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传奇
2015-11-03杜尚儒
杜尚儒
在众多的抗日名将中,赵寿山是个传奇。
西安事变时,他是杨虎城将军最忠诚的战友;对日战争中,他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和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带领三秦子弟兵先后在娘子关和中条山打出了陕军的威名;解放战争中,他又成为毛泽东任命的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名经毛泽东直接批准的中共党员。
赵寿山、李兴中,
率领陕西冷娃兵,
中条山上打日寇,
吓得鬼子一溜风……
提起抗战中的陕军,很多人就会自然想到中条山战役。这场战役不仅使中国腹地的千万百姓免遭日寇铁蹄蹂躏,更阻止了日军打通西北、西南大通道,为日后的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机会,而赵寿山作为主要指挥将领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中条山战役只是赵寿山传奇故事的一个片段,此前和此后的更多故事,也在坊间流传很广。这些故事,写满了赵寿山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追随杨虎城
文武全才初显露
1894年12月17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赵寿山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渭丰乡(今称渭丰镇)定舟村,原名赵生龄,字杜亭。赵寿山兄弟姊妹六人,在男丁中排行第二。他13岁时丧父,是母亲将他抚养大的。
定舟村是当地的大村子,据陕西作家、赵寿山将军奖学基金会常务理事李景宁介绍,该村尚武之风浓郁,出身贫苦的赵寿山少年曾习练红拳,16岁考进陕西陆军小学。辛亥革命后,转入陆军测量学校,1915年毕业。不久,他随同进步人士史可轩到于右任先生领导的陕西靖国军司令部,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靖国军失败后,赵寿山于1919年到北京,在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上尉参谋。1921年任少校参谋,兼地形和武术教官。1924年春,赵寿山回到陕西,加入了仍扛着靖国军旗帜的杨虎城将军的部队。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十七路军。
赵寿山在十七路军一干就是二十年。他从排长干起,历任营长、团长及少将旅长、十七师师长、三十八军中将军长,成为十七路军一位文武全才的高级将领。同为十七路军将领的孔从洲将军曾回忆说,赵寿山是自己的老师,每天早操后,还教武术,主要是红拳。
1926年,赵寿山经历了长达八个月之久的杨虎城、李虎臣“二虎守长安”。那时,赵寿山担任杨虎城部副参谋长兼第二游击支队第二营营长,他精通地理地势测量,很有胆识,对御敌破敌颇有办法。
但赵寿山的名字真正为国人所熟知,是从他走上抗日战场开始的。转折点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赵寿山就多次向杨虎城将军提出:“蒋如果来西安,必要时我们把他扣起来,逼他联共抗日。”西安事变中,赵寿山是十七路军的城内军事行动总指挥和省会公安局长,他指挥部下解除了城内的反动武装,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西安事变后,赵寿山任渭北警备司令和十七师师长,成为杨虎城将军的左膀右臂。
居住在西安的赵武原先生是赵寿山将军的孙子。据赵武原讲,他的祖父赵寿山是杨虎城将军最忠诚可靠、志同道合的战友与支持者。赵寿山与十七路军的两任总指挥杨虎城、孙蔚如都结下了手足情谊。
