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拍摄中的灯光造型
2015-11-03杨自桂
杨自桂
[摘要]学院每年甚至每学期都有几十台教学演出,有参赛作品、毕业作品、原创作品等等。因教学、观摩等需要,组织EFP(多机位)团队拍摄这些舞台演出已是我系日常之事。但是舞台拍摄不同于实景拍摄,尤其是舞台灯光的多变因素使得拍摄效果产生很大差异,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拍摄舞台节目的经验谈几点舞台灯光造型的拍摄体会,本文旨在讨论拍摄中的灯光造型问题。
[关键词]舞台灯 光影视灯光 造型共性 多视点拍摄 多媒体背景 空场拍摄
舞台艺术是在舞台上进行的各种表演,它有着许多节目形式,例如舞蹈、音乐会、戏剧、话剧、小品、相声、杂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观众所看到的的舞台口是一个约12m宽、7m高的矩形框,既宽、高比为12:7。通常电视屏幕的宽、高比为4:3或者16:9。显然16:9更接近12:7这个比例,几乎是相同的视窗比例。因此,舞台剧和电视剧在视觉形式上都是用比例相近的视窗来表现。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以三维立体空间来展示,后者只能是二维平面展示。无论舞台艺术和电视艺术都是靠肢体形象、画面语言为表现手段,反映剧情,传达编剧、导演的意图,灯光在其中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艺术与技术手段,描绘体现舞台中、镜头前种种活动形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给观众以视觉感受;灯光体现不同物体的不同外在的结构方式,常给观众不同的印象,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有形”形象的外部造型,最终体现内在的本质;电视艺术的一些特征,常常要依附于灯光来体现。电视画面通过灯光的有效处理,才能在电视画面上呈现出高画质、美妙真实的艺术形象。各类剧目在舞台上表演时,同时舞台灯光也只能是在12m×7m镜框内进行纵深分布,在有着一定纵深的四面“墙”的舞台上展开,在此空间进行灯光的艺术创作,灯光往往受到舞台大小的制约,舞台的灯位一般分为面光、耳光、柱光、顶光、逆光、桥光、脚光、天地排光、流动光、追光等几大类。下面先介绍这些灯光的作用:
一、舞台灯光的分布与作用
舞台灯光分布在舞台的四周,包括观众厅前上方和左右两侧,根据位置和作用一般分为:面光、耳光、柱光、顶光、逆光、桥光、脚光、天地排光、流动光、追光。
1、面光:位于前排观众头顶上方且正面投向舞台的光。主要作用为人物正面照明及前台基本光铺染。
2、耳光:位于台口外两侧,斜投于舞台的光,分为上下数层,主要辅助面光,加强面部照明,增加人物、景物的立体感。
3、柱光(又称侧光):自台口内两侧投射的光,主要用于人物或景物的两侧面照明,增加立体感、轮廓感。
4、顶光:自舞台上方投向舞台的光,由前到后分为一排顶光、二排顶光、三排顶光……等,主要用于舞台普遍照明,增强舞台照度,并且有很多景物、道具的定点照射,主要靠顶光去解决。
5、逆光:自舞台逆方向投射的光(如顶光、桥光等反向照射),可勾画出人物、景称的轮廓,增强立体感和透明感,也可作为特定光源。
6、桥光:在舞台两侧天桥处投向舞台的光,主要用于辅助柱光,增强立体感,也用于其他光位不便投射的方位,也可作为特定光源。
7、脚光:自台口前的台板上向舞台投射的光,主要辅助面光照明和消除由于面光等高位照射的人物面部和下颚所形成的阴影。
8、天地排光:白天幕上方和下方投向天幕的光,主要用于天幕的大面积照明和色彩变化。
9、流动光:位于舞台两侧的流动灯架上,主要辅助桥光,补充舞台两侧光或其他特定光。
10、追光:自观众席或其他位置特定的光位,主要用于跟踪演员表演或突出某一特定场景,文艺晚会用于主持人的定点光,是舞台艺术的特写之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不同视点产生的造型差异
舞台剧和电视剧在视觉形式上都是用比例相近的视窗来表现,不同的是前者具有三维空间效果,后者则仅有二维平面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受众在看电视时,无论在哪个位置观看都不会改变画面的表现效果(仅有透视崎变)。但是,观看舞台节目时,由于其三维空间的特点,在台下变换位置观看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如人物背景、面部表情等)。观众厅不同位置相对舞台有着不同的视点,就是说,不同区域观众的视点观看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视觉造型差异,如图1所示,站在舞台台口左侧的主持人在面光和左侧追光照射下,A、B、C三个区域的观众观看到的效果显然以A区的最好。但是如果左侧追光关闭,右侧追光打过来,情况将发生改变,画面效果B区、c区得到改善,A区变差。