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语境下油画笔触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2015-11-03张垚

艺海 2015年7期
关键词:创新融合

张垚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冲击和影响着当代油画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笔触是体现油画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的重要视觉语言,对于油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家应以自觉独立的艺术精神,根植传统文化土壤,以开放的心态,吸取不同的文化精髓,融合多样的艺术语言,构建体现独特性、情感性、民族性的笔触语言。

[关键词]油画笔触 融合 创新

笔触是体现油画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的重要视觉形式,它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亦是油画作品中形象塑造、主题呈现、情感传递的基本载体,经过几百年来中外艺术家们的创新与锤炼,油画笔触已形成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门类的独特的语言体系,笔触语言的发展为画家们提供了高度的创作自由和巨大的艺术表达空间,也因之成为当代画家致力探索油画本位语言表现性和情感性的重要着力点。中国油画更应积极应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创造更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笔触语言。

一、“显形”与“隐形”——笔触语言的多样性表达

在早期古典油画时期,出于人们审美习惯及再现写实的需要,加之当时绘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画家们通过多层罩染(间接画法)及揉、抹等方式,谨慎地处理着笔触的边际,避免单一笔触的显现而破坏画面的完整性,尽可能使色块衔接自然柔和、画面平整不显笔触。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油画开山之作,画家以透明油料调色,经多层罩染,画面色彩丰富细腻,是“隐形”笔触绘画的典范作品,对古典油画影响深远。文艺复兴后期,提香、鲁本斯、哈尔斯、委拉斯凯兹等画家认识到笔触与油画绘画性的重要联系,探索并发展了直接画法,即将用笔用色与画面塑形合一,他们研究运笔技巧及笔触的排列秩序,强化笔触对体积感、空间感、质感的表现力,笔触开始“显形”。到了19世纪,笔触已不仅被视为是依附于色彩、形体之下为塑造形象服务的造型元素,其本身的审美特性及传情达意功能开始被当时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们重视,“显形”笔触开始大行其道,已成为画面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保罗·西涅克(代表作《圣特罗佩港的出航》)和乔治·修拉(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等新印象派画家直接用点状小笔触通过严谨的秩序构建整个画面的形象,凡·高的《自画像》《星月夜》等作品则以井然有序又充满激情的线状笔触传递自己炽热的情感,为自己的画作打上鲜明的个性烙印。

任何艺术都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从“隐形”笔触到“显形”笔触,既记录了油画表现语言的发展轨迹,也展示了画家们在面对时代变迁冲击下的智慧和努力。正如19世纪摄影技术的出现剥夺了传统古典油画的再现写实功能,却促使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百花齐放,也成就了笔触从幕后到台前的华丽转身,画家们以“显形”笔触来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表现出异于传统写实的新画面效果。当下大众的审美观念已呈多元化,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显形”笔触和“隐形”笔触赋予画家更大的艺术表达语言的选择自由,也能据此满足大众多样的审美需求。王沂东擅长将古典油画的写实技法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元素汇融,其作品多以“隐形”笔触表现国人的审美趣味,笔法严谨,如《2001年瑞雪》;周春芽的桃花系列油画,“显形”笔触流畅自由,画面极具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视觉冲击力。

油画的本质特性给予“显形”和“隐形”笔触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画家们应在坚守油画属性和语言风格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个性化笔触语言,使之既是画面效果的坚实支撑,也是独立的审美元素。笔触“显”与“隐”是相对的,在创作时并非单选题,应综合考虑画面形式、色层肌理、情感传达等因素,提出为何显(隐)?如何显(隐)?的自我命题,对“显形”和“隐形”笔触的形式美感与情感特性进行深入挖掘。

二、融合与重构——笔触语言的创新性发展

油画笔触语言的融合与重构是指多种艺术语言、观念通过接触,进而发生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原有的规则秩序被打破,传统视觉结构被冲击,再遵循一定的美的构成法则和个人创作理念,通过调配整合使内外元素融为一体,重新建构成新的笔触语言体系及视觉形式。综合材料绘画即是其一,艺术家打破传统绘画形式,将油画工具材料与纸、布料等材料相结合作画;部分艺术家则吸收了当代艺术中的影视、网络、多媒体,以及其他媒介的元素,将油画变异成另外一种新的图像形式,比如舍弃画笔颜料,将用电脑软件处理后的图画直接喷绘在油画布上,得到无笔触、“伪”笔触(非实际画笔描绘)效果。以上融合方式为大众提供了多样的审美客体,但油画自身的特性也被严重消解,有些新样式甚至超越绘画的范畴。

