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精器美的明代宣德炉
2015-11-03马小雯魏洁
马小雯++魏洁
[摘要]宣德炉代表了我国铜炉铸造的最高水准,其中蕴含的明代审美意识与艺术思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深入剖析宣德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从而为现代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宣德炉 铜炉铸造 形制 设计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主持铸造的一批精美铜质香炉,被称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是明代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明代宣德炉仿品不断,存世真品较少。《故宫历代香具图录》为我们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书中介绍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宣德炉,不仅端庄华美,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大有裨益。
一、宣德炉的材质之美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黄铜合金铸造的铜器,在此之前的铜炉材质多为锡青铜,易生绿锈。明朝实施的朝贡贸易体制使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的国际关系紧密,从而为宣德炉的铸造提供了原材料。《宣德彝器图谱·卷一》中记录了制炉原料的来历:“今有暹罗国刺迦满霭者所贡洋铜,号风磨色同阳迈,朕思所用堪铸鼎彝,以供郊坛宗庙内廷之用。”暹罗国(今泰国)所进贡的风磨铜,即黄铜,是制作宜德炉的珍贵原材料。
宣德炉用材之精可谓登峰造极,明代项元汴在《宣炉博论》中记载:“宣庙随敕工匠炼毕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旧时一斤是十六两,经过十二次冶炼后,一斤铜液最终只剩四两,也就是四分之一。《宣德彝器图谱》中记录的宣德炉最少也经过八炼,高度提纯的材质固然使宣德炉的铜色呈现出柔和而细腻的光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鎏金小铜炉(图1),在铸造时还采用了“赤金作渗金作雨雪点”的工艺,是将赤金碾成泥后用炽火逼沁入炉身,使铜炉周身布满雨雪点大小的金片。除渗金工艺外,还有将赤金流于香炉口耳之间称为“覆祥云”,流于腰腹之间称为“金带围”,流于底足之间则称为“涌祥云”。金和铜材质相得益彰,雍容富贵之气内敛,珠光外现,华而不妖。
清初文学家冒辟疆在《宣炉歌注》中形容宣德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易让人产生疑惑,坚硬金属铸造的宣德炉怎会与女人肌肤做类比?原来细心呵护和经常把玩磨去了铜的锐气,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哑光的柔软感,且触摸后不会感到刺骨冰冷,如女子肌肤一般。
二、宣德炉的色彩之美
使宣德炉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源于金属与非金属显色物质结合的新工艺,如天方国番硇砂作鼎彝点朱砂斑色用,渤泥国紫矿点染枣红色用,渤泥国胭脂石点染桑葚色用,梅花片石青点染石青斑色用等。《宣德彝器图谱》中记载的宣炉颜色多为蜡茶色、紫褐色、棠梨色、枣红色、藏经纸色等,蜡茶色为黄中带黑色,棠梨色为黄中带红色,藏经纸色则为“净极光如水者”,类似于清淡的浅黄色。《沈氏宣炉小志》形容宣德炉“深有深妙,淡有淡妙”,“黄如秋葵着露,白如玻璃澄水,红如朝霞映日,青则鱼胆,黑则点漆”,最能体现其色彩之丰富。
古代匠人通过烧炼的方式改变炉色,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但这一过程并不简单。以仿古青绿色为例,文献记载铸造宣德炉时,取用了朝廷内库有缺损的三代古器,挑出其中颜色最为翠绿者椎成粉末,与水银法药调和后倒入铜液中一同成型。炉体做成后再用青绿朱砂等色调成液体涂抹炉身,入猛火炙烤,次日继续涂抹和炙烤,反复五次才能使青绿色沁入炉骨,最后还要用融化的白蜡包裹炉身,用布帛和棕帚仔细擦拭,才能得到颜色青翠如碧的仿古青绿色宣德炉。所以明代宣德炉与汉魏时期的铜器同样珍贵。