在此顺便提一下人物与灯光的位置关系:当灯光在水平的位置上围绕被摄人物转动时,鼻影就会斜着扩大,在离光远的那边形成较强的造型,而受光的那一边则往往丧失细致的轮廓,而离光远的那只眼睛的眼角上阴影增大,因为鼻影横过了它,在这个过程中脸部受光的那边加强副光的增加,冲散阴影部份,灯光常用的前侧光(交叉光)位置一般是在水平45°/垂直450,在这个位置上鼻子和眉毛的阴影同面颊的阴影相连在离光远的一边脸上形成一道三角光,无可否认,在正常情况下都加一些副光(辅助光)使画面更为柔和,但是灯光设计必须考虑与人物造型有无冲突,如果剧情需要大反差的效果,那么就不必加副光来补充,以免适得其反。在这里,右侧追光暂时做了主光,即使两个追光都打上演员,也由于距离和角度的原因,从造型的角度来说,都会得到上述结果。所以,我们在进行舞台剧拍摄时,通常采用多机位(EFP)拍摄,也就是多视点分布机位,以适应剧情需要和舞台灯光造型的需要。尽量让每一台机位都能代表所在区域的观众的视点。这就是下一节要讨论的灯光位置切换下的拍摄机位的对应切换。
三、舞台灯光变换下的造型
任何一台舞台节目的演出获得成功,除了好的剧本、导演、演员等以外,还与灯光的支持所分不开。首先,一个剧的形成要通过反复的排练,在这排练的过程中,灯光设计就必须介入,根据演员的调度情况,构思并设计出灯位图,什么地方需要特殊光,什么地方需要定点光,何时切光等等,这一切都必须事先在设计中确定下来,接下来,才是系统的灯光设计与编程。舞台上的灯位和灯号都是有限的,几道幕常常占用了灯光的空间,有时常为一个灯位的效果,同装置部门反复讨论和试验,在灯光安装完成后,接着排景排光以及彩排等等,舞台剧特别讲气氛,人物造型光,环境光,这一切灯光设计都必须考虑,而且还得做到全面、灯光要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是随剧情的节奏而变化,在舞台上营造真实而浓郁的环境气氛,能够烘托人物,传达生活的气息,同时与环境气氛呼应观众心理和表达人物的性格、职业、爱好。要成功地拍摄好一台节目,同样要事先反复观看熟悉这台节目,也就是我们说的前期准备阶段,在看戏的同时,记下演员的调度位置,记住灯光的变化情况等等。舞台上出现逆光造型画面时,拍摄时的光圈、视点、构图都得迅速调整,舞台上常常也用逆光来描绘人物,例如:天幕大面积的背景光,舞台中区和前区变成暗区,此时靠近天幕的人物成为典型的剪影造型,如图2所示。
这一点电视灯光更为强烈,其效果取决于灯光位置以及机位角度、方向之间的关系。如果灯光在被摄人物的背后,处于12点横/9点直的位置,面对摄像机(位于6点横/3点直处。灯被人物所遮住),灯光只照亮耳朵和头发的外缘轮廓,灯位升高光线就会越过被摄人物,直接射入摄像镜头,灯光再升高至10点直~1l点直(30~60°)的位置,两肩、头顶、头发都会逐渐被照亮,两肩两臂的外缘轮廓和皮肤质感也渐渐的变得更清晰。
总之,逆光、侧光对人物造型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必须掌握好灯的位置,注意不要形成夹光,舞台逆光和电视逆光它们两者是一个远一个近的关系。
四、舞台灯光的色温造型对拍摄的影响
我们知道,舞台节目在进行过程中,由于剧情的需要,舞台的灯光不仅会发生亮度的改变,还会发生色调的变化,无论是亮度还是色度变化,都会导致色温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剧中情节环境或人物造型与人物心里活动表现的需要,但是对于摄像机来说,绝对是个棘手的事。通常情况下,专业级的摄像机具备较好的彩色还原能力,但是从事摄像工作的人都知道,摄像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惧怕大面积的红光和蓝光(或紫光)。当舞台上的灯光突然变换成大面积的红光或蓝光时,此时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其色彩严重失真,人物面部变得没有层次出现灰色斑纹,画面给人以恐怖的感觉,与舞台下人们所看到的实际造型效果形成极大的视觉反差。这是由于摄像机的检测系统中的红外传感器对波长很短的红光和波长很长的蓝光的识别能力很差,出现检测紊乱,导致画面色彩严重失真。如果舞台上不是大面积出现单一的红光或者蓝光,仅仅是局部出现,此时拍摄的景别采用较大的景别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舞台灯光和电视晚会灯光的色光很相似,舞台灯光在没有录像和电视的参与时,它就是色彩的展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化很具视觉冲击效果。有了电视的参与那就是色温的关系,舞台上用的灯具往往是从2800K到5600K的混合光源,而摄像机则是3200K、5600K的色温,摄像机对红、蓝二色是特别敏感,在这一点上我们往往采用保守的方法,比如直播一台大型现场演唱晚会时,如果台上出现大面积红光时,马上转切或者拉成大场景,尽量避开画面细节的展示,或者事先约定根据节目的内容与节奏将红光以一定的频率闪烁,使舞台演出与直播效果达到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话剧类舞台节目如果要录制成电视节目,导演要尽量考虑电视画面的播出需要,因为舞台演出的造型效果与灯光有关,而电视画面的拍摄效果也与灯光有关,这二者有着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如果演出的目的是以现场观看为主,则应以突出舞台表现为主,采用灯光色温的变化手段,来获得渲染、夸张等造型效果,从情感上达到剧情的需要。如果演出的目的是以拍摄成电视画面为主,保障电视观看的需要,则应从电视拍摄的需要角度加以考虑,在灯光的色温上尽量保障电视画面的表现需要。这就是下文要讨论的舞台剧目的空场拍摄中的灯光造型问题。
