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2015-11-03李满莲

江西教育C 2015年9期
关键词:病句语感生活化

李满莲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一本教材负载了词汇,很多本教材可能有助于增强语感。然而最关键是教师,在教材之外,生活之中,去提升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探索更深广的话题。本文将管中窥豹,集中讨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生活化中的角色。以下针对现行作文教学的误区,进行反省及探讨。

一、克服教学方法枯燥,培养理性思维

教材中可能有几百篇阅读课文与作文范文,很多时候教师偏重了词语解释和课文背诵,认为教作文就是教范文,个别教师只要求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味地紧扣教学参考答案,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系,就导致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要想事半功倍,不在于背得多,而在于建立理性思维的知识基础。

若在教授作文初期,没有打好这最简单的理论基础,学生应考时连提纲都列不好,哪能在短时间内写出有头有尾、有详有略的文章?相反,若学生早就胸有成竹、目标明确要写一篇记叙文,只要列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便能展开想象,洋洋洒洒;要写一篇议论文,只要演绎论点、论据、论证,层层堆砌,就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笔者认为作文本是记录、沟通的一种工具,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技巧理论,就相当于读过了这工具的说明书,“笔到文来”。当然,除了系统学习作文的技巧理论,在生活中遇事多思考,多学习数学、物理等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这能有效帮助我们在提笔时迅速审题、集中思路。

二、克服教学内容狭隘,培养语感

理性审题、列出提纲,文章主题意义就基本可见。可作文的高下,除了有基本完整的骨架,还要添加“血肉”,使之更可读。所以,好的作文者通常具备相当的词汇量,他的一词一句除了传达多方位的丰富直感,还传递感情,营造意境,细细体味,或还有弦外之音,是谓“语感”。然而,若只重复抄默写词语,练习改病句,背完十几本教材,也是难以培养“语感”的。笔者认为,积累词汇显然没有捷径,而广泛阅读、经常练笔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方法。除了课外阅读的书单,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从各类报纸、杂志、网络中去芜存菁,将阅读所得在班会上分享。除了练笔作业,也可鼓励学生尝试写微博、网络日记,并坚持写生活见闻。这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思维能力,还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生活化的作文教学,不要文字的空壳,而要令学生体验得了生活,书写得了感悟。

三、克服教学场所局限,培养观察能力

作文的灵感本就不该来自课堂,而应该来自生活。即使这个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被困在书堆里,单凭生硬的提纲和堆砌的词汇来写作文,只能是闭门造车。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给教师更大的创新空间,可开放作文教学的多元化。比如将课堂搬到大自然,去观察动植物;搬进商场里,观察人际互动;将课堂活化成为小舞台,演一演课文里的故事;活化成小厨房,试一试妈妈是怎么炒菜的……除了课堂,教师还可联结学生家长、组织兴趣小组等,增加学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生活成为最大的作文素材宝库。

四、克服评价机制单一,培养优势视角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虽然小学生的作文技巧理论、词汇量、生活体验都可能不足,他们却有最可贵的一种特质——想象力。想象力是万事创新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要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俗套,就必须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教师给出的评语也应生活化,因人而异,而非千篇一律地写“立意不足”“句子通畅”。比如,学生可能有病句,教师可先肯定他“善用了流行歌词,很有创意,但要多写几句,进一步阐明文章的主题”。他可能虎头蛇尾,教师可先鼓励他“这个人物很有趣,后来怎么样了”,这样,学生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和自由,进一步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反之,若因为病句和文章结构问题,粗暴地给予低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挫败的压力,错过拓展潜能的机会。

以上讨论基于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所见。很多学生害怕作文,觉得无从写起,最常见的原因不外于:无内容写,只能乱编;语言积累少,好像挤牙膏;对周围事物缺乏观察;缺乏想象力。生活化作文教学旨在打破学生对写作文的迷思,开创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拓展阅读兴趣,更多地接触生活,自由发挥想象,抒发真情实感。

猜你喜欢

病句语感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师生讨论改病句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高考病句辨识的两大抓手