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来的老兵
2015-11-03陈团结
陈团结
一张张沧桑脸庞,
记忆着岁月的风雨;
一个个累累伤痕,
印证着曾经的付出。
抗战老兵,
一个人,就是一本厚重的书;
抗战老兵,
每个人,都有感动人的故事。
李天仁,97岁,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人。
1935年在陕西三原参军。抗战开始后,先后在河北省元氏县与娘子关雪花山与日军作战,后转入太行山进行游击战,所在团曾击毙过日军一名旅团长。
1941年中条山战役中,军长武士敏殉国,李天仁所在连在向营部靠拢的过程中遇敌袭,全连仅剩他一人,手中只有一挺弹药打光的捷克机枪。他怀着拼死的念头把机枪拆散,与鬼子肉搏,被鬼子刺中额头与右耳根部,晕死过去,所幸大难不死,后在老百姓家养伤十八天,找到部队收容队。
今年春天,受单位指派,我到陕西多地抢救性地拍摄抗战老兵,见到了当年远赴缅甸的中国青年远征军王望德,赴内蒙古作战的中央军骑兵第七师二十团四连中尉连长薛维,赴越南作战的国民革命军荣誉第二师刘丰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的王生才……
在老人们的口述中,我们得知无论是当年敌后作战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是正面阻击日寇的国民革命军,在那个特殊年代,面对日寇的侵略,都是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每一场胜利都是来之不易。
不久前在一个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图片展上,策展人石宝琇说:“一个薪火相传的民族,不会失忆。尤其对生死存亡的危机和国难,更要铭刻在心,铭刻在磐石上,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
我从2006年开始拍摄抗战老兵,一直在与时间赛跑,遗憾的是拍摄的人数还是不够多,留下的资料还是有点少,为此我深深地感到愧疚。
2014年的春节,权德宜老人在蒲城县贾曲镇贾曲村去世,他不遗憾一生没有儿女的孤苦伶仃,但他一直等候着一个公正的说法。最终,他什么也没有等到。
2014年6月中旬,张定乾老人的儿子张新强打来电话,说他的父亲已经三天没进食了,希望我把以前拍摄的照片传给他们,他们要准备后事。几天之后,老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权德宜、张定乾、刘天佑、李天仁、王呸生……一个个老兵相继离世,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再也没有机会当面聆听了。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民间关爱老兵的热情让老兵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国家层面的人性关怀更让他们感到欣慰。
抗战老兵们,你们辛苦了,你们是时代的英雄,向你们致敬!
▲刘丰西,89岁,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人。
1944年在陕西渭南入伍,进入国民革命军荣誉第二师。训练之后被空运到越南参战。在越南与日军打了两三次仗后,日本就投降了。他说,一辈子只出过一次国,坐过两次飞机,就是往返越南。
▲权德宜,91岁,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人(2014年春节去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正在上中学的权德宜与六名同学从学堂离家出走,前往山西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一二〇师。中条山战役爆发后,权德宜所在第三军面对日军板垣师团强大的火力而惜败。混战中,他在战友掩护下才得以生还。随溃兵西撤时,权德宜在山西万荣县参加了第八战区第一独立挺进纵队,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敌后游击生活,以破坏日军交通、通讯等设施为主,有时也会伺机消灭小股日军。日本投降后,权德宜所在纵队被改编成陕西保安第六旅,驻扎在华山脚下。
▲刘学礼,90岁,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黄粱镇人。
1941年替哥哥当兵,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一〇九师三二六团三营九连,在河南同日本人打过仗。两次差点死亡:一次是日本炮弹落在身旁,炸的土把人半截都埋了,屁股以下全在土里;一次是在守黄河过黄河时船翻了,七个人只有两个人活了,他是其中一个。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家务农。
▲刘怀斌(刘振英),95岁,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人。
1937年腊月初五被抓丁当兵,在河南、山西一带抗击日寇七年多,参加过江(音)峰、中条山、吉(音)山等战役。1945年春因伤残而回老家务农。
▲张文杰,89岁,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人。
1944年参军,从驼峰航线去印度接受训练后回到昆明,后入缅甸,克复八莫,歼敌南坎,扬威外域。1949年在连云港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伞兵师,后转入河南开封,1954年光荣复员回家耕地,还保留有伞兵训练记录本一个。
▲许安仁,93岁,陕西省周至县小寨子人。
1937年被从家里抽丁参加队伍,属于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后在西安东郊参加训练,参加过多次对日战斗。印象最深的是在张家口和日本人打了一仗,损伤极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