五、舞台剧目空场拍摄中的灯光造型
所谓空场拍摄,就是演出现场的观众厅是没有观众的,也就是拍摄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出,这就是空场拍摄。这种拍摄基本上接近于室内电视剧的拍摄方式,在舞台演出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人物的再塑造,由于拍摄中摄像机机位可以从台下台上任意调度,显然灯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造型作用,甚至可以在舞台上直接布置移动光。这种拍摄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电视播放(包括参赛)。我们应用这种方式拍摄过大型历史剧《秦皇遣将》、花鼓戏《玩不罗》、《醉打山门》、《同一个月亮》、《潇湘红叶》、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马蹄声碎》、《风铃》等等。例如,在拍摄话剧《风铃》中,有一场戏是舞台上两个人物面对面站着对话。此时两个对话的人物之间是有情感交流的,这种情感表现在演员的面部、眼神等,通常情况下,舞台下的观众不管处在哪个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演员在面部的情感交流,但是,我们在拍摄这一面面时,在完成灯光造型的条件下,采用三台机位(见图3)从三个不同的视点进行拍摄,摄机2是小全景,主要交待事件,摄机1与摄机3用近景构成反打画面,人物A说话时,切摄机3的画面,人物B说话时,切摄机1的画面,此时的灯光在这里给予画面以强烈的造型效果,对渲染画面氛围、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感以及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六、关于舞台多媒体背景的拍摄
随着多媒体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舞台演出中的传统背景的置景模式有了全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舞台演出背景采用多媒体来支持,多媒体的表达是根据需要支持的节目内容脚本,在电脑上进行相匹配的背景画面的创意设计,这其中包括其画面节奏、色彩、影调等,完全用动态的视觉背景取代传统的静态背景,使背景事件参与到舞台演出内容中来,极大的扩展了观众的视野、丰富了舞台的整体表现力、美化了舞台环境、节约了舞台空间等等,是当前更是未来舞台背景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演出这类舞台节目时,由于多媒体背景墙的显示特征(目前分为背投式、直投式和LED驻阵显示式),对舞台灯光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舞台灯光的设计也将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同样拍摄这类有多媒体背景的舞台节目时,也得根据表演的情况进行一些特殊的调整。主要涉及视点、光圈、景别等技术调整,例如,当背景内容的表现力较舞台内容更为强烈时,应采用收光圈、扩景别突出背景为目的,反之亦反。总之,这里存在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是一个经验的问题,与舞台灯光师有着同样的探索与研究的过程。
总之,舞台灯光和电视灯光的共性是用灯光描绘人物、景物,利用灯光这一特有的工具来烘托气氛,渲染剧情。不同之处就是各自所服务的对象不同,舞台上是镜框式的舞台照明,而电视多以实景拍摄,它可以任意的放大,只要是在镜头可记录的范围。无论是舞台灯光和电视灯光设计,首先一点必须是正确掌握灯光的位置,什么样的灯光位置,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渲染什么,只有正确掌握灯光不同的角度,灯光才能发挥它灵魂的作用。舞台灯光与电视灯光是相通的,可相互借鉴,利用舞台灯光的特殊效果光用于电视里,同样舞台也可利用电视电影的技术为舞台服务,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与省花鼓戏剧院联合排演的《潇湘红叶》从演出到拍摄都结合得非常到位。舞台与影视相互的借鉴、相互的学习、相互的补充,定会给电视与舞台灯光艺术带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