要比传统产业难,但技术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4-6]。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还处于初创阶段,各方资源的协同创新能力还较弱,存在着核心技术缺乏、基础研究薄弱等不少问题[3,7,8]。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进行协同技术创新,比在单个企业内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一般是多项技术的整合创新,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多个单位联合进行的协同技术创新[5,9,10](本文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然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已有研究成果,还只是分散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及产业集群等相关领域的文献中,至今未见到全面系统地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有关文献[2,5,11-14]。鉴此,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机制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投入高、风险大。需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往往原创性较强、技术复杂性很高,对应的协同技术研发活动通常投入大、时间跨度大、风险大。

(2)集成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通常基于多学科集成,研发重点通常是共用技术和融合产品,故研发工作需要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单一的科技单位或企业难以独立完成。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加速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必然趋势。故集成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

(3)政府参与。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设置及其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基地内的协同技术创新需要政府的培育和引导,以获得各类创新要素的投入,因此,各级政府的积极参与是基地内实现协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4)创新主体多元化且高度互动。基地内的协同技术创新要求投入资金、信息、技术等。参与的创新主体通常有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等。互动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行为表现。基地内各创新主体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地理位置的邻近为它们提供了很好的合作机会。基地内的企业需要与合作伙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协同,以合作和共享的理念,通过联盟和各种其它合作方式实现技术突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的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而言,它们之间的互动合作存在于从科学研究到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的全部过程。

3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机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知识发展、知识商业化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知识商业化之后又反馈于知识产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基地中的创新主体应基于各自的资源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合作关系,通过互相学习和共同创造知识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创业孵化中心、工商服务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融资担保中心、财务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它们是基地内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支持方和催化剂,能够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提供各类中介服务。

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知识产生阶段的主要创新主体。它们在政府支持下探索科学规律,利用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和产学研之间的知识势差,通过科技资源的整合实现集成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创新源。在这一阶段对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投入大,研究工作风险大、周期长。

知识发展阶段,企业取代科研机构和高校成为技术创新中坚,基地内实现从科研机构、高校到企业的知识转移。知识转移的方式有知识内化、知识溢出和知识特许。知识内化是将来自创新源的知识内化为企业知识的过程。知识特许是对有关企业予以知识授权,使知识被其他企业有偿使用而实现更大价值。

在知识商业化阶段,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借助于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的推动,正式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市场的有关反馈会及时传送到科研机构和高校,从而促进产业技术的改进与完善,并推动新一轮技术创新。

由上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过程强调参与者协同,注重整合跨组织的资源和流程。在这一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推动与政府拉动相结合,通过基地内技术创新各相关主体的协同互动,实现基地内的持续技术创新。

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用德尔菲法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信度良好,选择了分别处于高端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对这五个基地所在地的政府主管官员、基地内企业的董事长和技术主管、基地内高校的科研主管人员、基地内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分别采取现场分发填写和E-mail分发等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并附上背景材料。将被调查者的第一次意见汇总后,再分发给他们,让他们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并修改自己的意见,最终获得有效答卷76份。归纳整理有效答卷,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1)基地内的技术创新环境有缺陷

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等影响了基地内的技术创新。譬如,基地内常存在政府政策和制度供给的不足。在我国,提出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的时间不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处于组建阶段,各级政府虽然正积极制订有利于基地成长的政策,但有关政策的制订及其实施仍处于摸索阶段,其保障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基地所在地政府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因而投入不足。

(2)基地内的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

基地内的一些企业规模不大,资金实力不强,人才缺乏。部分企业存在认识偏差:协同技术创新有风险,一旦失败之后企业就很难收回相应投资。有这种认识的企业参与协同技术创新的动力就明显不足。

(3)基地内知识创新链的发育不成熟,主体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没有实质性突破

我国基地内的企业虽然地理位置邻近,但它们之间缺乏基于信任的合作基础,协同创新意识欠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或其附近虽常设有大学或研究机构,但它们常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技术市场的开拓。由于知识创新联盟不够完善,成员间难以实现资源、人才、信息、技术等的充分共享,且国内企业的核心技术拥有量本来就少,因而基地内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合作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很少。

(4)缺乏支持协同技术创新的基地文化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欠缺鼓励技术创新并宽容其失败的文化氛围。很多企业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从国外引进。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产业集群效应最明显的科技园区,但区内没有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良好氛围,企业之间的联系松散。