据孔从洲、王炳南、阎揆要、蒙定军等人的回忆,1937年6月,赵寿山到上海送杨虎城将军出国时,托杨的秘书在上船后再转告杨虎城将军:此去前途如何,难以预料。但是“不管天变地变,双十二举义初衷不能变,抗日立场不能变,杨先生坚持的正义主张不可动摇。”杨虎城将军被关押期间,赵寿山每次去重庆,都要设法打听杨将军情况。全国解放后,他常说:“未能救出杨(虎城)先生,是我终生憾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七路军被缩编为三十八军,下辖十七师和一七七师,赵寿山任十七师师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正在江西庐山受训的赵寿山和孔从洲等陕籍将领第二天即向蒋介石请缨抗日。蒋介石看到赵寿山的请战书后,特意在自己居住的牯岭公馆请赵寿山吃了一顿饭。赵寿山表示,身为军人,自当报效国家,坚决要求出征。蒋介石随之准许他即刻启程,奔赴战事最吃紧的华北前线。
血战雪花山
将军一夜白了头
赵寿山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述了当年兵出潼关的情景。
1937年7月27日和28日,赵寿山率领十七师13000名陕军官兵乘火车到达河北。一同出征的三秦子弟兵还有一七七师五二九旅和教导团。
同年7月29日,北平沦陷。8月初,赵寿山的部队驻守在保定。在这里,他遇到了比他小11岁的户县老乡、时任中央军五十二军军长的关麟征。赵寿山的军事才华和对战局的判断,给这位后来接替蒋介石成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校长和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老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寿山当时指出,保定很难固守,建议关麟征用一个团诱敌,然后从侧翼打击日军。关麟征对保定失守持怀疑态度,他说保定若丢了,蒋委员长会要了他的头。赵寿山不仅肯定保定要丢,还说将来上海、南京、武汉都保不住。关麟征让他别乱说,那样不就亡国了吗?赵寿山自信地说,中国不会亡。等老百姓都发动起来了,一定能把日本人赶出去。
说归说,上了战场,赵寿山一点也不含糊。在保定,赵寿山部的陕西冷娃敢于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日军坦克,面对面用大刀和日军搏斗。后来,中国军队退守到娘子关前的雪花山、乏驴岭一带,赵寿山指挥十七师,第一次在抗战中打出了陕军的血性,也打出了陕军的悲壮。装备较差的十七师,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日军激战两天一夜,雪花山数次易手,日军终未得逞。
雪花山位于河北井陉县境内,至今那里还流传着赵寿山抗日的许多故事。在井陉县,十七师取得了参加抗战的第一次大胜利。赵寿山兵分三路,亲自带一团袭击敌后,与敌白刃格斗。经过浴血奋战,一举夺下井陉南关和火车站,毙伤日军千余,缴获枪炮骡马等物资。
然而,娘子关最终还是失守了。参加过那场战役的十七师老兵回忆时,多半都会说雪花山、乏驴岭的战斗“打得太惨了”。乏驴岭地处娘子关、旧关正前方,是娘子关的重要屏障,雪花山的主阵地。乏驴岭村老人陈拉锁曾回忆说,当时,飞机声、枪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像刮大风一样。蒙定军将军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到:“我军成批成批地倒下。敌步兵随之跟进,战场上非常混乱,敌我绞在一起,贴身肉搏,所有山岭均被烟雾笼罩着。”
作家萨苏曾细数抗战期间,咬牙不要援军的三位国军将领,十七师师长赵寿山为其中之一。坚守雪花山时,部队伤亡越来越大,近在咫尺的友军二十七师、三十师都没有得到增援十七师的命令,赵寿山孤军死守雪花山十昼夜,咬着牙根不呼叫援军。最后是娘子关前线指挥官、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发现,四处催促援军,可是谁都不肯上前。幸亏杨虎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电话串线,发现雪花山吃紧,主动要求救援,才帮助赵寿山撤下来。
赵寿山将军在回忆乏驴岭之战中写到:“师司令部中,副师长以下的官佐都建议我撤兵。我说:‘娘子关是军事重点,我准备在这里牺牲。只要有一人,一枪,一弹,就要守住这个阵地。你们谁怕谁就走,再不许向我说这些话。接着我把手枪往桌子上一放:‘如果谁再说撤兵,就拿这个对付他!因而继续激战到第十三天。此时,战斗兵已伤亡殆尽,子弹也告竭。最后在一个山头上,旅长耿子介用石头与敌人相拼。”
