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树脂食品接触材料中16种单体迁移量的测定及迁移风险考察
2015-11-03赖莺等
赖莺等
摘 要 建立了丙烯酸树脂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16种残留丙烯酸酯类及苯乙烯类单体迁移量的测定方法。采用水、3%乙酸、20%醇、50%醇、95%醇及异辛烷作为食品模拟物,测定丙烯酸树脂在80℃浸泡8 h后16种单体的迁移量。其中水基食品模拟液(水、20% 醇)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选择DB-WAX毛细管柱实现了在21 min内同时分离16种单体。结果表明直接进样方法对所测各物质的定量限可达到0.7 mg/L 以下,吹扫捕集进样的定量限可达到0.2 μg/L以下。在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80.1%~97.5%之间。方法的灵敏度、回收率高、选择性好,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对阳性样品迁移风险考察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材质样品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迁移风险极高,相对于PMMA材质,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Styrene-meth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 MS)材质较为安全。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丙烯酸酯; 苯乙烯; 迁移; 气相色谱质谱法
1 引 言
丙烯酸树脂具有很好的耐紫外线、耐酸碱性等优点,特别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Styrene-meth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 MS),在食品包装及容器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其单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或腐蚀性,若残留在聚合物产品中,必然会对产品的质量和使用产生不良影响。
鉴于丙烯酸树脂单体的毒性,多国制定了技术法规限制该类物质在食品接触产品中的使用。欧盟法规(EU) No 10/2011规定, 丙烯酸或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总和均不得超过6 mg/kg,苯乙烯和-甲基苯乙烯的迁移限量分别为60 mg/kg和0.05 mg/kg。我国和日本均有类似规定。
目前, 关于丙烯酸树脂食品接触材料迁移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甲基丙烯酸甲酯或有限的几种单体[1~5],大量的有害单体未得到关注。此外, 对于水基食品模拟物中挥发性单体的检测,一般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后气相色谱法测定[6],灵敏度不高。部分文献报道采用顶空方式进样[3,4],但由于无法避免水蒸汽的引入,仍对色谱柱效有一定影响。
在塑料食品接触产品迁移行为研究方面,已有一些报道,例如塑料容器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向食用油和矿泉水迁移的研究[8~11]、塑料食品包装中抗氧剂、烷基酚、紫外光吸收剂等的迁移研究[8~11]。尚无针对丙烯酸树脂类食品接触产品中残留单体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丙烯酸树脂食品接触材料的成分和生产工艺分析,筛选出可能存在的有害单体16种(见表1)。建立了各单体迁移量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并针对水基食品模拟物,采用吹扫捕集进样,大大提高灵敏度并简化分析流程。在此基础上,对丙烯酸树脂类食品接触产品在不同迁移条件(模拟物、时间、温度、迁移方式等)下,残留单体的迁移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仪和P&T 9800吹扫捕集装置(美国Agilent公司)。 德国Sartorius R200D电子天平。
16种单体(见表1)纯度≥97%,均购自德国Dr. Ehrenstorfer GmbH公司。甲醇、乙醇为色谱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标准储备液(1000 mg/L):准确称取16种单体各0.1 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充分摇匀。
标准工作溶液(直接进样):移取适量标准储备液,用乙醇稀释成适用浓度的标准工作溶液。
标准工作溶液(吹扫捕集进样):移取适量标准储备液,用水稀释成适用浓度的标准工作溶液。
2.2 吹扫捕集参数
载气:N2;吹扫温度:20℃,吹扫流量:40 mL/min,吹扫时间:11 min;解吸温度:250℃ ,解吸时间:2 min;烘焙温度:280℃,烘焙时间:5 min;样品瓶:40 mL,吹扫管:10 mL,样品定量环:5 mL。
2.3 气相色谱质谱参数
DB-WAX色谱柱(30.0 m×0.25 mm×0.25 m);程序升温:初始温度45℃,保持8 min,40℃/min升至100℃,保持3min,10℃/min升至160℃,40℃/min升至220℃,保持4.2 min;进样口温度:250℃;质谱接口温度:280℃;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载气:He(纯度>99.999 %),1.0 mL/min;进样量:1 L;进样方式:分流进样,分流比20∶1;电离方式:EI。
质谱扫描方式:同时采集全扫描(SCAN)和选择离子(Selected ion mode,SIM)数据;SCAN范围:m/z 33~500;SIM采集参数:见表1;溶剂延迟:3 min(异辛烷模拟液),5.8 min(20%乙醇、50%乙醇、95%乙醇模拟液)。
2.4 迁移实验