油画笔触语言可以通过融合来丰富,但不能被消解甚至消除,可以融合多种艺术语言,但应按照油画创作规律和主观思维进行重构,最终的呈现应以画笔为主。图像主义已渗透到中国油画创作中,画家们在创作中融合进艺术设计、摄影、电脑图像的特有语言。张晓刚的《大家族》作品以老照片为题材,画家将笔触隐形于画面中,以平涂的“隐形”笔触体现出老照片的质感,表现出一种对特定时代的记忆与情感;同样是画照片,李松松的作品则更强调笔触语言的形式美感,在《但愿人长久》等历史资料题材作品中,笔触写意、灵动,或是恣意旋转扭曲,或是笔随形转又加以夸张变形,并通过色层的处理给予画面浮雕感,以重构的笔触展示历史图像,诠释自身对历史的认知和体验。部分画家将其他绘画艺术的笔触语言与油画笔触语言融合,丰富了油画的语汇,扩展了油画的面貌。莫奈、梵高等大师就曾将东方绘画元素结合进自己的创作,浮世绘等东方绘画讲求以线造型,而梵高画作中大量可见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线性笔触。

多元文化与现代科技为当代油画发展带来变革的压力的同时,也带来实现新的画面样式、传播方式的可行性,油画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需要转换创作思维,拥抱多元文化之美,开拓与其它艺术语言的融合与重构方式,不仅是表现形式上的融合,更是观念、精神的融合与升华。

三、个性与传承——笔触语言的民族化探索

中国油画坎坷发展至今,创作理念与技法由单一趋向多样,对绘画本位语言的研究却成为新老画家的共同追求,尤其笔触语言更显差异化、个性化,成为时代语境下彰显自我艺术风格、审美素养的重要符号。但在探索过程中,一些画家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极深,存在唯奉西方绘画观为圭臬的现象,一味跟风模仿,排斥民族文化,以致一度出现作品语言同质化现象,也从根本上丧失自己的艺术话语权。油画是外来艺术,但也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与中国绘画传统的精神脉搏完全割断的,对中国油画家而言,继承发扬本民族艺术传统、书写民族精神是应尽的责任和自觉追求,既不盲目跟从亦不固步自封是应有的态度。传承与个性并非矛盾体,传统文化艺术中有画家们取之不尽的绘画元素,可锤炼出个性化的语言符号;笔触语言的创新贯穿油画发展史,对油画大师们创新精神的继承也有助于提升自我。在明朝万历年间,郎世宁就以其迎合当时国人审美习惯的“改良油画”开始了对中西绘画语言融合的探索。自上世纪初始,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洪凌等几代画家在不断探索着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与油画创作的结合之路,拓展了油画的表现空间,也延续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在吴冠中《点线迎春》《梦乡》等作品中,画家将中西绘画理念融汇贯通,将西方绘画表现技巧与东方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合并注入笔触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绘画语言,飘逸的笔触逸动着中国画传统笔法韵味。周春芽的《绿狗》系列油画,在笔触的秩序结构上汲取了传统文人画的笔法特点,删繁就简,“逸笔草草”,看似随意简约,却让绿狗形象入木三分,极具神韵,营造出新奇的审美意味。

油画笔触语言在艺术家表达艺术主张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是艺术家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与审美主体一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油画笔触语言的创新对于中国油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视觉形式的创新,更应是对本地域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承继,对民族艺术品格、时代精神的张扬,对国人精神气质、生活状态的诠释和解读。艺术家们应以自觉独立的艺术精神,根植传统文化土壤,以开放的心态,吸取不同的文化精髓,融合多样的艺术语言,积极建构体现独特性、情感性、民族性的笔触语言,使笔触语言成为油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使中国油画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创新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