十七师在乏驴岭血战九天九夜后撤出战斗。此役,十七师伤亡惨重,出征时13000人,仅剩2700余人。乏驴岭的村民回忆说,赵寿山师长在撤离乏驴岭前,对围着他的军官说:“……便衣队留下,招呼老乡把咱的娃娃们埋好,尽量做个记号,以后好让他家里来寻,寿山这次把他们带不走了……”
乏驴岭村村民李秀山当时在十七师指挥部帮忙,他亲眼看到赵将军哭得像泪人,趴在桌子上站不起来。他说赵寿山撤离时已无力骑马,是那帮卫兵们用木杆、绳子扎了副滑竿将赵将军抬下阵地的。后来,赵寿山将部队的剧团取名“血花剧团”,意在铭记雪花鏖战。
赵寿山在升任三十八军军长时,其军歌的歌词中也没有忘记井陉、雪花山、乏驴岭这些地名。此役,悲愤交加的赵寿山一下子须发皆白,从此有了“白发将军”的称谓。
再见到赵寿山时,黄绍竑不无愧疚地说,“你对得起国家,十七师牺牲很大,但给国家立了大功。”他在重庆的《扫荡报》上对赵寿山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华北战场上,真正抗战的将军只有两个半人,其中一人就是十七师师长赵寿山。”
守卫中条山
无敌陕军“铁柱子”
1938年6月,三十八军改编为三十一军团,孙蔚如任军团长,赵寿山升任第三十八军军长,兼十七师师长。当孙蔚如率部东渡黄河,进入中条山对日作战时,赵寿山奉命开往晋西南,归还原十七路军建制。此前,经过休整补充的十七师留在晋东南,接受第二战区东路军朱德、彭德怀指挥,并配合八路军粉碎了日寇发动的九路围攻,先后进占晋城、长子、高平、壶关等城镇,收复屯留。
同年11月,第三十一军团又改编为第四集团军,赵寿山仍任三十八军军长。
此时,日军已相继占领晋西南的永济、运城、侯马、夏县等地,进逼中条山,危及陕西潼关。赵寿山指挥的三十八军,在中条山再次打出了陕军的威风。有资料显示,从1938年7月至1940年10月,陕军在中条山先后与10余万日军血战百余次,共粉碎了日军对中条山的11次“扫荡”,使日军西窥关中、南伺河洛的计划一再落空。其中尤以“六六会战”、望原会战等最为激烈。
1939年6月6日,三万余日军再次进犯中条山。日军炮火猛烈,我军尽管拼死防守,但伤亡很重,形势非常危急。眼看守不住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想到了能打硬仗的赵寿山,急令赵寿山统一指挥中条山的三支部队。赵寿山果断命令“放弃”正面阵地,保存主力,迂回敌侧后方,伺机痛击日军。
血战半个月后,日军被迫撤出中条山。战事报告中这样描述,六六战役为“近来三月内最激烈,敌我展开拉锯战,血肉横飞”。据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赵寿山》一书介绍,仅在运城一地,日军新增骨灰罐1700多个。
望原会战发生在1940年4月,当时三十八军驻守秦、晋、豫交界处的山西平陆,军部驻在三门镇望原村。日军调集重兵,气势汹汹而来。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命令赵寿山放弃望原,认为望原根本守不住。赵寿山力陈,望原直接关系到中条山的安危,若望原不保,中条山即有可能失守,日寇将会兵临潼关,且有可能渡过黄河,进犯关中。
赵寿山向卫立煌立下军令状,表示“如果守不住,杀我的头!”结果,中国军队在空前惨烈的望原会战中取得大捷。受到重创的日军不得不承认,“中条山盲肠炎,红鼻子将军赵寿山,宁打中央军一个团,不打三十八军一个连”。卫立煌将三十八军称作“中条山的铁柱子”。
武汉的《扫荡报》这样写道:“敌人进攻中条山有十多次,每一次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这完全是我们坚守在中条山上的三十八军的共荣功绩。两年来,这群三秦健儿击退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进犯。就好比一根铁柱子撑持着中条山,把我们的阵地守卫得越加坚固而不可侵犯了。”
《新华日报》也报道说:“敌犯中条之企图,再度失败。迄今进犯十次,每战皆北。”