2.4.1 食品模拟物的选择性 参考(EU)No10/2011及GB/T23296-2009相关规定,考虑模拟尽可能多的食品种类, 选择的食品模拟物包括: 水(pH>4.5的亲水性食品)、3%乙酸(pH<4.5的亲水性食品)、20%乙醇(乙醇浓度低于20%的乙醇性食品以及含有一定有机成分, 且具有一定亲脂性的食品)、50%乙醇(乙醇浓度高于20%的乙醇性食品及油水乳浊液)、95%乙醇及异辛烷(油脂性食品)。
2.4.2 常规浸泡 80℃下浸泡下8 h。食品模拟物包括:水、3%乙酸、20%乙醇、50%乙醇、95%乙醇、异辛烷。
2.4.3 微波浸泡
微波炉功率为1300 W。食品模拟物包括:水、20%乙醇、50%乙醇、95%乙醇。微波时间:水、20%乙醇为10 min;50%乙醇、95%乙醇为2 min。
2.5 进样方式
对于水和20%乙醇模拟物,采用吹扫捕集进样方式。对于3%乙酸模拟物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后再进样。对于50%乙醇、95%乙醇以及异辛烷模拟物,采用直接进样方式。
3 结果与讨论
3.1 常规迁移时间和温度的选择
为了更科学地评价材料的安全性,迁移实验应在可预见的最严苛条件下进行。根据(EU) No 10/2011的规定,测试条件选择40℃10天。该条件可涵盖冷藏和冷冻条件下的所有储藏时长,包括加热到70℃达2 h内,或加热到100℃达15 min。
通过提高温度的方法可缩短迁移时间。由于食品模拟物95%乙醇回流温度约为80℃,异辛烷回流温度为99℃,最高浸泡温度不宜超过80℃。根据(EU)No 10/2011附件V中2.1.3公式:
3.2 色谱柱的选择
由于被分析物极性较强(包括两种酸),普通的弱极性柱分析时峰形易拖尾且重现性差,因此选择极性的DB-WAX柱。实验中比较了HP-5, DB-WAX, DB-XLB, DB-624等色谱柱对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HP-5, DB-XLB柱时,个别物质峰形较差,拖尾明显; 采用DB-624柱时,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无法出峰。而采用DB-WAX柱时,各物质均能保持良好峰形并实现分离(图1)。
3.3 进样方式的选择
对于水性食品模拟液,选择吹扫捕集的进样方式,既克服了气相色谱无法直接进水样的缺点,又大大提高了灵敏度。但是由于捕集阱的局限,个别物质((R)-氧化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无法被捕获,见图2。
3.4 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和定量限
研究了16种丙烯酸树脂单体的直接进样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检测线性范围和定量限(表2),结果表明,各物质在相应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7以上,定量限(LOQ,Limit of quantification, S/N=10)≤0.7 mg/L,完全满足检测需要。
研究了13种丙烯酸树脂单体的吹扫捕集进样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检测线性范围和定量限,结果(表3)表明,各物质在相应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5以上,LOQ ≤ 0.2 μg/L,完全满足检测需要。
3.5 回收率精密度实验
选择某品牌MS材质塑料杯,进行3个水平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各单体在水和50%乙醇模拟物的加标回收率为80.1%~97.5%,相对标准偏差(n=6)在5%以内,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完全满足分析要求。
3.6 迁移风险考察
3.6.1 样品的选择 按照文献\[12\]方法,对丙烯酸树脂类食品接触产品中残留16种单体的含量进行普查,并筛选出部分阳性代表样品进行系统的迁移规律研究。选择的阳性样品及编号如下:塑料罐PMMA2、弧度杯PMMA5、调味罐(圆)PMMA8;塑料水杯MS1、MS6、MS12、MS14及MS22。
3.6.2 PMMA材质样品实验结果及分析
对样品PMMA2, PMMA5和PMMA8进行了常规迁移和微波迁移实验,测得阳性迁移的实验结果见表4。检测出的迁移物质包括: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苯甲醛、苯乙醛。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所有PMMA样品的95%乙醇模拟液中检出,但未在其它模拟液检出。微波迁移条件下的迁移量约为常规迁移的70%, 这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溶解性相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PMMA2和PMMA5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迁移量均已超过欧盟限量6 mg/kg(相当于1 mg/dm2),而PMMA5甚至超标近20倍。这与两个样品本体残留高浓度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相吻合。
苯乙烯仅在PMMA8样品的95%乙醇及异辛烷模拟液中检出,尽管PMMA2和PMMA5中均含有苯乙烯。微波和常规迁移条件下,95%乙醇中苯乙烯的迁出量大致相当。常规迁移时,苯乙烯在异辛烷中的迁出量约为95%乙醇的45%。迁出量均远低于欧盟限量要求。
丙烯酸甲酯仅在PMMA5样品的95%乙醇模拟液中检出。微波迁移条件下的迁移量约为常规迁移的70%。迁移量均不超过0.3 mg/dm2,位于安全范围之内。
苯甲醛、苯乙醛仅在PMMA8样品的95%乙醇模拟液中检出。这与各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是一致的。
3.6.3 MS材质样品实验结果及分析
对样品MS1, MS6, MS12, MS14和MS22进行了常规迁移和微波迁移实验,测得阳性迁移的实验结果列于表5。检测出的迁移物质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所有MS样品的95%乙醇模拟液中检出,但未在其它模拟液检出。微波迁移条件下的迁移量约为常规迁移的25%左右。迁移量均不超过0.2 mg/dm2,在安全范围之内。
苯乙烯在所有MS样品的95%乙醇及异辛烷模拟液中检出,但未在其它模拟液检出。微波迁移条件下的迁移量约为常规迁移的20%。迁移量均不超过0.3mg/dm2,在安全范围之内。