(5)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正常运转及其发展需融资、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国内的相关政府部门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缺乏有效行动。我国尚未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基地内普遍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企业融资困难。由于欠缺中介服务,基地内的技术交易成本偏高。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基地内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共性技术创新成果难以问世。

5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促进策略

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有效克服前文所述的协同技术创新中所存在问题,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做好发展规划并设置恰当的组织机构

应由政府牵头编制基地的长远发展规划及其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为各创新主体提供行动指南。在编制规划时,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不仅要考虑基地的独特自然资源、交通便利性等基础条件,而且要充分考虑本基地的主导产业在国内及全球的定位,应考虑如何积极融入国内及全球价值链以强化本基地的特色和比较优势。这将使基地直面国际竞争压力和国际标准,从而增强技术创新意识。二是实施基地品牌工程。支持基地内现有品牌做大做强,逐步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应在基地内设置恰当的组织机构以实现基地内的有效管理,可以基地管理委员会命名,其成员应能代表基地中各协作主体的利益。由该机构协调基地中的合作工作,制定基地内的规章制度,解决基地内各主体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在基地内设立专业化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中的专家能提供专业化服务,协助企业获得投资和市场机会,并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基地中也可专门设立协同技术创新中心,以统一协调和管理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有关事务。

(2)推动基地内的产学研互动

应积极整合基地内产学研各方的优势,通过完善的协作机制实现基地内知识的商业化。产学研各方应借助合作平台,基于利益平衡和风险共担,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协同技术创新。

应促使更多的基地内企业同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强化创新意识,从与企业的合作中积极获取科技产品的市场反馈,不断完善科技产品。基地内的企业应理解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利益需求,积极与其沟通,并创新合作方式,引导知识有效反馈。

为实现基地中的产业链推出创新产品,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发挥带动作用,促使基地内的其它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基地中的配套型企业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成为专而精的配套企业。同一产业链中的企业可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或共建技术研发机构推动协同技术创新。

(3)健全基地中的知识产权交易制度

知识产权对科技资源配置起关键作用。应完善基地内的技术转让机制,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让。在这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引导基地内企业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主体,支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二是完善商标、专利和技术秘密等管理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激励科技投资。

(4)构建利于协同技术创新的基地文化

良好的基地文化能促使各协作主体的竞争压力转化为合作创新的愿望。基地内应积极打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创新文化,倡导协作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培育多赢互利的知识共享与交流氛围。同时,基地内应倡导敢冒风险并重视非正式交流。分析硅谷快速发展的成因,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利于创新的硅谷文化总是因素之一[15]。基地内应鼓励研究人员开展多种非正式交流以共享信息和经验。在硅谷有一家名为“马车轮”的酒吧,工程师们就经常在那里相互交流[15]。

应重视基地中的信任机制构建。基地内良好的信任机制能有效降低成员间合作的复杂度,预防协同技术创新中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促进基地内的知识共享。

(5)积极拓展基地产品市场

技术创新依赖于市场需求,只有当市场对技术创新成果有需求时,技术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效益。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基地协同技术创新提供发展机会和创新诱因,而以此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活动在给基地带来收益的同时,又会导致市场新的需求变化,形成“需求—技术创新—需求改变—技术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基地中的市场可分为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在内部市场方面,应加强对市场规模、市场份额、市场前景、当地购买者所拥有的资源和期望的产品质量、购买者与基地成员的合作意愿等的分析;在外部市场方面,应着重分析基地之外的需求特点,以把握产业技术创新的趋势和特点。

可通过创新产品的商业营销模式扩展基地的产品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其对应产品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应将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以实现技术的市场化以及新的技术突破,实现基地的做大做强。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初创时期技术前景常不明朗,对应的市场需求常存在不确定性,为实现核心技术的顺利突破及其市场化,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譬如倾斜性采购和示范工程。

(6)组建基地技术创新平台

基地内应积极构建并完善为各协作主体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不同的基地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技术创新平台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基于基地内协作主体之间的协商共同组建技术创新平台,也可依托基地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初建并予以不断完善。

技术创新平台可向基地内各主体提供各种技术创新所需的要素和有关信息,包括政策、信息、知识、技术、人才等,并将市场需求等反馈信息传递给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一开放的产学研结合回路可促进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事实上,当今先进地区创新体系强大的创新能力常源于其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支持的多元主体参与和创新要素的流动[15]。