因为是4月17日取得胜利,望原会战又被称为“四一七战役”。赵寿山将军的孙子赵武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取胜后,赵寿山得知大孙女降生,于是特地给她起名“望原”。此后,他为其他四个孙子孙女取名都有一个“原”字,“就是为了纪念望原战役的胜利”。
1940年8月,赵寿山遵照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电示,派部队在同蒲路两侧打击日寇,支持和配合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0年10月,赵寿山随第四集团军调离中条山,担任黄河洛阳至郑州间的河防任务,中条山防务由胡宗南部队接替。据孔从洲、王炳南等人的回忆,此后不到半年时间,国民党集中在中条山的七个军,就被日寇打垮,数名高级将领阵亡或被俘,晋南地区全部沦陷。
参加共产党
两次申请为“入伙”
赵寿山虽然是从旧军队走出来的,但他与别的地方军阀和国民党高官不同。他不光胆大心细,带兵有方,而且有远见,有政治头脑。
在共产党处境艰难时期,赵寿山两次主动要求加入共产党,甚至还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都送到延安的红军大学(抗大前身)去学习。这在许多人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据说国民党特务在给蒋介石的密报中,也分析赵寿山不可能参加共产党。原因是赵年纪大了,“共产党要青年不要老汉”,再说赵在陕西已有“百万之富”,只有傻子才会去自找苦吃。
其实,早在大革命时期,赵寿山就同西北地区的共产党人魏野畴、赵葆华等常有接触。1932年驻军汉中时,赵寿山曾与红四方面军秘密合作,订立互不侵犯协定。西安事变时,赵寿山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曾与他彻夜长谈,坚定了他的抗日信念和与共产党合作的决心。
西安事变后,赵寿山在驻防陕西三原期间,同任弼时、王稼祥、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左权、杨尚昆、陆定一等经常往来。彭德怀曾同他作了三天长谈,对他触动很大。
在三原,赵寿山还与彭德怀等红军将领一起合影。彭德怀开玩笑说,这是他“通匪”的证据。赵寿山却说:“我不怕,我还要上山入伙哩!”这可以算作赵寿山第一次入党表示。
赵武原在他写的《于国于民敢问心》一书中介绍说,中共中央获悉后,即派人转告赵寿山,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但由于赵寿山并不了解加入中共的手续,还以为这样就算入了党,所以当时没有取得正式的组织关系。
1937年底,赵寿山率部从山西前线过黄河休整,在延安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给他提出“培养干部,改造部队”的建议。赵寿山在延安还同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长谈,倍受鼓舞。返回西安前,毛泽东亲自交给赵寿山一个密电码本,约定以后互相通信联络的办法。
1942年,赵寿山又一次提出加入共产党。这次经毛泽东直接批准,赵寿山为中共特别党员,其党龄可从1936年西安事变后算起。只是为了防止暴露,赵寿山的党籍在党内不公开。据悉,“特别党员”是指由党中央直接接收的党员。根据党章规定,从中共的二大到八大,由党中央直接接收的党员还有叶挺、杨度、邹韬奋、续范亭、郭沫若、赵博生、董振堂、许广平、沈雁冰等。
赵寿山后来在与孙蔚如将军的谈话中,表达了他对共产党的认识。他说,“国民党政府就像一棵老树,看起来很高大,但是内部已经腐烂了,只会一天天烂下去。而共产党却像一棵小树苗,充满了活力,目前虽然幼小,但它是新生的,肯定会一天天茁壮起来。”
国民党军方报纸《扫荡报》介绍赵寿山时说,“赵将军在生活上完全与士兵共甘苦,吃一样的糠菜馒头,穿灰棉布军衣。主将在全军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模范作用。军长提出三大禁令:禁嫖、禁烟、禁赌;四大口号:官兵一致、军民合作、人事公开、经济公开。”