4 结 论
本研究建立了丙烯酸树脂食品接触材料中16种残留丙烯酸酯类及苯乙烯类单体迁移量的测定方法。方法的定量限低于国家限量要求,回收率高、精密度好,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同时考察了阳性样品在80℃水、3%乙酸、20%醇、50%醇、95%醇及异辛烷模拟物中浸泡8 h的迁移量,结果表明,所研究单体迁移风险受以下因素影响:(1)物质在模拟物中的溶解度; (2)物质在材料本体中的含量; (3)材料的聚合形态和表面处理工艺; (4)不同的迁移方式; (5)不同的食品模拟物。在各种食品模拟物中,所研究物质在95%乙醇和异辛烷的迁移风险最高。PMMA材质样品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迁移风险极高,相对于PMMA,MS材质较为安全。
References
1 DONG Qing-Mu, LIN Rui, LAI Ying, LIN Hai-Xia, LIN Wei-Jing, HUANG Long, GE Xiu-Xiu, LAI Tian-Yue, CHEN Wei. Journal of Food Safety & Quality, 2013, 4: 1067-1071
董清木, 林 睿, 赖 莺, 林海霞, 林伟靖, 黄 龙, 葛秀秀, 赖添岳, 陈 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3, 4: 1067-1071
2 LI Ying, LI Cheng-Fa, CHEN Xu-Hui, LIANG Feng, BAI Shuang, LIAO Wen-Zhong, LI Yong-Tao, SUN Xiao-Ying. Plas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 115-119
李 英, 李成发, 陈旭辉, 梁 烽, 白 爽, 廖文忠, 李泳涛, 孙小颖. 塑料科技, 2014, 1: 115-119
3 MA Ming, QING Jiang, ZHOU Yun, ZHOU Yu-Yan, SHEN Kang-Jun. Physical Testing and Chemical Analysis Part B: Chemical Analysis, 2013,12: 1486-1488+1492
马 明, 清 江, 周 韵, 周宇艳, 沈康俊.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3,12: 1486-1488+1492
4 ZHOU Yu-Yan, XIAN Yang, CHENG Yu-Xiao, MA Ming, FENG Jian. Physical Testing and Chemical Analysis Part B: Chemical Analysis, 2012,03: 257-261
周宇艳, 咸 洋, 程欲晓, 马 明, 冯 健.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2,03: 257-261
5 Chiesa L M, Soncin S, Panseri S, Cantoni C. 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8, 32 Suppl.1: 319-321
6 SN/T 2894-2011, Food Contact Materials for Export-Polymers-Determin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in Food Simulant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ndustry Standard of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出口食品接触材料 高分子材料 食品模拟物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2894-2011
7 Xu Q, Yin X Y, Wang M, Wang H F, Zhang N P, Shen Y Y, Xu S, Zhang L, Gu Z Z.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0, 58(21): 11311-11317
8 CHI Hai-Tao, LIU Ying, GAO Xia, LIU Wei-Li,HU Guang-Hui, LUO Yun-Ju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5, 43(3): 399-403
池海涛, 刘 颖, 高 峡, 刘伟丽, 胡光辉, 罗运军. 分析化学, 2015, 43(3): 399-403
9 Fasano E, Bono-Blay F, Cirillo T, Montuori P, Lacorte S. Food Control, 2012, 27(1): 132-138
10 LI Quan-Zhong, ZHOU Ming-Hui, LIU Ying-Feng, ZHAI Cui-Ping, ZHENG Jian-Guo, WANG Yun-Yu. Chinese J. Anal. Chem., 2013, 41(1): 25-30
李全忠, 周明辉, 刘莹峰, 翟翠萍, 郑建国, 王云玉. 分析化学, 2013, 41(1): 25-30
11 LIN Rui, LAI Ying, LIN Wei-Jing, DONG Qing-Mu, HUANG Long, GE Xiu-Xiu, LIN Hai-Xia, HUANG Zong-Ping, TU Xing-Peng.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2015, 34(1): 20-27
林 睿, 赖 莺, 林伟靖, 董清木, 黄 龙, 葛秀秀, 林海霞, 黄宗平, 涂星鹏. 分析测试学报, 2015, 34(1): 20-27
12 LAI Ying, LIN Rui, CAI Lu-Xin, GE Xiu-Xiu, HUANG Chang-Chun.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12, 30(1): 21-26
赖 莺, 林 睿, 蔡鹭欣, 葛秀秀, 黄长春. 色谱, 2012, 30(1):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