宣德炉炉色纯净仿佛结雾,颇有古趣,正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宣德象首三足铜炉(图2),偏青灰的铜色沉稳遒劲,与象首结合更是充满灵气,虽然香炉通高不过15公分,却透出威严仪态,让人肃然起敬。由此可见,宣德炉的色彩与形制紧密关联,而色彩最终决定了香炉的气质与魅力,给观者最直接的视觉体验。
三、宣德炉的形制之美
宣德炉在形制上皆以《宣和博古图录》及各考古书籍为设计标准,《宣和博古图录》是由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的宋代金石学著作,收录有宋代皇室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青铜器共839件,件件精品,并配有器物尺寸、重量等信息和详细的考证说明,为宣德炉的款式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史籍记载,礼部尚书吕震与太常寺卿周瑛、司礼监太监吴诚共同遴选出宫廷内藏的柴、汝、官、哥、均、定窑瓷器款式上奏,经明宣宗筛选审阅,再三推敲调整方可开铸。严格的制图准备与宣宗亲自审查体现了对于宣德炉形制的慎重,也是宣德炉件件经典的重要原因。赵汝珍《古董辩疑》中称赞道:“宣德所制之炉,其规矩匀整方圆适度,虽今日用机器仿制亦不可能,诚如出自鬼斧神工者。”
宣德炉各部分形制均具平衡协调之美,炉口收放适中,炉腹曲线充满韵律,炉耳大小、位置得当,炉足稳定平整。从整体上看,宣德炉体现了“和谐”的造物理念。
作为庙堂礼器的宣德炉摒弃了繁复的装饰外形,多为仿古鼎、彝、鬲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又具有自身独特个性,正是“有意味的形式”。宣德炉外形简约,线条流畅,因此逐渐演变成文人雅士的书斋清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宣德冲耳乳足铜炉(图3)口径为三寸左右,既精巧耐看,又易于把玩和使用。乳炉、鱼耳炉和蚰耳炉是明宣宗文房的三种御用炉,款式朴素典雅,置于几案之上是何等的赏心悦目。
四、宣德炉的设计之美
古代造物均重视器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使用场所,宣德炉除了朝廷自用外,亦赏赐给寺庙宫观和王公大臣,因此不同形制的宣德炉专为其对应的使用对象而设计。兽经中称狮子为百兽之王,“每一振发虎豹皆服”,狮首炉专供统帅六师、为国征伐的大司马,取其威武、战无不胜之意;而象为南越大兽,任重致远,象耳炉则与掌管营建的司空一职十分吻合。汉明帝时期祭酒在桥门讲解经史,数万人围绕在桥门周围聆听,于是桥耳炉多赏赐给国子祭酒一职,望其为朝廷教育人才,使学士和官员均明忠信礼义廉耻。梵书炉、钵盂炉带有宗教元素,多用于各处寺庙、观、宫等。
我们今天评判一个设计品是否成功,其实用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准。宣德炉作为可使用的香炉,在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形制与功能的一致性。古代焚香,多以香丸、香粉、香篆为主,后出现线香和直接燃烧沉香木块等。焚香时以徐徐发烟、香气久不散为妙,所以隔火焚香为主要方式。将烧透的炭块埋入炉灰中,再盖上五分厚的炉灰,轻轻压实,将装有香丸或香粉的隔片置于炉灰之上,香味便会隐隐而发。高温容易引起瓷器炸裂,与瓷质香炉相比,宣德炉更适合此种焚香方式,宣德炉的炉腹最凸出处通常比口和底部薄,最薄甚至可达到1mm左右,薄壁利于散热,也能使炭燃烧得更为充分。如此周密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铸造技术带给人们更加安全与舒适的焚香体验,为古人的精致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情趣。
结语
宣德炉距今已近六百年,为何见到它的人依然赞不绝口?不仅因为它材质精良、造型美观,更因为宣德炉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这种艺术风格让我们倍感亲切,可以跨越时间障碍与其对话。归根结底,这是情感因素作用在造物中的结果,每个时代对于美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情感却是一脉相承的,不会过时或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