毛泽东当年如此评价赵寿山带领的三十八军:这支军队“在形式上是国民党编制,但实质上始终是按照党的方针、任务去建设部队,同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事实上,自参加抗战以来,赵寿山一直与共产党走得很近,在晋东南第二战区和后来驻防中条山期间,赵寿山曾多次选送官兵到八路军军政训练班学习,甚至还邀请朱德、彭德怀到部队作报告。有军事研究者认为,蒋介石将赵寿山调离中条山防区,以及后来委其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都是为了切断赵寿山与八路军的联系,甚至借机除掉赵寿山。赵寿山为了消除蒋介石对他的怀疑,三次将他的独子赵元介送到重庆、成都、铜梁(今属重庆市铜梁区)等地去充当人质。
奔向解放区
老夫高兴唱秦腔
1944年4月,赵寿山被蒋介石调至甘肃武威,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赵寿山看似被重用和提升,其实这是个“空头司令”,蒋介石选派他的“侍从室”一个中将组长任副总司令,派一个宪兵连驻在武威,日夜监视赵寿山。
赵寿山在甘肃待了两年,整日无所事事。临行前,周恩来给他出主意,要他忍辱负重,轻车简从,结交地方士绅,还要有意识与蒋介石的嫡系交往,笼络感情,保护自己。赵寿山小心应对,做到忍人情之所不忍,始终没留下什么把柄。其间,他至少有两次奉命去重庆开会、受训。出发前,他都会对随从参谋说:“我们此去,可能同杨(虎城)先生一样,有去无回。要作最坏的打算!”
1944年9月,蒋介石又调赵寿山到重庆的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训。当时外有特务监视,内有蒋介石亲信考察。赵寿山为应付此种困难处境,广泛结交国民党嫡系将领。数月之后,几个蒋介石亲信反而成为他的“好友”。
1945年1月陆大毕业时,蒋介石单独见了赵寿山,仍追问三十八军的军官来源和训练情况。赵寿山从容答对,详陈三十八军在保卫中条山和河南邙山战役的艰苦战况,一时让蒋介石无可奈何。
1945年至1946年间,三十八军部分官兵先后两次起义,回到解放区。1946年8月,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部被撤销。赵寿山利用蒋介石批准其“出国考察水利”之机,经兰州、西安至南京。
1947年1月,在董必武精心安排下,赵寿山乘坐轮船,由上海到天津转北平。同年3月5日,赵寿山经河北静海进入解放区,不久到达延安。
据说赵寿山历尽艰险进入解放区后,竟激动得唱起了秦腔。而他的家人也在此前后,经地下组织分别安全送到解放区。
毛泽东在征求了赵寿山的意见之后,很快就决定他做彭德怀的副手,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野)副司令员。随后,赵寿山即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解放大西北的各个战役。赵寿山成为惟一担任过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解放军野战军级指挥员。
建国后,赵寿山先后担任过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1959年,赵寿山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1965年去世,享年71岁。
有军事专家认为,赵寿山在国民党军队的军衔为中将,在解放军任一野副司令员,特别是他在抗战中的赫赫战功,如果不是在授衔前已经转到地方工作,赵寿山应该在大将中有一席之地。要知道,1955年授衔时,十位大将中有的当时比他级别还低。
2015年8月15日,在陕西省西安事变研究会举办的一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活动中,记者见到了年近七十的赵武原先生。赵武原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有幸在祖父赵寿山将军身边生活,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62年5月1日,祖父带他到天安门城楼参观焰火表演,他看到毛主席从眼前走过去了,又折回来,握着祖父的手,说:“赵老将军,你还好吗?”
(本文部分图片由赵武原先生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