基地技术创新平台包括三个子平台: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见图2)。公共研发平台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的直接载体,其建设情况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包括基地内主导产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实验室等;产业化平台包括企业孵化器、技术产业化基地等,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场所,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创新成果能否快速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融资平台、技术交易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平台等,可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服务,其中,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包括科学知识和信息文献等的服务支持,对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尤为重要,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这三个子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密切配合,协同支持基地内主导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其它专门技术的研发。

6基地内协同技术创新各相关主体的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基地内协同技术创新的各相关主体共同努力,以落实前述基地内协同技术创新的促进策略。基地内协同技术创新的相关主体有五个: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针对这五个创新主体提出以下对策。

(1)政府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布局和组建基于政府的宏观规划。政府是基地内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和护航者,甚至是主导者。政府在促进基地内协同技术创新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确立基地内的技术创新政策导向,支持基地中的基础技术研发。譬如,政府应重视基地中的知识基础设施、研发转化孵化平台、硬件设施和人文环境建设,积极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以及产品测试设备、实验设备、实验室等公共软硬件辅助设施的置备;2)大力培育基地内的技术研发各主体,推动各主体积极联动,并制定基地内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譬如:为基地内骨干企业雇用高层次科技人员提供津贴、建立科技创新风险基金;采取激励措施推进基地内的协同技术创新,包括制定产业、财政、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以及完善科技立法,从而在基地内形成激励创新和科技法制的良好环境;积极培育基地内的技术创新文化,鼓励基地内的人才流动、自主技术创新并勇于承担技术创新风险。

(2)高校和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和高校应创新其科研体制,有意识地调整其科研导向,积极为基地内的协同技术创新作贡献;应与基地内的相应企业有效沟通,并积极联动,通过培训、会议等交流方式从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并与企业联合申请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承担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的研发及其应用推广等任务;设立基地内主导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加大相应学科的人才培训力度,为基地提供专业人才。

(3)企业

企业是基地中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执行方。在企业这一层面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1)企业应从战略高度看待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列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予以规划。2)完善企业中的技术创新体系。基地内的骨干企业中应设有从事技术创新的专门机构,并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开展研发工作,同时应积极同基地内的其他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研发。3)应完善企业内鼓励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氛围,重奖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促使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中。4)短期技术引进与长期自主创新并重。引进国外已有的成熟技术能快速缩小技术差距,但他国基本上不可能转让关系到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故仅依靠技术引进不可能占领技术制高点,必须基于自主创新实现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5)企业应积极把基地内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只有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基地中的各协作主体才有积极性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基地内的技术创新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4)中介服务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在推动基地内协同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完善方面起重要作用:沟通信息、共享资源、专业服务、整合增效。在基地中,要结合基地规划及其产业特点,积极推进基地内的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并应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尽快实现全部已有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独立运作。

7 结论

协同技术创新使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突破,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常具备协同技术创新的良好条件。应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与机理,推动基地内的协同技术创新,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其,徐明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基于技术与市场的互动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3,(2):97-101,108.

[2]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2):31-35.

[3]陈文俊.基于R&D指标的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1):107-111.

[4]Bart L.Identification of strategic industries: adynamic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conomics,2004,83(4):669-698.

[5]Blank S C. Insiders viewson business models used by smal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firms: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the emerging global industry [J].AgBioForum,2008,11(2):71-81.

[6]邢红萍,卫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分析——基于全国七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问卷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3,(7):58-67.

[7]熊勇清,曾铁铮,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环境:评价模型及应用[J].软科学,2012,26(8):59-63.

[8]陈一鸣,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知识共享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4):51-55.

[9]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与网络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4):23-29.

[10]Macdonald A,Roderick J.Strategic alternatives in emerg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3(3):158-169.

[11]赵长轶,曾婷,顾新.产学研联盟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6(3):47-52.

[12]陈一鸣,廖芝.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2):94-99.

[13]刘明,张妍,常红.SST视域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再认识[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40-43.

[14]霍影.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效率研究——以东北三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J].科学决策,2013,(7):25-40.

[15]Porter M..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clusters[A].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CMIT 2008)[C],Hangzhou,2008:127-131.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基地
看见未来 大连 长兴岛 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
连长兴岛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
大连长兴岛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
大连长兴岛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
大连长兴岛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把唐山打造成为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